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僑商會的《台灣白皮書》
評美僑商會的《台灣白皮書》
一、前 言
兩年前美僑商會理事長孟克文 (Christian Murck )接受《財訊》月刊專訪時,就強烈表達美商對大陸市場前景看好。他說越來越多的美商正在改變觀念,不再以投資台灣作為終極目標,轉而傾向以台灣作為根據地,目標指向大陸市場。基此,孟克文表示,台灣一定要盡快突破與大陸之間的政治僵局,如開放直航、三通等。他相信如果台灣不順著這個方向走下去,經濟成長很快就會遭遇瓶頸,而外商也會對台灣失去興趣。面對當時停滯不前的兩岸關係,孟克文期望台灣在幾個大選(立委和總統選舉)過去後,能進展得快一些。
孟克文的期望並沒有實現,在總統大選後,兩岸關係非但沒有好轉,李登輝反而提出「戒急用忍」的政策方向,禁止大企業赴大陸進行較長期性、資金較龐大的投資,甚至批判以大陸作為主要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在外交方面,李登輝更是頻頻出擊,將北京帶進外交戰的泥沼之中,使兩岸關係更加緊繃、惡化。面對完全背離預期的情勢變化,美僑商會的沮喪、失望可想而知,按捺不住的強烈情緒,終於使他們近日提出一份《台灣白皮書》,對李登輝的外交與經濟政策直言批評。
對一向重視台美關係的李登輝政權而言,美僑商會的批評顯然令其錯愕、驚懼,繼而憤怒。新任閣揆蕭萬長很快地有了回應,他指美僑商會對台灣的瞭解太過膚淺,更將美國人的商業利益置於台灣國家安全之上。此外,蕭萬長再次重申「戒急用忍」與務實外交政策的正確性,台灣將會繼續堅持這個政策方向。而且即使稍後在中共十五大中,江澤民對台灣善意地重彈「江八點」,呼籲台灣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盡快進行兩岸政治談判,蕭萬長仍然固執地希望大陸能重開兩岸事務談判之門。
這位新任閣揆向以務實著稱,更號稱台灣第一談判高手,但由他一連串的表現來看,其對兩岸關係之缺乏認識,與對中國式談判的無知,顯然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或者,他受制於李登輝,因而毫無自主地必須執行李登輝之主觀意願,才使他表現得如此荒腔走板。但無論如何,錯過這次難得的契機,兩岸僵局恐怕解套無望,而台灣的經濟前途也可能正如美僑商會的悲觀預期,將陷入停滯的景況。基於上述這些理由,我們有必要對這份《台灣白皮書》作深入的檢視,或許透過外國人的批判,可以幫助台灣在十字路口的彷徨中找到正確方向。
二、台灣白皮書揭露了什麼訊息?
從美僑商會的「台灣白皮書」內容,可以明白看出美國企業家非常在意兩岸緊張情勢仍然持續,他們相信島內越來越高的台獨聲浪,使北京仍有可能透過軍事型態威脅台灣安全,尤其支持台獨的民進黨一旦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上述的危險性將大幅提升。
台灣的軍事專家雖然認為中共缺乏有效侵略台灣的先進武器設備,但美僑商會卻認為中共仍然可用其他手段威脅台灣,例如封鎖對外交通、攻擊外島、瓦解股市或使台幣迅速貶值等方式。
美僑商會也指出台灣未來的經濟決定於兩岸關係,然而李登輝政府卻未正視此一現實,反而企圖限制兩岸的貿易投資,其結果不但阻礙了本地企業發展,也抑制了跨國公司在台灣設點的意願。他們甚至斷言,如果台灣無法直接、容易地進入大陸市場取得資源,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將只是個空想而已。
根據美僑商會、立法院新國力策進聯盟和中華民國國際貿易協會所合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商對亞太營運中心的信心低落。超過45%的受訪者對此項計畫缺乏信心,37%的受訪者只有少許信心,僅有4.5%的受訪者抱持樂觀態度。
為什麼外商會對李登輝最得意的亞太營運中心不感興趣呢? 美僑商會提供了一些具體線索。他們指出稅負過重、政府行政效率太差、基礎建設不足、法令規章不健全、官僚貪污腐敗、土地稀有昂貴、缺乏廢棄物處理設備、環境生活品質太差、生活費用過高、國營企業民營化進度緩慢等因素,都是導致外商滋生悲觀情緒的主因。
再者,美僑商會也引述管理大師波特年初訪問台灣時表達的觀點,台灣應集中全力發展高科技行業,但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一意要設立境外加工區,想恢復某些已經移至大陸或其他地區的夕陽工業。
對於李登輝所誇耀,而且集中全力運作的務實外交,美僑商會直言批評,認為政府不去關心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卻致力於想贏得國際矚目。這種虛榮、浮面的掌聲對資源有限的台灣並不切實際,也不孚外商的期望。
不過美僑商會對台灣經濟仍抱持審慎樂觀,但希望李登輝政府能面對現實,早日與北京透過協商,建立政治互信,進而共同合作使兩地經濟連結地更加緊密。他們認為這才是對台灣經濟有利的正確方向,也惟有如此才能持續吸引外商來台投資。
三、檢視務實外交與戒急用忍
在《台灣白皮書》中戒急用忍與務實外交都受到強烈批判,這兩項政策必須一體來加以審視,才可以透視其內涵。我在前些時間恰好有機會為總統府提供政策建言,正因為如此,或許更能瞭解李登輝葫蘆裡賣的膏藥。
首先從務實外交談起,單從表面上來看,務實外交是使兩岸陷入外交戰,結果各自耗費大量資源,而獨惠於非洲與中南美洲等小國,那兩岸是不是該找個適當台階下,共同宣佈停止外交戰,以免陷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面呢?
