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已惡化成一場教育災難

張教


「主『統』人士,可能更愛台灣,只要在善意及課程合理分配的原則下,基於歷史使命感,極願任教此等科目!」

(一)學校對任課教師的三類搭配

學校用三種截然不同的用心,來搭配「認識台灣」課程的教師。

一種是心存報復,專找「外省資深教師」、「民族大義強烈」、「統一意識深重」的主「統」教師任教此一科目,而且一排就是16個到22個班,要教師每週對一個章節要複述近20遍,以達到「課程困擾」、「精神折磨」和「意識洗腦」的目的。

這些幸進而又無知的國中校長,把「認識台灣」當成了「整肅課程」,過去不按公式教「三皇五帝」要被調查約談,今天器識狹小的國中校長則又在「認識台灣」的課程上,拿著雞毛當令箭,雞蛋裡頭挑骨頭,老的死了,小的又趕上,綠色恐怖何時了?

這些受「綠色恐怖」毒化的國中校長,常指令一些任教某些一年級「輔導」課程的心腹教師,作某教師「認識台灣」教學情況的「小報告」收集,亦就是誘脅一些班級的學生寫出該整肅對像在此科目教學上的優缺點,並從中旁敲側引地說:「沒有優點,可以不寫,但是缺點一定要寫,以便提醒該老師改進教學!」對此一陽謀,學生頓時會有「以親斗親」的不良感受,但在學校淫威的籠罩下,以及團體的壓力下,只好硬著頭皮枯思冥想,最後硬擠出一些老師的「罪名」,使自己終將成為「紅衛兵」一樣,要一生對自己的批鬥老師後悔,因為他們到最後才能想通一個道理──「該尊師以重道,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

校園的「紅衛兵」式「以親斗親」領導,以及校長誘脅學生羅織教師的歪風,已因「認識台灣」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的「試用性」和「不確定性」於焉擴大。

第二種是心存制衡,學校亦找主「統」教師任教此一科目,但是為了平衡課本可能的「台獨」或「台灣本位」偏差,可謂用心深遠。

第三種是偏失心態,專找「獨派」教師任教此一科目,圖加重課程的偏差性,以為「台獨」思想札根,以為「台灣本位主義」鋪路。

(二)「認識台灣」的不確定因素太大

不確定因素越大,越易受到權力的干涉和蹂躪,所以區公所的職員收規費辦事,最無權力,所以有「可大可小」解釋權的調查官員,權力無邊。

國中「認識台灣」課程,封面標明的是「試用本」,表示此一課程是倉促成軍,相互重複和本身重複之處太多,而且課文亦必有其可能的失常之處,所以在其「編輯要旨」當中,又強調教學的「自主性」,並聲明「盡可能不要作為考試之標準答案」,此在在顯示科目內容,並不是絕對性的真理,而是一種現階段「比較是如此」的意見,而這種「比較可能」的意見,又會隨時代的變遷,作出另一種解釋,或被另一種思想取代!

由於其不確定因素太大,造成教學上的無所適從、莫衷一是,甚至越能嘔心瀝血自主教學者,反越易受曲解和排斥,此更招引學校行政肖小的乘機煽惑,進行「可大可小由我定」的淫威展示。

此課程每週每班授課時數僅一小時,只要被分配任教七個班級以上(更何況一些心存暴虐學校對某些正義敢言教師,一排就是16到22個班),再碰上公假、國定和連續假日,就根本不可能平衡兼顧,此又極易受到學校行政濫權人員的曲解,今天國中校長整個迫害的伎倆,就是「斷絕你的糧草,加重你的負荷,還要罵你怎麼不能走遠路!」

主「統」人士,可能更愛台灣,只要在善意及課程合理分配的原則下,基於歷史使命感,極願任教此等科目。

(三)「認識台灣」欠缺中國的根源意識

它整套課本都是絮絮叨叨、反反覆覆地說什麼「吾土吾民」、「台灣族群」、「我們都是台灣人」、「台灣精神」、「我們可以當家做主」、「白色恐怖」、「黨外抗爭」、「居於統治地位的族群,很少能平等對待台灣人民」、「不屈服於中共政權的文攻武嚇」等語。

這種教學,長期下來會形成一種與中國大陸統一勢力隔離和對抗的意識。

課本要教師不斷向學生說:「台灣有四大族群」,但是具深厚民族大義的教師,必會詳細的補充說:「四大族群都是從大陸來的!」「五百年後,只有一個族群!」課本要教師不斷地向學生灌輸說:「我們都是台灣人」,但是具深厚統一意識的教師,必會正確地補充說:「我們更是中國人,我們更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課本要教師不斷地向學生複述:「我們可當家作主」,但是具國家整體觀的教師,必會真實地傳授說:「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不可能切斷,各省人民要團結起來,連張榮發都主張直航了,台灣獨立絕不可能!除非把台灣遷往夏威夷或新加坡!」

(四)外行領導內行 干擾教學逞淫威

該教本的「編輯要旨」聲言「盡可能不要作為考試之標準答案」,可知該科是種「研究」、「討論」或「田野調查」性質的科目。

「認識台灣」的唯一可取之處,在其「實踐活動」提供的「繪畫」、「製作」、「表達」、「訪查」等啟髮式的研究方法。

但是這種「田野教學」和「啟髮式」教學,在學校帶頭形成的「升學主義」、「現實主義」和「近利主義」的「高中聯考考什麼,老師才教什麼,學生才學什麼!」的錯誤求知觀念的作祟下,學生會將這種「進步主義」的教學,視為多餘的負擔,教師雖苦心設計教學單元,但學生必然一時不能瞭解。

學生一時不能瞭解,以後會改變觀念而心生感謝,其最不應該的,是學校不瞭解課程而慫恿學生羅織老師,這是因為幾十年來的校長甄選,有嚴重的「朝中有人好做官」和「母鴨帶小鴨」弊病,幸進了太多毫不稱職而又作威作福的國中校長,他們只迷信「口授」和「紙筆測驗」,絲毫搞不懂什麼「輔學習」或「情意教學」,台灣人的悲哀是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