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認同」與「省籍認同」

「新台灣人」概念的質疑

郭承啟 (香港明報駐台記者)


在台北市長選舉中,李登輝指馬英九為「新台灣人」,馬英九最後以近八萬票差距擊敗現任市長陳水扁,選後不少人以李登輝的「新台灣人」論,是馬英九勝選的最主要原因,並對「新台灣人」內涵作出許許多多的解釋。其實「新台灣人」說法並不新,內涵是什麼,也沒有搞清楚,不過它會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一定有其社會基礎在,說穿了,就是台灣存在已久的省籍與國家認同的鬥爭,糾纏在一起所產生的矛盾。

早在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派鬥得不開交之際,當時的《遠見》雜誌社長高希均即提出「新台灣人」的概念,甚至還透過《遠見》雜誌作專題報導,目的在化解因政治鬥爭所帶來的省籍矛盾;之後,新黨的立委陳癸淼、省議員楊泰順也先後提出,陳癸淼還特別成立了「新台灣人辦公室」。只是無法像這次受到社會的注意。

「新台灣人」到底指的是什麼?它和台灣的省籍和國家認同矛盾絕對分不開的。

台灣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全世界不管你走到那,地域的問題永遠存在,可是在台灣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敏感,明明存在,大家硬要視而不見,要不就說要化解。會造成這種情形,主要是因為本應讓其自自然然存在的省籍矛盾,在人為的因素下,變成了「國籍矛盾」,地域認同問題變成了國家認同問題,它便成為台灣社會最敏感的一條神經。

台獨人士最喜歡扣統派的帽子說「不認同台灣,只認同中國」,將中國與台灣變成對立的,這種說法,邏輯上是講不通的,但是在李登輝的獨台和民進黨的台獨結合運作下,似乎快變成了「真理」。事實上,所謂認同台灣,這個「台灣」指的是什麼?是指「戶籍」?「省籍」?還是指的「國籍」?如果台灣指的是戶籍,那麼要求戶籍設在台灣省的人,必須認同台灣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戶籍不在台灣省的人如在台北市、高雄市、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就不應該被要求去認同台灣省才對。

非台灣省人,如果要他們省籍認同,怎麼說也輪不到台灣省。如果台灣系指國籍,前提必須是台灣是一個國家,可是翻開人類歷史,或在國際社會上,就是找不到一個國家,她的名字叫「台灣」的。

至於對中國認同一事,無論從歷史、文化、血緣、國際政治、甚至是數理的角度來看,台灣至少到目前為止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認同台灣者一定認同中國,而認同中國者也會認同台灣,兩者沒有衝突和矛盾。今天會出現台灣認同問題,當然不是什麼戶籍、省籍認同問題,而是在國籍認同上出了問題,只是政治人物在遂行政治鬥爭時,以省籍矛盾作掩飾罷了。

到了李登輝,為了完成他的「出埃及記」,聯合當時台獨的民進黨,四處散佈「外省人欺負台灣人」與「台奸」等耳語,針對外省族群的代表人物行政院政長郝柏村、許歷農,以及具濃厚中國情結的林洋港等人展開無情批鬥,一埸本質是國家認同但裹著省籍矛盾外衣的鬥爭,讓島內外省人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感,終致「反李情結」和新黨的產生。如果當初李登輝與民進黨是搞「中華民國式」的台獨,即所謂的搞兩個中國,將國家認同和省籍情結分開,很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外省人危機感。

當李登輝抓著馬英九指他就是「新台灣人」,外省人恍如有一種被「赦免」?到底外省人有沒有被赦免的感覺,可能需要更務實的分析,但是當一直是外省人不滿的對象李登輝,全力挺不主張台獨的外省人馬英九時,外省人與李登輝間的「和解」隱約可見,否則不可能有近達九成的外省籍選民把票投給了馬英九。

「新台灣人」論是否會繼續發酵,尚需一段時間來觀察,不過「聽其言,觀其行」,倘若李登輝仍然大談「台灣人的悲哀」、「出埃及記」等刺激外省人的話,以及兩岸政策不作調整;而民進黨則依舊大喊「中國豬滾回去」,那麼一切還是會回到原點,國家認同和省籍的鬥爭將持續糾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