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議題「走在一條路線」之啟示
兩岸議題「走在一條路線」之啟示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第三屆民選總統選舉將屆,煙硝瀰漫的選戰期間各種政治、財經產業、教育、社會等主要議題成為焦點,其中最具有針鋒相對意味的議題就是兩岸關係的爭論,每組候選人都冀望盡量加以迴避卻又必須卯足全勁建構一套可以贏得最多人認同的說法。各組總統候選人的政見,極盡所能同中求異,不過,整體的趨勢是朝向同一路線前進的。這個路線就是,不斷地叫囂著中共的惡劣與對台灣的敵意,但是卻又不斷地說明將和中共保持穩定和平的關係。
台灣必須認清兩岸間的現實,此態勢即基於和平與發展的前提下,兩岸之間根本不可能繼續走敵對的道路,除非兩敗俱傷是被期待的,不過這絕然不符合理性計算原則的政治作為,所以,問題的指向為:新的世紀、新的總統,台灣究竟要用怎樣的態度,體察自身,理解中共,洞悉國際時勢。
國民黨制訂的《國統綱領》和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在選舉期間兩者成為各自的罩門,不約而同地走上所謂「新中間路線」,這無關乎投機與否而是深繫於現實環境的變遷,只可惜,各組候選人演著這樣的劇碼,卻不敢說屬於這場劇的台詞。不禁令人歎然,莫非真如剛逝世的民進黨大老黃信介描述政治特質的話:政治上有些事只說不做,有些事只做不說。
「不怕犯錯誤,但怕犯了不可彌補的錯誤。」也許是此際對兩黨當頭棒喝的提醒,民進黨當初為了反對國民黨政治壟斷,形塑了台灣人的悲情與中共的威脅,而今,物換星移已成為準執政黨,卻依然守株待兔,死抱著用來攻訐國民黨的政權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台獨黨綱》,這樣劃地自限的政黨其前景不免令人憂慮。
而國民黨行徑的窘態,在於想要擺脫《國統綱領》而琵琶別抱,不斷地打著台灣主體的旗幟以為其政黨鋪造光明坦途,可是,現實總是殘忍的,兩國論在國際上叫得震天價響卻只有說的人感到很滿足,就已經把這套論述的幾兩輕重給體現了;倉皇之際,也無臉回到《國統綱領》的基礎,畏畏縮縮地走上「新中間路線」。
至於宋楚瑜所提的「在WTO架構下兩岸間的准國際關係」和國際見證簽訂「互不侵犯協議」、「互不隸屬、主權獨立」,振振有詞,事實上依然是為了選戰而鋪陳其論述,而以台灣地區的主觀意願為軸線來論述。
政治人物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圖謀,而不斷地透過各種情緒性的激情,將台灣無止盡的自我放大、膨脹,讓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面對選舉時追求的不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全球化的規擘,而是利用民粹主義的狂熱,形塑政治人物英雄,甚至是半神半人的形象,將原應在理性層面探討分析的統獨議題,扭曲成台灣內部鬥爭,以攫取私益,誰能說兩岸議題上台灣的手足失措,僅是因為中共不理性?而非自身虛矯哄抬、劃地自限的結果?
