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與兩岸三通

寫在國家發展會議前

邱毅


最近有一個機會,被安排到國內各地,為企業界朋友解說在不景氣漩渦中的因應策略。透過此行多次面對面的雙向溝通,發現目前官方說帖與民間看法確存在南轅北轍的差異。儘管政府一再強調國內景氣已逐漸脫離低迷不振的谷底,而展現出復甦的跡象,但民間面對日益困窘的經營環境和市場景況,卻難以滋生樂觀的預期,對政府的財經施政,更逐漸由滿懷期望,轉變為冷漠失望。

除了企業主的悲觀情緒外,上班族對未來也充滿不確定和無力感。根據台北市上班族協會近期所做的調查指出,鑒於國內資方惡性關廠層出不窮,上班族最關心的問題是失業、工資、資遣和退休等問題。而由《聯合報》在日前所公佈的民調中,也可發現國內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明顯下降,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無力感卻顯著上升。這些調查結果相當程度反應出,民眾長期處於景氣低迷狀態下的不滿心理。

一、全球經濟景氣已在復甦中

其實也難怪民間會對政府的財經施政喪失信心,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經濟都已穩定復甦,惟獨台灣仍深陷景氣低谷。以美國為例,自1992年經濟開始復甦以來,一直展現極為強勁的經濟活力,失業率降至5.2%,通貨膨脹率亦僅2.8%,整體痛苦指數為8%,這是自卡特政府以來,美國經濟表現最佳的時刻。甚至連困擾多年的財政與貿易雙赤字問題也獲得顯著改善,經濟的穩定成長可以說是柯林頓在對手頻頻攻擊私德狀況下,仍然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根本原因。美國經濟穩定成長,造成美元走勢強勁,使日圓與馬克相對貶值,帶動了日本與歐盟出口擴張,對全球經濟形成正面的拉抬效果。去年台灣出口至美國的金額佔整體出口的比重仍高達23.6%$,顯示美國仍是台灣最主要的外銷市場,而美國經濟的良好表現提供了台灣經濟復甦的客觀條件。

至於歐盟,雖然15個國家平均失業率仍高達11%,稅負占GDP的比重也達到44%,而且勞動、資金和能源的成本壓力沉重,但龐大的消費市場與研發製造能力,在美元強勁升值的帶動下,也出現了明顯的復甦跡象。台灣對歐盟的出口自去年開始有顯著的成長,今年前10個月也表現不差,歐盟的經濟復甦對台灣經濟必然是有利的。過去幾年因泡沫經濟破裂、政爭及天災而陷入景氣蕭條的日本,在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寬鬆貨幣政策與美元升值的助力下,已逐漸恢復蓬勃的經濟活力,尤其是個人電腦和汽車的銷售快速擴張,預期在自民黨橋本龍太郎新內閣下,日本經濟會再步向繁榮高峰。台灣去年對日本的出口成長了28.8%,創下歷史新高,主要是國內的電子資訊產品在達到量產規模以後,在日本市場已具有競爭優勢。

與台灣經濟緊緊扣在一起的香港和中國大陸又如何呢?雖然許多著名的西方經濟學家(如M.Friedman)對「九七」之後的香港極不看好,甚至預言不到兩年港幣便會被人民幣吞噬,香港完全「深圳化」。但更多的亞洲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卻相信香港在「九七」之後,仍可以維持相當程度的繁榮,甚至在中國大陸、台、港通力合作下,成為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團隊。依據台灣蓋洛普公司對635家公司負責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1%的受訪者看好「九七」之後的香港經濟,只有12%的受訪者感到悲觀。而全國工業總會針對台港兩百多家廠商的最新調查,也顯示有六成的受訪者認為,香港在九七後的經濟將更加繁榮。

至於中國大陸在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問題,並大力整治國有企業以後,經濟成長率雖然會微降,但預計在2010年左右即可進入「起飛階段」,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體和超級市場。中國大陸經濟的穩定成長,將提供台灣未來經濟擴展更大的腹地,也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創造理性的環境。

二、台灣經濟為何難以振衰起敝?

