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的中國製造業:劍指全球

黃一義
(江南信託、天則研究所聯合產經課題組研究員)


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

中美達成世貿談判協定後,一位元歐盟官員強調說,中國正式加入WTO不是幾周以後、而是幾個月以後的事,因為與歐盟的談判尚有20%未取得一致。即便如此,入世對中國人來說畢竟已指日可待,它對中國產業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已成為中國經濟界關注的焦點和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中國股市對此亦有強烈的反應,表現為各產業板塊的漲落不定--投資者正在依據自己的判斷,猜測入世對各板塊上市公司的影響究竟是偏多、偏空抑或中性。

概括的講,WTO的基本原則似可歸結為兩條: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開放貿易,特別是投資的禁區,屬於市場准入的範疇;削減關稅、平等稅率、推進公平競爭則屬於國民待遇方面的問題。而且這種開放和平等是相互給予的:你要進入人家的市場,就要開放自己的市場。反之亦然。

推動這一進程的基本動力來自經濟的全球化。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一直以超過世界GDP兩倍的速度持續增長,跨國投資大約每10年就可以更新其全部投資存量的60-70%;以紐約、倫敦及東京等世界級的金融中心為樞紐,以香港、新加坡等次一級的中心為紐帶,國際金融市場全天24小時地高效運轉,向世界的各個角落運送或抽離數千億美元的資金--有時也會過於高效:97年秋季短期投資從東亞諸「虎」國的突然倒流,被認為是觸發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

擔負著全球產業整合的主角是美、歐、日的跨國公司,其經營策略最有代表性的表述是GE提出的「無疆界經營」--它把全世界看作是自己投資、生產和銷售的疆土,就像幾百年前蒙古人把當時他們眼中的世界--整個歐亞大陸視為自己的牧場一樣。

如此胸襟和氣度令人心折。中國的企業向其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是採用拿來主義,開展自己的「無疆界經營」;而入世則為我們提供了奉行此種戰略的條件和動力。

入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少部分是可以立即兌現的,如對電信及其增值服務--互聯網等開放49-50%的投資比例;其他則大都是漸進式的中程或長程的影響。例如汽車業,其關稅削減將在2006年完成,即從目前的80-100%降到25%,再加上17%的增值稅,總的流轉稅賦水平在40%以上,也許還會有購置費及配額一類的非關稅壁壘。對出口產業的利好作用同樣如此。發達國家的紡織品配額要到多年以後才會取消,等等。因此,入世後的產業調整仍有一個緩衝期,汽車業等弱勢產業在即將到來的強烈競爭的壓力下也許會置之死地而後生。

但入世畢竟為中國的出口產業提供了一個更為公平的非歧視性環境。美國國會一年一度關於中國最惠國或正常貿易條件的鼓噪將就此打住;歐盟以反傾銷的名義對中國彩電的禁入也會有一個說法。更為重要的是,在外國強勢產業的威逼下,中國經濟調整及其帶來的痛苦,譬如就業壓力等,將激發中國政府和企業界全球化擴展的強烈企圖心,而入世所提供的國際視野也有助於中國企業把「無疆界經營」更自覺地納入自己的策略組合。

說到底,國際競爭的格局是各國競爭優勢的對比。波特教授把國際競爭力歸因於四個基本要素: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需求,包括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需求;產業配套及由此形成「聚合」效應;最後是企業戰略和政府政策等「軟體」因素。就第一位的資源要素而言,中國在自然資源:土地、礦藏乃至水資源等方面均乏善可陳;資本方面有高達40%左右的儲蓄率支撐,不算匱乏(相對於其投資機會而言)而勞動力則是中國產業的最大優勢所在,可打滿分。中國工人的平均小時工資不過0.3美元,大約相當於美歐日的幾十分之一,韓國、台灣等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十分之一;相對於其工資來說,中國勞動力的技能水平相當優秀。中國在同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中教育水平是最高的,識字率比印度高出一半左右,雖然在大學教育方面可能有所不如,但構成產業大軍主體的是中等文化程度的熟練工人,德國產業的強大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即根源於其高超的技工水平。

「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優勢所在至於技術因素,中國的差距主要在資本貨物和高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如半導體、CPU、晶片等方面。就一般加工技術和高技術產業的低端產品而言,以中國勞動力的熟練程度和企業技術能力已足以勝任,而且每天都在進步。技術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勞動力的素質問題,中國既然擁有具有很高性價比的勞動力,技術總是可以發展的掌握的。所謂「一俊遮百丑」,中國勞動力的優勢在其資源稟賦中應給予最高的權重,因為它比其他資源要更具擴展性。這也是中國敢於挺身入世的最大本錢,正如俄羅斯的入世要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樣。但「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技能較之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更重要。

