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向太空的長征

趙慶華


1998年3月26日是中國航空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一天,長征二號丙改進型(LM-2C/SD)運載火箭從太原火箭發射中心發射台上騰空而起,把摩托羅拉公司的兩顆銥星送入精確的軌道,完成了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的第五十次發射。

28年完成50次發射

中國用28年時間完成了50次發射。在此期間克服了幾次挫折,使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射成功率達到88%。

中國空間技術是50年代中期在彈道火箭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把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軌道,邁出了中國發展自己的空間技術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LM-2火箭,把它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送入太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掌握衛星返回和遙感技術的國家。

中國於90年代初期用LM-2C火箭(這是LM-2號火箭的改進型火箭)發射了11顆返回式衛星,表明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已經走向成熟。這11顆衛星獲取了許多高分辨率的圖像,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各類信息,這些信息被許多領域的專家們收集利用,其中包括石油勘探、國土測量、土木工程、地震預報和考古。

中國還成功地發射了一系列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和各種不同類型的科學實驗衛星。這些成功的取得,使中國有效地跳越了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若干中間階段,擁有了先進的通訊、數據和圖像傳輸以及電視轉播技術。

氣象衛星為大氣觀測、氣象預報、自然災害監測、收成估計、海洋捕撈和導航方面的科研提供了幫助,各種不同類型的科學實驗衛星,提供了地磁場探測、宇宙射線、大氣塵度、粒子輻射和太陽射線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將長征火箭推向國際市場

1985年10月,中國政府把長征系列火箭推向國際市場。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將亞洲一號衛星送入地球靜止軌道。該衛星是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屬香港一家大財團所有。

目前,中國已經把它的九個型號火箭中的八個型號投入中國商業服務。能夠執行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的發射服務。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已經為海外客戶進行了十九次商業發射和五次搭載服務。1990年至1997年間,中國發射的衛星占世界發射總量的7-9%。通過提供發射服務,中國不僅加強了自己的技術實力,還為國際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在為全世界發射衛星的過程中,中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運載火箭技術、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為了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中國的科學家還發展了一些關鍵技術:如「捆綁」技術(將較小的助推器捆綁在火箭上以增強推力):氫氧發動機技術和一箭多星技術。這些成就的取得,使中國火箭把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從1,5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把衛星發射到近地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從25,000公斤提到到9,200公斤。與此同時,還成功地開發了用於近地點變軌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和發射銥星的衛星分配器。

在執行商業發射任務的過程中,中國根據客戶的要求,開發了三種型號的主推火箭,其中包括功率強大的具有四個液體推進器的LM-3B火箭和發射近地軌道衛星的LM-2C/SD。儘管出現過一些失誤,中國的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仍受到國外客戶的歡迎。

同七十多個國家地區建立關係

自1990年以來,中國已經與世界上包括美國、法國、德國和巴西在內的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商業和航天技術交流的關係。

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李炳勝說:「中國是勞拉公司最重要的業務夥伴,我們信任長征火箭的性能。」

中低軌道衛星網,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從1996年到2006年的八年中,估計有236顆地球同步衛星和330多顆中低軌道衛星需要發射。

根據1993年與摩托羅拉公司簽訂的一份合同,中國將繼續用LM-2C火箭在太原發射中心美國這家大公司的十六顆銥星。到1998年底之前,預計中國還要發射幾顆銥星。

最近,中國與幾個亞洲國家一起開發一個為亞太地區13億人口提供通訊服務的衛生系統。這一通訊衛星系統的總投資為6.5億美元,由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日本和印度尼西亞開發的這個系統,應於2000年中期開通,覆蓋該地區的22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的休斯公司負責提供移動通訊衛星系統,而中國的LM-3B火箭將把衛星送入軌道。衛星一旦升空運行,其用戶將能夠於任何時間在亞太地區的任何地點進行通話。雖然取得了這些成功,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在成功率上,仍然落後於一些先進國家。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原說:「我們正在進一步改進長征系統火箭的運載能力,集中能力發展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和資源衛星,並開始執行我們的載入航天計畫。」

總公司發言人張麗輝說:「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計畫,將是發展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改進火箭性能,通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我們的競爭能力。」

到2000年,中國有望為海外用戶發射30多顆衛星,把長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提高到95%。

原載《澳門日報》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