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當前通貨緊縮原因的治理

林毅夫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


要從供給面找原因

1997年實現了軟著陸以後,我國經濟開始在1998年出現通貨緊縮的現象。這兩年來,我國政府使盡各種政策手段,但通貨緊縮的現象並未緩解。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何來治理成為當前經濟中的一大熱點問題。

通貨緊縮從理論上來說可能是需求下降造成,也可能是供給增長太快造成。需求下降的原因可以是信貸緊縮或貨幣供應緊張導致市場利率上升,籌資成本增加,致使投資需求下降,並使企業開工不足,工人收入和消費減少。或是,金融、房地產等泡沫破滅,國民財富縮水,引起居民消費需求萎縮,同時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壞賬增加,導致信用緊縮,而致投資需求也同時減少。供給增長過快的原因則可能是科技進步帶來生產力提高過快,也可能是投資增加太快,生產能力膨脹,而需求增長的速度跟不上生產能力增長的速度。國內經濟學界目前的分析側重於前者。但是,1997年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存在嚴重的信用緊縮問題。房地產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不顯著,而且房地產泡沫在1993年經濟高漲時就破滅了,談不上對通貨緊縮有何重大影響。證券市場情況類似。因此,當前我國通貨緊縮的原因只可能從供給方面尋找。

從供給方面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增長,1998年的GDP相當於1978年的6.4倍,其中工業增加值相當於1978年的9.4倍。90年代初我國基本告別長期以來存在的短缺經濟,國內市場供求基本平衡。接踵而至的是市場出現普遍過剩現象,競爭空前激烈,許多企業設備利用率下降。目前我國市場供給過剩情況已經相當嚴重。截至1995年,我國許多重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率都徘徊在50%上下,有的甚至低於40%,如果考慮到特別高的庫存情況,生產能力閒置就更為嚴重。據估計,我國有一半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不足60%。

造成我國目前這種市場供給嚴重過剩的原因又是什麼?供給能力來源於投資。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資增長一直較快, 「六五計畫」期間年均增長率19.5%,「七五期間」年均增長16.5%,但 「八五期間」 突然躍升為年均增長36.9%。其結果是在「八五計畫」期間,生產能力大幅增加。 以國有經濟為例,固定資產淨值從1990年的10.8萬億增加為1995年的29.5萬億,為1990年的273%,由於新增的固定資產中通常包含了新的技術進步,因此,1995年的生產能力至少為1990年的2.7倍。非國有經濟在這段期間的增長比國有經濟還快。可是,代表社會需求水平的最終消費需求受到收入增長的制約,在「八五計畫」 期間生產能力出現轉折性的快速增長時,年均GDP增長11.6%,僅比「六五計畫」期間的10.8%和「七五計畫」期間的7.9%略高一點,因此,最終消費增長不可能出現同步的轉折性快速增長。如果說80年代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最終消費的增長速度,由此形成的兩者增長差距可以由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短缺加以抵銷,則90年代初當我國經濟已經走出短缺,市場供需基本持平的時候,生產能力以遠快於最終消費的增長速度增長,是目前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從而形成通貨緊縮這種尷尬局面的最主要原因。

政府不能不採取干預措施

1992年、1993年、1994年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嚴重,1993年、1994年居民消費價格分別比上年增長14.7%、24.1%,1995年仍然高達17.1%,固定資產投資1992、1993、1994年分別比上年增長44.4%、61.8%、34.4%,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峰,固定資產淨值形成1992、1993和1994年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4.8%、17.7%,同樣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峰。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遏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從而遏制生產能力形成的的進一步增加,如果允許投資仍然按1992、1993、1994年那樣的狂飆速度和方式增長,那麼等那些投資專案建成投產以後,我國生產能力過剩的情形就會比現在還要嚴重得許多,通貨緊縮的問題也會比現在棘手。1995至實現軟著陸的1997年間,如果不把1993年七月以來陸續開始採取而沒有得到貫徹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貫徹到底,那麼造成的結果只是把「八五」期間的經濟過熱的時間延長幾年,而當那種過熱增長不可能再持續時,整個社會就要以更大的代價才能解決由此形成的生產能力過剩和通貨緊縮。