中國不僅普通勞動力的供給充足,而且在熟練乃至高級勞動力方面亦無短缺之虞。自稱「對各國經驗比較熟一點」且「名聲太大」的張五常教授認為,中國的「天才」也很便宜,其例證是在上海五千塊錢人民幣就可以請到一位英文、電腦都很棒的僱員,在香港則恐怕要花五萬元。如此之高的性價比,依據經濟學的道理,說明該種資源豐富且供應充足。在廣東東莞一帶設廠的台灣電腦商也對此讚不絕口,認為該地專業人才素質很高,而且彈性甚大,一旦企業擴充需要擴募,可隨時供給,Just in time。

總體上看,中國的製造人才,無論是高級、中級乃至初級均具有較高的素質,而且可源源補給。所欠缺的是國際方面的經驗,或者說與外界的接觸不夠,難以實現鯉魚跳龍門式的飛躍--跳過去就會發生所謂魚龍變化;這也是在中國投資的外商的一線感受。但入世會大幅度地改善這種狀況,而這恰是入世為中國人帶來的機遇之一。

至於波特教授談到的第二種國際競爭力源泉,即需求因素,從國內市場來說,大多數產業早已實現了市場主導的產業競爭,企業在與國內和國際同行的競爭中身經百戰,練就了一身刀搶不入的本事,有的產業(如彩電)甚至是通過擊敗國際品牌壯大起來的。在國際需求方面,當今全球產業在跨國公司的主導下正在重新整合,並由此形成新的供應鏈體系。在消費品市場,沃馬特一類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連鎖折扣零售商正日益成為此類產品的整合者。由於其連鎖店面很多,採購量十分龐大,但對貨物的品質、價格、批量和交貨期均有較高的要求。加入這種類型的供應鏈,供應商就成為龍頭企業虛擬整合的成員,由此成為其自身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從而領到了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入場券,並將隨著客戶的成長而成長。另一種流行的供應鏈是所謂虛擬垂直一體化。它以國際品牌為龍頭,通過OEM的方式分包給下游廠商,其極端的形式是全部產品均為外包生產,品牌公司只負責設計和營銷。耐克(Nike)公司是此種企業的典型:它根本沒有一家工廠,全部產品來自包括台灣、東南亞和中國的制鞋企業。戴爾電腦與此大同小異,除了系統設計和組裝以外,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包括CPU、顯示卡,音效卡、Ram等均採購自著名的零元件廠商,而其僅有的幾家製造(組裝)中心之一就設在中 國廈門。戴爾由此省下了大筆的固定費用支出和庫存占壓資金,由此形成其超越康柏等電腦同行的競爭優勢。網路通訊設備業的Cisco(思科)的運作方式與此類似。這種虛擬化的生產組織方式目前已擴展到傳統產業的支柱部門汽車業。底特律的「三大」(big three)正在倣傚IT界的先驅,把基於互聯網的電子訂貨體制引入其與零部件廠商的供應鏈之中。通過此種方式,汽車業有可能通過具有快速反應能力且富有彈性的供貨體系實現訂單化生產,從而在節省費用的同時更好地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這種基於網路和電子商務的虛擬企業和垂直一體化的發明及其日益大行其道,為擁有且高素質產業大軍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外包生產的大量機會,因為下游品牌公司的自製範圍越小,須外包的部件就越多,OEM、ODM一類的訂單相應增加,但前提是上游企業在品質、規模、交貨期等方面具有足夠的能力,而且須投資於資訊系統並熟悉電子商務的遊戲規則,才有資格加入這種供應鏈。此種需求也為網路行業提供相關設備和服務的企業創造了可觀的商機,希望國內的網路設備和服務商能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

虛擬垂直整合帶來的機遇

實際上,這種虛擬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鏈早已延伸到中國。除戴爾的製造中心已落戶廈門外,福建一省還有美國以主打低價電腦而迅速崛起的E-machines的主要供應商廈華三寶:一家由上市公司廈華電子與台灣電腦商合資設立的企業。E-machines也是一家虛擬公司,其去年十一月的電腦產量為零,而今年其銷售量可達四、五百萬台,相當於四個聯想,其產能全部來自包括中國的海外供應商。在東莞、惠州一帶,我們看到成千上萬家電腦元件及外部設備工廠拔地而起,其中相當大的部分來自於在這一行當中稱雄世界的台灣。在這條延伸於全世界供應鏈或附加價值的食物鏈上,我們大多數企業尚處於低端位置,即位於品牌商--主要零部件供應商--零部件分包商等的最後一環,因為我們尚未掌握顯示卡、硬碟、ram等的設計和開發能力,更遑論CPU一類的核心技術。但這並沒有什麼關係。掌握了較高技術的台灣廠商也是從低端做起的,只要你加入了這條供應鏈,在與下遊客戶的頻繁互動中,他們會告訴你該怎樣做,因為他們要為滿足自己客戶的需求而與同行競爭。這樣你就會積累大量的KNOW-HOW,同時保持和發揚你的R&D,你就能夠逐漸躍升到上一級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環節。既然台灣IT業獨步全球的製造能力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與他們同文同種的福建和大陸同胞又為什麼做不到呢?