務實外交要說是個政策,毋寧說是一種策略權謀,說穿了就是在與北京玩一場「破裂邊緣」的賭局。
李登輝會執著於破裂邊緣的大膽作法,應是奠基於「中國經濟泡沫破裂說」。這種論調濫觴於Friedman兩年前刊載於《遠東經濟評論》的文章,他認為九七後港幣的壽命不會超過兩年。因為北京既不可能允許兩種貨幣以浮動匯率方式並存, 使人民幣對港幣貶值。也不願因兩種貨幣間采固定匯率,而使其貨幣政策像香港一樣,受制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基此,Friedman判斷北京將以人民幣取代港幣,並接收香港的外匯存底,至此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消失,而完全「深圳化」。
從Friedman的觀點出發,一年以後有兩篇論述陸續發表。一是日本右翼學者長谷川和中嶋嶺雄的《日本如何面對中國危機》,另一是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的評述。尤其後者從經濟、政治和國際情勢三個角度切入,認為北京無法克服兩大致命經濟難題--充滿病態的金融體系和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再加上沿海與內陸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一旦香港經濟崩潰將骨牌式引發全面經濟的倒退,屆時經濟泡沫破裂與地區紛爭相互撞擊,中國大陸將無可避免地出現政治動亂。
李登輝極可能在接受中國經濟泡沫即將破裂的說法後,認為北京比台北的處境還要糟糕,如果能順勢再推北京一把,北京就非得低頭不可。基此,他充滿自信的表示,等待中共十五大之後,如果江澤民的地位依然穩固,他將考慮進行兩岸領導人會談。言下之意,李登輝預料江澤民在十五大裡將受到反對勢力的嚴峻挑戰。
李登輝的策略內涵是以務實外交和戒急用忍為主調。前者是引誘北京進入台北外交戰的陷阱中,讓北京原可投入於內陸省分的扶貧資源,轉而挹注到非洲和中南美洲國家,以擴大其沿海與內陸省分的發展差距和矛盾衝突。後者則是限制台商赴大陸投資,尤其是有能力與跨國公司形成策略聯盟,赴內陸省分進行經貿活動的大企業。
如果務實外交和戒急用忍能達到預期效果,中國大陸的內部矛盾將在十五大中發酵,而台北挾修憲完成的大一統聲勢,將可使兩岸的談判地位強弱易勢。問題是李登輝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首先「中國經濟泡沫破裂說」的合理性便受到質疑。朱鎔基自1993年接任國務院副總理,並主管經濟事務以來,至少完成了兩件值得稱道的改革。一是以金融改革整頓了三角債問題,相當程度提升金融市場的健全性;二是完成宏觀調控的策略目標,壓制了通貨膨脹。惟一仍讓他頭痛的是國有企業,但就實際數據來看,國有企業的虧損狀態在最近一年明顯獲得改善。而中國大陸經濟以接近兩位數的成長率直逼「起飛階段」,沿海與內陸的貧富差距雖然擴大,但諸侯經濟現象似未動搖江澤民的領導地位,十五大的人事佈局也出奇地穩定,並未如預期出現權力鬥爭的局面。在十五大之後,北京基本上已確立「江核心」之領導形勢,而新任總理朱鎔基處理經濟事務的能力和決心,也得到全球經濟學家的肯定。
再藉談判理論來解析兩岸關係現勢,北京無疑佔據強方,台北則為弱方,所以北京關閉協商大門,封鎖台灣國際空間,想以內政問題來界定兩岸關係,其目的就是想在「茶壺」內解決統一問題。處此不利的情勢下,作為弱者的台北如何打開這個僵局,爭取到有利的籌碼與談判地位呢? 關鍵的策略是製造出另一個「僵局」,一個令北京難以忍受的「僵局」,務實外交與戒急用忍正是為此而設計的一套策略。
