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對台政策之分析
中、美、日對台政策之分析
一、美國對台海兩岸之立場
國際政治是以權力為中心,以形勢為審度,以利益為依歸,國家間複雜互動關係之總和。美國主張單極化世界體系,中共則主張多極化世界體系。美國對台海兩岸之立場系彈性因應維持現狀:一方面雖然承認台灣是中國之一部份,但要中共和平解決統一問題,支持並鼓勵台海兩岸和平對話,提出「臨時協議」(interim agreement)之主張,即台灣不獨立,中共不動武,把台灣未來決定走向「統一」或「獨立」延後50年,俾便和平演變。倘中共以武力強求統一,美國礙難允許;另一方面,美國承諾維持台海現狀,亦即台灣事實上之獨立狀態,但不支持台灣走向法律上之獨立狀態。
美國對台灣之武力支持,包括準備對台軍售柴電潛水艇、愛國者第三代及防空雷達飛彈、神盾級和反潛系統,改善軟、硬體軍事設備,提升軍事防禦能力等,並非沒有前提條件。維持包括台海現狀在內之亞太權力平衡符合美國利益,台灣是美國亞太政策與戰略之重要一環,台灣需要配合而非改變或挑戰美國之亞太政策。台北解讀柯林頓政府之「三不」中之「不支持」為「不反對」,「不反對」即為「默許」,為此更積極爭取參與聯合國。為避免「曲解」或「誤解」,華府對台北已不再使用模稜兩可之外交詞令,明告台灣勿要挑釁北京,勿要拉美國當擋箭牌,勿要未經諮商便挑戰美國之既定政策。
美方認為「兩國論」隱含台北對柯林頓政府外交政策漠視台灣權益之不滿,是台灣蓄意挑釁中國大陸,而以《台灣關係法》、「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及《美日安保條約防衛合作指南周邊有事條款》作為盾牌,使華府捲入與北京衝突之漩渦。從日、台高度密切之雙邊關係上,華府瞭解「兩國論」有日本對華政策之成分。日本深恐北京取代其在亞太地緣政治上之大國地位。日本係美國亞洲最重要之盟國,眼見北京收回香港、澳門,勢力擴張;與美國貿易關係又日趨密切,美國在北韓問題、飛彈與大量毀滅性武器擴散等諸多重大議題上,均同北京磋商,並與之建立有名無實之「戰略夥伴關係」,恐將危及日本在亞太地緣政治上之大國地位。對東京而言,「兩國論」是以台灣這一艘「不沉之航空母艦」作為屏障,牽制、削弱並遏制中共崛起,迫使美國繼續以日本為其亞太政策軌道之一著險棋。
若「兩國論」係台灣用以對抗中共「一國兩制」之工具,美方尚可諒解;若「兩國論」係台灣用以打破美、中、台三邊現狀,破壞兩岸和平穩定,在美國對兩岸政策基調未改變之際,挑戰美國之亞洲政策,為東亞地區帶來動盪不安,影響美國在亞太之利益,則損害台、美雙邊關係。台灣獨立是導致台海情勢不穩定之主要因素,倘台灣違背美國對華政策,片面宣告獨立,美國不但不會予以承認,而且會說服其他國家不予承認,因此台灣獨立不僅無法獲得國際承認,還可能會挑起台海武裝衝突,如此一來,美國不願替台灣承擔防衛責任。如今情勢演變已使美國覺得不能僅靠透過遏制北京來阻止台海武裝衝突,美國也必須阻止台灣做出挑釁性之行為或舉動。在「兩國論」事件上,美方評斷,台北極盡挑釁,東京推波助瀾,而北京在台灣問題上則表現出相當克制。
二、中共對台灣使用和平與武力並用之兩手策略
台灣走向統一,中共使用和平手段,但不放棄使用武力,遏制台灣獨立。中共要求華盛頓遵守「一個中國」、「三個聯合公報」及「新三不原則」,切實履行在台灣問題上所有承諾。北京認為「兩國論」是假統真獨,有「虛」、「實」兩面,「虛」者為「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和未來口惠上之「一個中國」;「實」者乃利用現存之海峽兩岸,走向未來之「一中一台」。中共對台灣堅持主權與領土完整,經貿利誘,和平統一;不惜動武,遏制分裂。
台灣走向分離獨立,則中共不惜對台動武。依北京之解讀,「兩國論」係動態而具有時空內涵之政治宣告,不是投石問路之風向球,在此刻提出並非沒有預謀,目的除挑撥北京與華府對抗外,是在為汪道涵來台訪問設下路障。若「兩國論」係指1912年建立之「中華民國」及1949年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並存,中共猶可容忍;若「兩國論」係指中華民國已於1991年蛻變為一新而獨立之台灣國,中共則堅決反對。北京認為國民黨十五全第二次會議確認「以特殊國與國關係明確定位兩岸關係」是為台灣獨立修橋鋪路。中共希望和平統一,但絕不容許台灣獨立。
