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大陸政策面臨挑戰

中美關係的緩和與明春兩岸恢復談判的可行性

金鴻文
(中原大學共同科講師)


95年李登輝訪美後,北京當局宣佈中止兩國高層官員互訪、撤回駐美大使,並中止汪辜會談及海協、海基兩會談判,96年3月更展開在台海一連串軍事演習,使中美台三方關係處於十分緊張狀態。美國經由北京當局採取一連串激烈反應中,逐漸地、充分且務實地瞭解北京當局對台政策的底線與決心,決意重新修好中美關係,更清醒地看到了維護和發展中美關係對美國亞太與世界戰略利益至關重要。美國體認到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在冷戰後甚至在廿一世紀的世界政經新格局中具有不容忽視和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遏制或孤立中國將會使美國在加速多極化的世界中失去縱橫捭闔的重要空間,也得不到亞洲各國和其他世界大國的認同、支持。因此,美國勢必會更小心翼翼地處理中美關係中最核心敏感的台灣問題。

美國不會再利用台灣問題去做與中國必然發生武力衝突的抗爭,美國今後所更關切的是整體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美國為了尋求與中國全面改善關係,將與中國進行「戰略性對話」,並把台灣問題列為美國將與中國進行該一對話的三項明列議題之一。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陸士達更表示,美國想和中國藉著「柯江會談」形成跨越廿一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同時美國為了確保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會再度,甚至是更強力的要求「台北與北京盡速重開有意義的談判」。果然,八月初當香港回歸中國後,台灣當局提出新的主權主張──「主權共享,治權分屬」與「一個分治中國」,明顯地是受到美國的壓力及欲突破緊張的兩岸關係所致。

兩岸執政黨均相繼召開完「十五」全代會後,兩岸決策階層均頻頻放話,希望能恢復懸宕兩年之久的協商談判。中共當局希望盡早進行政治性協商,其前提是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展開程序性協商,包括台灣當局所關心的任何問題,最急迫的議題是談判兩岸敵對狀態之結束與加速實現「三通」。台灣當局則希望在未設前提下,先事務後政治的協商原則下展開談判。由於台灣當局仍堅持務實外交,而且李登輝、連戰相繼完成「太平之旅」、「破冰之旅」,並要求中共當局務實面對兩岸分治的事實,承認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很明顯地,兩岸對彼此的認知有極大的差距。不過,由於李登輝的大陸政策之固執己見造成兩岸關係的不穩定,進而影響到台灣內部政治、經濟、治安諸層面不穩、不安的現象浮現;民進黨為了爭取民心,以便提早執政,務實地面對兩岸關係,開始認真地規畫大陸政策。再加上美國的施壓,台灣當局能否務實地處理兩岸關係,尚需進一步的觀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登輝的好友長榮集團的張榮發繼高清願、石滋宜、王永慶之後,也終於忍不住對李登輝大陸經貿政策發炮了,公開批評「戒急用忍」政策的不當與假藉「國家安全」為由延緩三通的不對,這恐怕是企業界開始向台灣當局施壓一連串的大動作吧。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是愈來愈密切而重要了,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台灣經濟的前途必然在大陸,如果台灣當局不認清這個現實,勢必會引起台灣中小企業及大企業一致地、被迫地挑戰台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無獨有偶的是台北美僑商會在華盛頓發表的《台灣白皮書》,也指出台灣領導人只關心如何讓台灣獲得國際矚目,而不關心實際的島內政經改革。看來,台灣當局面對重重的壓力與弊病,恐怕無法高枕無憂,必須妥慎處理兩岸關係,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1997年10月1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