在加入國際虛擬整合所需的資訊系統的採用方面,國內許多先進企業已有不錯的成績。例如康佳,美的等上市公司的ERP和MRP系統已成功運行,而且具備了相應的投資能力。美的最近根據自己引進和運行ERP的經驗,與其供應商-資料庫行業的世界領先者甲骨文公司合資設立ERP的系統集成公司,開始承接國內企業的ERP工程。東莞一帶的電腦零部件和外設廠商也開始採用ERP系統。美國汽車業的一個最新動向是在ERP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MES,即生產線製造系統,以隨時調整其品種和產量,保持最大的製造彈性。ERP-MES系統與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系統相對接,就能夠形成一條快速及時、高效且富於彈性的供應鏈。國內的製造企業和網路供應商共同致力於這種資訊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就等於打開了通往國際客戶的大門,在其他條件的配合下,從沃馬特到戴爾一類的IT品牌,以及底特律「三大」的訂單都會滾滾而來。

幣值因素不妨礙中國競爭

企業虛擬化是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尋求和建立其競爭優勢的一個主要得分手段,它為OEM式的分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入世則有助於中國企業將這種機會變為現實。入世後更廣闊的市場准入,更為公平的國民待遇,以及國內海關、商檢等部門的積極配合(以保證出貨的及時性),都是促進這種轉變的有力因素。虛擬企業(通過電子商務)與中國的勞動力優勢相結合,從而實現發達國家的商業和技術優勢與中國製造優勢的互補,由此打造出更加強勁競爭力;而入世則是一座聯通此岸與彼岸的橋樑。這就是入世對中國製造業的一個基本含義。

幣值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東亞各國貨幣紛紛貶值,對人民幣構成沈重的壓力。目前,亞洲諸貨幣已有所回升。由於人民幣採取盯住美元的策略,而美元由於美國經常專案的鉅額逆差有走軟的趨勢,人民幣亦因此而相對貶值。這有助於中國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從總體上看,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仍大大高於其名義幣值。中國按名義幣值GDP總量居世界第九位,按購買力平價則居於第三位。人民幣的超值購買力可能主要體現在服務業等非貿易貨物方面,但仍可從成本上間接地對貿易貨物的產銷做出貢獻。由此可見,無論是從人民幣的走勢還是其實際購買力來看,幣值因素均不會對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構成妨礙。

附表:國家競爭和國際比較

國家或地區 經濟條件指數 貨幣 勞動力 技術 總分
高收入          
日本 ++ ++ -- + +++
香港 +++ -- +- .. +
新加坡 +++ - +- + +++
韓國 ++ ++ ++ .. ++++++
台灣 +++ + ++ .. ++++++
新興市場          
中國大陸 + -- ++ .. +
印度 + + +- .. ++
印尼 ++ ++ +- .. ++++
馬來西亞 ++ ++ -- + +++
菲律賓 ++ .. ++ .. ++++
泰國 ++ ++ -- .. ++

註:引自摩根斯坦利添惠《亞洲的競爭優勢》

此表制於1998年,按現在的情況考慮,把幣值因素視為中性,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至少可升至三個加號。

根據以上對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機理性分析,入世對中國製造業的多數部門,包括紡織服裝、食品、輕工、家電、電子和電腦業、通信設備、造船及部分設備製造業均有積極的影響,對原材料工業的影響偏於中性,對資本貨物,如汽車、化工、重型裝備等衝擊較大。總體上看,受益的部門佔有較大的份額。目前,中國在服裝、制鞋等產業已形成「顯現的競爭優勢」,且優勢突出。家電業將是下一個獲得「顯現優勢」的部門,目前正處於大力崛起之中。經過與國際品牌在國內市場的激烈角逐並戰而勝之,中國的彩電、冰箱以及小家電等行業已完成了產業集中化和規模化的過程,形成了一批頗具實力的優勢企業,完全有資格成為國際市場上令人生畏的競爭者;空調器產業則處於形成這種優勢的進程中。目前,彩電、冰箱業的成頭企業已開始以大兵團作戰的姿態向國際市場出擊,海爾把冰箱廠開到了美國,康佳則在墨西哥設廠製造在美國研發成功的HDTV,並以美國為目標市場;長虹在出口方面起步較遲,但已開始奮力追趕;美的小家電年出口額已達七、八千萬美元,加上空調器已超過一億美元,格力則在巴西開設空調廠以獲得南半球「反季節銷售」的好處。家電業的國際化和強勁的出口勢頭將得到中國入世的進一步推動,例如對歐洲彩電的出口即近期得到恢復。從進程上看,中國家電業的優勢企業可能在今後數年間形成「三三制」的格局,即內銷、出口和海外製造各佔三分之一,從而最終達到「無疆界經營」的理想境界。

