美國對華政策面臨調整

翁啟元


自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為了達到獨霸全球的戰略目標,在國內龐大勢力的軍火商和法西斯集團的主導之下,把中國列為首要的敵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用宣傳、干涉、滲透等各種手段,進行打擊中國,這些已是歷史事實,有目共睹,不必在此贅述。數年來,證明這些行動是無效的,中國的政治穩定,經濟建設以高速度成長,總體國力已坐二望一,而且有可能在下世紀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由於美國國內外環境因素的改變,有務實精神的美國人民,也跟隨起了調整。很顯明的,過去只有鷹派叫囂聲音掩蓋一切的美國媒體和國會開始湧現不同主基調的詠唱,在美國大選後,美國政府也可望在對華政策上作出較大的調整,選舉甫塵埃落定,即匆匆派出國務卿克裡斯多福訪華,為兩國元首在亞太會議上見面時,作重要協商時鋪路,同時也放出兩國元首互訪的風聲。總的趨勢已很顯然從對峙的局面,走向緩和而不放棄鬥爭的交往,促成這個轉變的因素可以列述如下幾點:

(一)3月台海危機發生,可以說是整個中美關係的轉捩點,開始於中國大陸進行的軍事演習,發展升高成為中美兩國海軍實力在公海上的攤牌緊張的局勢,使一向保持沈默多數的美國朝野人士意識到玩火的危險,對中國的實力和決心有了重新的評估,也檢討了過去對華政策的失誤,普遍有了需要調整的共識。

(二)中美兩國政治領導的接班工作已完成,兩國領導人在外交政策上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可以發揮。美國柯林頓總統順利連任為最後一任,不必面臨再競選的壓力,擔心反對輿論的箝制,可以執行較突破性的政策。中國方面,以江澤民為領導的核心順利完成接班,則排除國際上對鄧後中國局勢可能發生動亂的疑慮,而有搶搭和中國領導的友好列車的現象。鑒於西歐各國和俄羅斯去年內和中國政經關係的發展,美國已意識到處於落後吃虧的形勢。

距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日子越來越近。雖然英方曾極力破壞,但事與願違,很明顯中方的政策已得到大部份港人的認同和擁戴。而「釣魚島」事件,更突顯在香港人在回歸前,風捲的民族主義精神。西方能玩的變數已極有限,英方在「黔驢技窮」之下,已有認輸的舉動。當然不能不提防,這是它的另一蓄勢待撲垂死掙扎的策略。重點是在香港回歸之後,以香港在亞洲的金融經濟的重心,配合上持續飛騰的中國經濟實力,可以預期的,中國在整個亞洲的政治經濟版圖上,將有鉅大的影響變化。除了台灣因為政治壟斷,採取不聞不問,自絕的道路外,世界各國莫不紛紛部署以迎接這個新的形勢,美國當然更不能落後。

(四)美國對華的政策,過去雖然是採取政治經濟的雙軌政策,但由於政治的負面影響,拖住了經濟上在中國發展的腳步,以中國經濟實力未來是世界最大和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在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下,在中國佔據一席之地是各跨國企業生存的必然條件。為了排除政治對經濟的干擾,以服務企業利益為主的美國政治,勢必作出與形勢因應的調整,這是越來越明顯。

(五)美國在東亞的政治控制力量已更加牢固,在日本的勢力通過自民黨的東山再起,掌握政權,更進一步簽訂了《安保條約》,形成實質上美日同盟的形式。在台灣,自蔣經國先生去世之後,美國已逐漸全方位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掌握台灣,特別是在台海危機發生時,台灣社會實際上是呈現手足失措的現象。美國更利用這機會,鞏固了控制力。有了政治上的實質力量,美國自認在東亞的對華鬥智鬥力已可處於不敗之地,故可以放出較寬鬆的局勢來。

(六)美國方面檢討過去幾年來,對華蠻橫干擾策略,最大的失誤是把中國的民族主義激發起來,使12億中國人產生內向的凝聚力。這以海外中國留學生的思想動向和中國人的反美情緒為證。最明顯的是《中國可以說不》一書的出版和受歡迎的程度,使美國警惕,極不利它使用和平演變對付中國的長期策略。

總之,在過去的戰略失敗和大環境的改變下,美國不得不在對華的政策上作較大幅的修正。從目前的美國動向看,它仍不可能立即脫離以中國為主要假想敵和以「和平演變中國」為主軸的進攻策略,但是會強調交流合作的緩和步驟。至少在短期內爭取到美國在中國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然後伺機徐圖增加在中國內部的影響力,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戰略藝術。當然,在這個時間內,台灣不免將成為雙方著意移動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