全球的經濟景氣正在復甦,左鄰右舍的財經表現也都充滿希望,為什麼曾被視為經濟發展奇跡的台灣卻難以振衰起敝呢?其中的關鍵只要仔細觀察,即不難明白。首先最嚴重的是財經政策的華而不實和施政作為之「大小目」,前者明顯地表現在經建會長達十年規劃期的「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這個計畫之龐大與誇大,連李總統聽完簡報之後,都馬上反應可能達不到預期目標。後者則可以經濟部的若干施政作為來代表,政府在排除廠商投資障礙的努力不可謂不大,但卻偏重於局部或個案方式的協助,而且有獨厚大企業之嫌。例如雲林麥寮台塑六輕投資案縮小隔離水道事件,便引發民間中小企業極多怨言,認為政府只將關懷鎖定在大企業,卻漠視94萬家中小企業的慘淡經營。而政府能迅速而有效率地推動「兩稅合一」,卻對未納入勞基法的勞工之退休金違法扣稅,也引發民眾對政府施政是否符合「公平正義」之懷疑。

其次是政府的財經施政方向模糊不清,一改再改,例如已大力推動三年之久,耗費大量國家資源的亞太營運中心似乎已被卸下招牌,代之以「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新口號。然而如果「西進(大陸)」與「南向(東南亞)」的對外投資政策都可以朝令夕改,任憑當年配合政策的台商在異鄉進退兩難,如何要求民眾相信政府高喊的「提高國家競爭力」真的會給他們帶來生機。所以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各部會都是卯足全勁在打拚,連存款準備率也已調降了五次,民眾卻仍對政府的財經施政缺乏信心。

在不景氣中最令民眾感到切膚之痛的便是「失業問題」,除了年輕學子感受「畢業即失業」的威脅外,中年失業者的狀況之困窘比年輕人更加難堪。他們為公司打拚了大半輩子後,卻在一波波「裁員」與「倒閉」風潮中,遭受到最殘酷的凌遲,而且還有很多黑心老闆利用各種名目與漏洞來規避合法的資遣費。面對這種慘局,我們除了呼籲政府要設法解決他們的困境外,也希望最近即將召開的國家發展會議能正視這個問題。

三、台灣經濟陷入困境的癥結為何?

在全球景氣復甦的有利客觀環境中,台灣經濟卻深陷泥沼無法脫困,顯示其經濟體質確實存在不容忽視的痼疾,如果不能針對癥結做及時的診療,台灣經濟恐怕將自此一蹶不振。

第一個必須正視的癥結是上層官僚體系的問題。就學理來推論,自由化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糟糕的是,政府在尚未整頓已腐化委頓成習的官僚體系之前,便率爾落實自由化。試想這批久已視收取紅包、回扣為理所當然的官僚,在發現將公共資源分配予民間的自由化過程中具有暴利時,如何能廉潔地將經濟效率擺在首位,結果把一個好好的自由化理念,搞得是弊案連連,黑金處處。當民間豁然發現自由化已演變成官商勾結的戲碼時,自然對政府的財經政策喪失信心。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連內閣的跨世紀經濟建設上,在尚未健全總體經濟體質,提升國家競爭力前,便草率地端出亞太營運中心大拼盤,一下子說要鼓勵西進,一下子又說要積極輔導南向,問題是國內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與競爭力,廠商西進、南向的結果,自然像斷線的風箏一去不回。當政府發現廠商不願根留台灣,而大量產業外移已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時,才幡然醒悟。無奈政府又走錯了第二步,矯枉過正地想以行政手段來封堵廠商西進、南向之路。就政府的想法,是必須先健全國內的競爭力,再發展對外投資;但民間卻認為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愚弄企業,搞得配合政策的企業進退兩難,對政府財經政策更加信心破產。所以當務之急,政府必須利用國家發展會議,徹底檢討各種政策的優先順序,為過去因施政順序錯誤所導致的亂象與弊病,向全民剴切認錯,爭取民眾的諒解與支持,然後方能凝聚共識,達成根留台灣的理想目標。如果仍然只是將國家發展會議當做為政府政策背書的大拜拜,找一群外行人天馬行空地各抒己見,則結果比不開這個會議還更糟,而整個經濟情勢的惡劣後果將再難以補救。

