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五大後與江澤民訪美的展望
中共十五大後與江澤民訪美的展望
1997年對中國來說,是大事連連的一年:鄧小平過世、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屆黨大會、江澤民國事訪美。這幾件大事不僅僅有它們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從歷史鏡頭看來,都有它們承前啟後的里程碑的象徵性。換句話說,這些事件對中國未來的前途投射了關鍵性的方向。
中共十五大最具體的一面,是完成繼鄧小平去世後,中共領導班子從老革命的一代交棒給新中國成立後成長的新一代。除了江澤民71歲之外,核心領導幹部都是在50至70以下的年齡。他們代表的是建國時期,經歷過曲折的道路,成熟於鄧小平改革開放的80和90年代,而即將領導中國跨入21新世紀。他們都是過去20年來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堅幹部。如果說過去曾有路線之爭,則今後基本路線是一致的,所爭是如何面對挑戰,克服困難的方法問題。
一、長期性的初級階段
江澤民在十五大的報告內容,最受海內外注意的是關於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戰略。首先大大地解放了所有制思想。讓「公有制為主體,多重所有制共同發展。」而「公有」指的是國有和集體所有,並且這些公有可以股份化,合資或集體經營等等。這些聽起來好像新的提倡,事實上都是已經具體實踐過來的經驗。我個人探討過的例子,如廣州的罐裝公司、上海的二紡機廠和家化公司、山東濟南的電梯公司等,都是原來國有企業資金資產,轉型而成多種所有制;承包經營、合資、股份化,無所不有。有了可行性證明,要再擴大推廣而已。
第二是關於對於目前仍有三十多萬個國有大小企業,今後如何處理的問題。有市場出路的,將透過改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辦法,減少數目,增強競爭力。據說有個目標,國有企業將減至直接關鍵國民生計的一千個龐大的跨國公司。例如,新疆中國石油要開發國際股份開探新油。重慶要把一系列的國有企業合併為一個大公司,徵求香港資金合資。三峽工程發電已向國際籌資,要達到240億,廣東的長途電訊、上海浦東、北京國有銀行等都在各方開發百億計的新資金。
至於國有夕陽企業怎麼辦?破產關門是不可避免的。將來下崗失業的人口將是個嚴峻的問題。事實上,沿海各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過去十幾年來已經面對這類問題,勞動部門,工會已經從事失業保險,輔導轉業等的大量工作。將來除了失業保險多元化、社會化之外,也期望能在新興的公有、私有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健全稅制使各級政府有能力和資源建立社會福利系統。
從務實的觀點看來,不難看出上面簡備的勾畫,是指向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化。因此,在江澤民的報告裡,關於「務虛」的理論思想方面,重新提倡鄧小平的務實主義,並且重提前一陣的「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看法,並且認為這個初期階段的時代將長達百年。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理想的實現,不是一兩代人的事。當代人努力搞有利經濟建設的事業,不要費心糾纏在主義思想,意識形態的純正性。
二、面向民主化的政制改革
江澤民十五大的報告也正視到政制改革的必要性,認為健全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而發展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的有效政治制度,則需要一定的過程。具體的第一步是,「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都要健全民主選舉制度,實行政務和財務公開,讓群眾參與討論和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
一旦這一基層民主選舉開展出來,中國大陸參與民主選舉活動的人口規模,將達到台灣幾百倍。沒有理由再說中國大陸是「獨裁專制」的政權。
本來中國大陸採取的政制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政制,中國社會的人文狀況也非同於其他國家。中國要實行民主化,也自有它一定的過程,不得由西方民主如美國者,來指指點點,也不應由台灣的經驗來定標準,做不可對比的對比;從而斷言一方為民主,另方為反民主,並向西方世界宣揚這是台灣拒絕統一談判的藉口。
三、江澤民訪美
繼95、96台海瀕臨危機之後,久經磋商的江、柯峰會,即將在10月底如期舉行。對此一中美的峰會,雙方都有一定的期望。基本的共識則是雙方在經貿、科技乃至軍事方面,都有開發合作夥伴關係的空間。達成協議則雙方互利,並且有利於亞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從此一較高較遠的戰略眼光看,至少在台海問題上,是要保證其爆炸性不致發生。在此一議題上,一般並不幻想有根本性的解決。但對於中國的底線:「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已有足夠的認知,瞭解觸探此一底線是中國最敏感的「痛處」。不僅美國自己不幹,也希望台灣當局有所約束,不要藉此一問題而攪亂大局。從各方所得的觀察,雙方在這個議題的相互諒解,是不難達成的。
四、政治談判 此其時矣
中共十五大,江澤民再次提出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開始談判正式結束雙方的敵對狀態。這是回應台灣要求北京放棄武力的可行步驟。如果台灣各方面,願意從上面簡述的大陸經濟、政治建設的方向,以及中美國際關係即將從對抗到協議、合作的趨勢。則台灣至今所從事的「務實外交」應該調整為包括與對岸探討開發合作互利互惠的新機。所謂擴大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繼續在軍備上、金錢外交上與北京對著幹,是不會有前途的。台灣要有真正實惠的「國際生存空間」,唯一的出路是正確瞭解中國大陸政經建設的過程中,台灣可以參與的廣大空間,以及與北京在國際上共謀合作機會,突破目前的小格局,參與全體中國人為世界和平、正義與繁榮的前進行列。◆
社論
江柯會談
李登輝大陸政策批判
張榮發挑戰「戒急用忍」
美商《台灣白皮書》
認識台灣與教育本土化
中共十五大與中國經濟前進
其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