李登輝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膏藥?據我的觀察與瞭解,大概可歸納成以下的輪廓。李登輝當然知道北京對台北的務實外交一定會全力圍堵,但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北京下重注,投入大量成本。台北在國際上活動地越積極,北京越是緊張,從而被引誘到「外交戰」的陷阱中。當北京為外交戰而必須投注大量資源去撬台北牆腳時,基於資金排擠效果,必然對其內在的經濟建設造成衝擊,尤其更使內陸省分的扶貧計劃受挫。在李登輝的如意算盤中,等待北京雙元經濟惡化,而在政治上出現崩裂危機時,就會放下身段與台北進行對等談判,屆時台北將爭取到比較有利的談判地位。
在談判策略上,如果弱者擁有懲罰強者的能力,確實是一種高招,但問題是就兩岸的資源來看,北京至少具有「市場」、「香港」、「聯合國」、「經援」四張牌,但台北卻只有「經援」一張牌。務實外交固然懲罰了北京,卻可能使台北付出更高的代價。台北的「膀胱」是不是如李登輝所估計那麼夠力,可以「戒急用忍」,憋到北京低頭,恐怕是一個過度樂觀的預期。較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在北京低頭之前,台北便自己先被拖垮,可就是相當糟糕的局面了!
四、結 語
近幾年不論是對普羅大眾的民意調查,或是學者的客觀專業分析,大部分皆指出務實外交與戒急用忍政策的不當。即使是李登輝的商界好友張榮發,近日亦呼籲開放三通,對戒急用忍之批評露骨而尖刻。而作為台灣企業家指標的王永慶,雖接受李登輝之授勳,但顯然並未能安撫住這位82高齡老人的情緒。在接受授勳不久,王永慶即面對媒體強力抨擊務實外交與戒急用忍。
李登輝有可能被身邊的親信所蒙蔽,故而不知道真正情勢的變化;但更可能是他已充分獲得這些訊息,卻固執地不願承認已犯下的錯誤判斷。
現在透過美僑商會的《台灣白皮書》指出其謬誤所在,是不是能打動李登輝的想法呢? 有人抱持樂觀的態度,但我卻不以為然。李登輝的判斷錯誤關鍵不在於專業能力,而是他主觀上的「去中國化」,這種情結自從他在1945年從京都大學被遣返台灣時,就已經根深柢固,難於動搖了。所以他對司馬遼太郎說,身為台灣人是很悲哀的,在內心深處他不會、也不肯承認他是一個中國人,當然他更希望中國走向泡沬破裂,挫骨揚灰的境地。
不過李登輝所最嚮往的日本經濟,已經走過70年代最光耀的頂巔,在80年代中期之後,日幣升值、泡沬經濟、金融風暴、天災人禍、政治腐敗連番危機席捲而來,使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經濟大國陷入欲振乏力的絕境。最近日本《每日新聞》的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的日本人對未來景氣充滿悲觀,這是一貫充滿自信的日本人所出現的不尋常態度。相反地,大部分日本商人對中國大陸經濟卻相當看好,認為這是未來20年日本經濟的出路。李登輝或許仍活在明治、昭和時期的日本大夢中,如果他能走出虛幻,體會一下現實的日本,再睜亮眼睛看清楚正起飛的中國,他將會有所頓悟。不過這可能只是一種過度奢望的夢想而已。基本上李登輝不想、更不會去改變,因為要改變,就必須先承認錯誤,對他而言,都是難以忍受的椎心痛苦。李登輝的鬱結表面上只是他的私事,但實質上卻影響著台灣民眾的前途,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魔障。◆
社論
江柯會談
李登輝大陸政策批判
張榮發挑戰「戒急用忍」
美商《台灣白皮書》
認識台灣與教育本土化
中共十五大與中國經濟前進
其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