第二個必須正視的癥結是兩岸三通的問題。常聽到一些對財經外行的政治人物說「兩岸不通也已經通了,何必要開放直航呢?」「三通是台灣最重要的談判籌碼,怎可輕易退讓。」「如果一旦開放三通,台灣經濟不是被大陸吞噬了!」這些說法雖極度幼稚,不值識者一評,但在國內相信此論調的民眾卻不在少數,所以我仍願意不嫌辭費地加以說明。兩岸不能開放三通至少會形成四個嚴重的後遺症。第一是廠商因赴大陸投資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太高,在人力資源與財務資源上無法兼顧兩岸業務,所以必須忍痛放棄一方的業務,如果廠商選擇放棄台灣方面的業務,則關廠勢必衍生產業空洞化與失業問題。第二是基於高昂的交易成本,廠商不容易聘請到一流的管理人才到大陸廠,使得大陸廠的管理人員素質偏低,於是經營失敗、人事糾葛或社會衝突事件層出不窮,反加深兩岸之間的隔閡與敵意。第三是廠商既無法發展出管理功能分工與互補性的垂直產業分工,反形成水平式競爭,使台灣某些產品喪失國際市場,或市場佔有率萎縮。第四是因兩岸不能直航所造成的若干後遺症,被執政黨誤解或刻意扭曲成「西進政策」的不當,使亞太營運中心以大陸為主要腹地的構想中輟。事實上即使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上升,也並不是那麼嚴重的問題,只要雙方能發展出健康的垂直分工體系,相互依賴反倒形成互利的雙贏。現在將台灣經濟衰退與產業空洞化,一古腦歸咎於西進政策是不正確的。關鍵是台灣國際化能力不足,對外發展一定需仰賴大陸這塊腹地(不論是做為降低成本的工廠或擴大規模的市場),既然認清楚在經濟上依賴大陸是必然的形勢,卻又不肯開放三通,當然大陸政策就難免進退失據了。目前國內投資環境欠佳,缺乏競爭力,並無法有效吸引廠商根留台灣,不開放三通的結果,只是造成廠商放棄台灣廠的營運。所以政府若不能就這些根本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只是一味地怪責北京的非善意與廠商的逐利行為,都是不公平與不正確的掩耳盜鈴作法。

四、關鍵在於政府怎麼做

在全球景氣一片復甦聲中,台灣卻仍深陷衰退的泥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財經施政搞亂了優先順序,在未整頓好官僚體系前,就逕行推動自由化,結果當然造成弊案連連、黑金處處。而在未能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改善投資環境前,就草率地想完成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必然造成產業外移與空洞化危機,並使失業率節節上升,引發嚴重的民怨。

如果政府已發現其政策順序出現差錯,卻不肯面對民眾真誠反省,尋求民眾的諒解與支持,還一味地遮掩修飾;或想利用強勢媒體來轉移政策方向,以掩人耳目,越來越具判斷力的民眾自然感覺政策朝令夕改,對政府施政喪失信心,並進而轉變為冷漠與絕望。若不幸演變到這種局面,則政府雖一再祭出使經濟擴張的猛藥,也必然無濟於事。

兩岸三通並非政治談判的籌碼,而是對台灣經濟形勢有利的必要之善,如果政府昧於此,放任兩岸之間非法勝過合法,使台商在無法兼顧兩岸業務下,選擇放棄台灣公司的營運,產業空洞化與持續衰退也是可預期的結果。在21世紀即將來到的今天,每個國家都在與時間賽跑,錯誤的決策與遲疑不決的態度都將使台灣經濟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沒有一個關心台灣的人會希望看到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