在生產能力出現嚴重過剩時,經濟容易出現惡性循環。因為,生產能力出現普遍過剩時,一般企業將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整個社會的投資需求必然下降;同時,企業開工不足,設備閒置,利潤下降或虧損,職工將面臨企業破產和失業的危險,導致職工的永久性收入預期下降,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也跟著下降。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居民的消費需求是任何經濟中整個社會需求的大頭,以我國為例,1998年企業的投資加上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占GDP的4.6%,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增長雙雙下降,而生產能力還在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則會使原來生產能力過剩的情形更為嚴重,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導致投資和消費需求更加不振,通貨緊縮的情勢更為嚴峻,如果政府不採取干預措施,社會的投資和消費增長將進一步下降,而使整個經濟出現惡性循環。

然而,在生產能力出現嚴重過剩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很難起到作用。因為貨幣政策的作用主要在降低利率,但在生產能力普遍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企業找不到好的投資機會,利率再低,只要借款要還,企業也不敢向銀行借錢投資;而且,在收入增長預期下降,失業風險增加的狀況下,利率再低居民也會增加儲蓄傾向。其結果是降低利率並未能對投資和消費產生顯著的刺激作用。同樣的道理,對居民的儲蓄課稅的稅收政策,也難於起到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的作用。財政政策對需求的刺激作用比貨幣政策直接,擴大政府的財政支出來支援各種投資,可以直接形成社會需求。但自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佔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到90年代初已經居於十分次要的地位。1998年政府增發一千億元的基本建設國債,相對於中央政府當年4,892億元的財政收入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規模,但相對於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406億的規模來說,這1,000億只不過是3.5%。結果在增發這一千億元特別國債以後,國家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只不過從1997年的2.8%上升到1998年的14.2%,創造的需求有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學者的一個普遍結論是,政府財政能力的限制,使用收入政策,增加對貧困階層的社會救濟,普遍提高職工工資收入,對穩定社會秩序來說作用可能很大,但從整體上看,對居民實質總收入增加的影響不大,對消費需求的刺激作用自然十分有限。以今年九月開始的職工基本工資普遍上調30%為例,據推算即使所有增加的收入都轉化為消費,社會總需求也只會增加1%。靠此也無助於消化現存的巨大的過剩生產能力。

創造出一個巨大的需求

解決由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所引起的通貨緊縮,只有兩種辦法。一是無為而治,聽憑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破產、退出,整個國民經濟經歷一次嚴重衰退,通過大幅度報廢、壓縮現有生產能力使得總供給劇烈收縮,從而達致供需平衡。顯而易見,這種方法必然造成國民經濟嚴重衰退是社會難以承受的。

另一種辦法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需求以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由於各種有消費能力的社會需求都已經實現了消費,政府很難在短時間裡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社會需求來。但是,我國是一個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市場發育不完全,消費條件不充分,尤其在人口佔全國總人口69.6%的農村地區,和生活有關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後,不僅電網老舊,電壓不穩,而且,電價高昂,有一半的農戶沒有自來水。為了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使我國早日從通貨緊縮的陷阱中擺脫出來,我國政府應該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一場以實現農村自來水化、電氣化、道路網化為核心的新農村運動,加快農村地區和生活消費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旦農村地區的供電、供水問題得到解決,除了將會刺激對電視、冰箱、洗衣機的需求外,還會掀起農民自發的廚房革命、廁所革命等和生活質量有關的建設高潮,創造出巨大的社會需求,把各個行業現存的巨大過剩生產能力消化掉。

在生產能力普遍過剩、市場疲軟、通貨緊縮的情況下,採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但政府要以有限的財政支出真正達到推動市場的目的,必須把錢用在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地方才可。以農村道路、電網、自來水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運動正是在我國當前形勢下最能產生這種效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