另一個即將形成製造優勢的是電腦業。電腦是國際品牌開展虛擬垂直整合的前沿產業,其分工按「微笑曲線」分佈,美國位於最上方,日、韓、台灣等次之,中國的製造業只能從低端做起,然後逐步向具有較高附加值的上方移動。目前,聯想已制定了「大製造」的戰略,並通過為西門子做OEM而付諸實施,長城在低端零元件方面已實現電源、機箱等的規模製造,並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中端的硬碟磁頭及盤基片為IBM等國際品牌配套,已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供應商。最近又研製成功8.4G高速硬碟,開始向中高端元件發展。此外,分佈在廣東等沿海地區的數萬家中小電腦業廠商,正在胼手胝足地奮力打拚,在東莞一帶已初步形成「聚合」效應,95%的配套件可在本地解決,成為國際電腦業的一個重要供貨基地。假以時日,隨著PC零元件和外設向中高端地帶的整體推升,中國大陸的電腦業將繼台灣之後成為全球IT工業的又一道脊樑。

與電腦業齊頭並進的是中國通訊設備業。「巨大中華」或「六朵金花」已開始在國內市場驅逐固網設備的外國廠商,並開始向一些發展中國家出口成整系統。在最具成長爆發力的移動通信領域,中國的通信設備業也學得很快,正在發起追趕。至於手機等大產品,隨著康佳、廈新、TCL等家電巨頭的介入,國內市場由國際品牌一統天下的格局正面臨重新洗牌。康佳的手機採用朗訊的芯牌,只要這種晶片不負貝爾實驗室的盛名而與諾基亞等不相上下,以康佳的製造、設計、投資和營銷能力,可能會很快在國內市場打出一塊地盤;而只要能在國內市場成功地競爭,就有能力在國際市場上搏得相近的份額,因為國內市場早已成為移動通信業國際品牌「八大金剛」的廝殺戰場,能在這裡活下來,就具備在國際市場上叫板的資格。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甚至對汽車製造業筆者也並不感到悲觀。入世以後的中國汽車業面臨著兩個機會:一個是廉價汽車,目前韓國人是此種車型的國際領先者。比起韓國,中國汽車業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即大國雄厚的市場潛力。汽車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經濟部門,目前國內汽車業受購買力的限制規模性無從發揮,因而成本--價格較高,這顯然與80年代國內經濟界對2000年國內市場的過高估計有關,希望屆時能將汽車業建成國內的支柱產業。但2000年不成,2006年又如何?估計那時中國汽車消費可能已達到或接近爆炸性增長的臨界點,汽車會像當今的PC甚至手機那樣風靡全國。果真如此,2006年汽車關稅降到25%又何妨?而規模化帶來的成本效應,將使中國汽車業獲得渴望已久的價格優勢,並由此打造其國際競爭力,中國那時將取代韓國成為廉價車的領導者。

另一個機會是汽車零配件業。目前底特律「三大」推行虛擬垂直整合,標誌著網路為主體的資訊業對傳統產業「硬核」部分的深入改造。在這一進程中,具有製造優勢的中國零部件業有望成為底特律的一個理想合作夥伴。

根據以上討論,可以設想一個中國製造業各部門獲得「顯現的國際競爭優勢」的時間表,如下圖所示:

家電(含空調)

2-3

電腦零元件和整機

3-4

通信設備(固網)和手機

3-5

汽車(廉價車型和零部件)

5-8(year)

1 2 3 4 5 6 7 8 9 10

伴隨著中國製造業進軍全球的上述進程是中國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釋放和中西部的梯次開發。從世界範圍來看,發達國家製造業將進一步萎縮。美國一位經濟學家認為美國製造業從業人員將由現在的約16%降到3-4%,相當於目前農業勞動力所佔的比例。代之而起的中國將成為一個強大的世界級製造中心。當然,某些高端的核心技術以及金融,營銷等部門仍將為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支配,而中低端產品的製造、設計和工程能力則由中國等新興工業國主導,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韓國總統金大中在談到亞洲金融危機後該國產業的對外開放和轉型時指出,「韓國的每一個村莊都必須準備好與全世界競爭」。同理,入世對中國的企業乃至村莊來說,意味著設置了一支無情的尺規,那就是國際競爭力。任何達不到這一尺規刻度的產業、企業和個體經營者都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而達到或超過這一尺度的單位將不僅能夠活下來,而且會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