「台灣升級、世紀領航」
中共規劃21世紀國際戰略方針時,提出警告,必須注意「台灣問題惡化」和「美國反華勢力得勢採取圍堵中國措施」這兩個不穩定變數,一旦有任何一種情形發生,中共將被迫立刻改變和平與發展的低調對外政策,多極化發展趨勢,也可能轉為冷戰時期的兩極化對抗。新世紀來臨之際,國際權勢佈局面臨新階段的調整與變化,美、俄關係因科索沃、北約東擴和車臣等問題矛盾持續增加;美國和歐盟的分歧也在增加,歐盟要求增強自身防務力量的呼聲不斷升高,這些國際形勢都有利於國際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加上下世紀中葉美國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將下挫至15%以下,美國國力將逐漸萎縮,多極化的國際格局逐漸醞釀。兩岸的互動無以豁免地深深嵌入此宏觀架構。
「台灣升級、世紀領航」是眾人共同的心願,不過,必須很清醒地詮釋這個目標,升的是什麼級?領的又是什麼航?美國前任國家安全會議官員包道格在評論中華民國政府首長近來有關發展遠程或中程飛彈的談話時,未表明支持或反對的態度,但指出這樣的構想有若干問題。可能引發美國行政部門內部及行政部門與國會之間的激辯,造成「惡劣的環境」。
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陸士達更公開表示,不論誰在台灣的總統大選中當選,美國都會接受。但是,也說明了前提:台灣在明年三月選出的「新政府」,必能以負責務實的態度,推動兩岸對話,降低緊張。
中(共)美關係無論軍事、宗教、經濟、人權齟齬的錯綜複雜,因而,讓台灣得以利用槓桿原理,在其中牟取平衡的緩衝空間,然而,從駐美代表陳錫蕃帶回消息稱,「兩國論」已使美台之間失去信任。大環境沒有改變,受到的評價卻是愈來愈糟,那麼該檢討的不是大環境而是自身。
當為中共被妖魔化感到竊喜之際,是不是也改反省台灣被搗蛋化的難堪,選舉的作用是讓各組候選人檢討既定政策或者黨綱之缺失,而加以修正;並非攀附於既定的軌道,說著已經脫離時勢的陳腔濫調,還自詡不已。
欣見各組候選人兩岸議題的論述趨於一致,然則,諸人尚且缺乏政治上的道德勇氣,為了選票而不敢道出台灣當前在國際社會的真正斤兩,以及兩岸互動關係台灣自身優勢的底線所在,不能勇於將國際互動架構及兩岸關係之台灣前途說清楚,講明白,於是蹩手蹩腳地說著漫天美言,老子說「美言不善、善言不美」的道理,在選舉時顯得特別生動。
政治人物盲目的自我膨脹
著名的政治社會學家S. M. Lipset 指出民族主義的、革命的知識份子通常是年輕人,因為老一輩的人安於現狀,更願意建立地方政治和社會等級制,可惜在台灣的情況令人詫異的是不論年輕或者老一輩的政治人物,都不斷地煽動著民眾的統獨激情,為其自身的政治利益服務,這種惡果,如同愛德華.希爾斯所一語道破的:「從國外獲得靈感和安慰,覺得他們行動是一種波及全世界的巨大波濤的行動,……這種處於一個大世界的意識灌輸到下一代的政治中,不斷地攪亂著省和大都會的政治關係,並且增加了由於衝突著的忠誠而提高的熱度。」
政治人物盲目的自我膨脹,以平衡自身在政治前途與理想中所遭受的挫折感,群眾成為被利用的一群。較諸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時的氣魄,或許這等人應有所汗顏。
羅斯福推動「新政」之初,有企業家進入白宮向羅斯福遊說,請他對企業界高抬貴手,羅斯福總統卻回答他:「親愛的華生,請你回去告訴你那票商人和銀行家朋友,我才沒空理他們,我現在要拯救這個國家,如果這個國家得救了,他們也會得救。」該名企業家感慨之下,後來說了一句名言:「商人看事情的角度和其他人不同,商人認為對的事情,對國家來說常常是錯的。」 提醒政治人物:主觀意願所渴望的,對於歷史與國際現實來說,往往是錯誤的。
曾經,周文王向姜太公請教治國之道,姜太公說君主只要能夠「愛民」,就能夠受到萬眾竭誠的愛戴,文王追問,應該怎樣做才算是愛護百姓呢?太公說:「只要能為他們謀福利,幫助他們成就事業,給他們應該的賞賜,保障他們生命的安全,使他們過著快樂的日子,這就是所謂愛護百姓了。」
當前各組總統候選人應該以這些標準檢視自身的政見,而面對兩岸關係議題時更應該深知,兩岸議題不應以個人好惡及獲取選票而無盡吹噓,相反地,應瞭解到兩岸之間合則兩勝,分則……,不一定兩敗,否則,台灣將面對共榮的氛圍消蝕,而共同的厄運又無以迴避的事實。◆
社論
百年回顧與展望
國際觀察
和平統一
兩岸經濟
兩岸政策與大選
兩國論與台獨
敬悼陳其昌先生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