在兩岸均不對「兩國論」作出讓步之情況下,台海緊張關係難有緩和之可能。大陸對台灣問題有三派意見:一派認為「小打無用」,惟對台動武必須考慮兩岸軍力對比,台灣人民同情中國統一或支持台灣獨立,以及美國武裝干涉等因素,北京必須付出政治、經濟、外交等代價,對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皆有負面效應,為防制台灣獨立,北京既要保持軍事威懾,也要爭取台灣民心;一派認為「大打趁早」,台灣「兩國論」並非與中國大陸分裂分治之消極策略,而係一試圖支解中國,繼而毀滅中華民族之攻勢策略。台海危機係美國及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國企圖遏制中國成為太平洋區域強權之開始。為防制台灣分離,北京應使用強力衝破霸權封鎖,俾能確保國家發展目標之實現;另有一派主張「限期統一」,即以50年為和平統一之最後期限,分兩階段解決台灣問題,2024年以前之25年為談判期,和平統一;以後25年為採取軍事行動期,強逼統一。中共認為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已經是世界之主要潮流,美國此時再研製、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與「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勢必掀起新一波之軍備競賽,對全球和區域戰略平衡會產生不良影響。台灣問題乃為中國內政問題,美國既承認台灣係中國之一部分,就不該將台灣列入其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範圍之內,嚴重干涉中國內政。美國任何「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或「戰區飛彈防禦系統」武器輸入台灣都將升高兩岸軍事緊張情勢,造成東亞區域之不安。老實說,部署飛彈防禦系統能否增進台灣之安全,不無疑問。蓋台海兩岸距離太近,預警時間過短,反飛彈能否精準有效攔截對方來擊之飛彈,令人懷疑。
三、中華民國與北京互別苗頭
中華民國對兩岸關係之定位,從「一個中國一個政府」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再過渡到「一個中國兩個實體」,現在又要擺脫「一個中國」之枷鎖,凸顯「一中一台」之特殊兩國關係。為遂行「兩國論」,李登輝總統逐步走向「一中一台」,重申台灣係一個主權獨立之國家,「兩國論」僅為陳述目前主觀、客觀之事實。面臨美國之壓力,台灣表示願意緩和台海緊張情勢,指出「兩國論」係台灣處理兩岸關係必須堅持與最基本之立場,在此前提下,台灣願意就任何兩岸相關問題來進行談判、處理或調整既定之大陸政策。
台灣實施「兩國論」之癥結有二:第一、台灣由「政府」忽然突變為「國家」之過程,政策方針不連貫又矛盾,難以自圓其說;第二、在全球世局、區域亞局,兩岸關係皆未鬆動之際,又逢港澳回歸,北京在地緣政治上之權力增大。在講求權力政治之國際環境下,台灣以一己之力量妄想要打破現實之國際秩序,力不從心。
究竟時間因素對「統一」有利抑或對「獨立」有利?要是時間拖長大環境有利於統一,中共將「不急」於解決台灣問題;要是時間拖長大環境不利於統一,中共將「急於」解決台灣問題;要是時間拖長大環境有利於獨立,中共將「急於」統一;要是時間拖長大環境不利於獨立,台灣將「急於」獨立。
為防制台灣走向獨立,中共在福建仙遊建立新M11飛彈基地,隨後台灣副總統連戰公開宣示中華民國之國防政策應採取「積極防禦、有效嚇阻」戰略,向美軍購與自行研發低空飛彈防禦系統,並強化第二擊之能力,建立可靠嚇阻兵力,作法包括發展「遠程地對地飛彈」,使中共不敢輕易使用武力犯台。同時主張兩岸積極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經由接觸瞭解,化解衝突,建立相互軍事演習通報查證體系與熱線,以避免不必要之刺激與過度反應。美國呼籲兩岸在通往更具野心之軍事行動訴求上應更加節制。
在台灣,李登輝總統有以民粹主義強調台灣主權獨立之決心壯志;在中國大陸,江澤民有以民族主義統一中國之使命感,兩個領導人互別苗頭,各不相讓。台北若誤判情勢,以為北京不敢對台灣動武,或者,以為美國一定會協防台灣,均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台海兩岸究為「一國兩政府」抑或「兩國兩政府」?係「主權之爭」抑或「治權之爭」?未來兩岸之「統一」與「分離」將是21世紀中葉以前,台灣人民生命財產與安危禍福之所繫。◆
社論
百年回顧與展望
國際觀察
和平統一
兩岸經濟
兩岸政策與大選
兩國論與台獨
敬悼陳其昌先生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