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現勢及發展前景

鄭竹園(印第安那州立博爾大學經濟系教授)


(一)前 言

台灣海峽兩岸經濟,近兩年來發生明顯轉變。大陸經濟在持續七年的向下調整後,一九九九年下半年開始,由於東亞地區經濟復甦,出口貿易回升。二○○○年以來,外資加速流入,消費市場轉趨活躍。去年成長率達百分之八,為近三年來的最佳紀錄。

台灣經濟也由一九九九年下半年開始回升。但自去年五月新政府上台後,由於財經政策諸多失誤,國內投資環境迅速惡化,再加上朝野政爭不斷,投資者失去信心,導致股市大幅滑落,民間金融資產嚴重縮水,企業大批外移,失業率攀上高峰,使台灣經濟陷入低迷狀態。

兩岸經濟雖各有消長,但相互間的倚存關係則與日俱增,去年兩岸貿易高達三百二十億美元,台灣已成大陸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也成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市場,兩岸三地的經濟互動,已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的大中華經濟圈已在加速形成中。

(二)大陸經濟現勢

去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八點九萬億人民幣,按現行匯率折合美金一萬億元(一兆元)比前年增長百分之八,結束自一九九四年以來成長率逐年下滑局面。

去年大陸經濟回揚的一項重要因素,是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前,大陸出口貿易每年平均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九。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一九九七年下半年東亞金融風暴發生後,由於大陸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出口急劇衰退。一九九八年出口增長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五。一九九九年上半年更出現負成長。影響所及,一九九八年GDP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七點八。一九九九年更降為百分之七點一,為自一九九一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去年中共採取多項措施刺激外銷。包括提高出口退稅率,容許私營企業經營外貿,出口貿易強勁回升。出口貿易上升百分之二十七點八,達到二千四百九十二億美元。進口二千二百五十一億元,增長百分之三十五點八。進出口總值高達四千七百四十三億美元,比前年上升百分之三十一點五,躍居世界第九位貿易大國。出口貿易的大幅回揚,帶動整個經濟,成為去年GDP上升的主要動力。

隨著出口貿易的回揚,近三年來不斷下降的外商投資,由於前年十一月大陸與美國達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協議,捲土重來。外商對大陸市場預期提高,跨國公司大舉進入大陸。據統計全球五百家大型跨國公司,已有四百家到大陸投資,去年前十一個月,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四百八十六億美元,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六點三。

在出口回升與外資回流的刺激下,大陸疲弱不堪的內銷市場也呈現向榮跡象。去年前十一個月,消費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九點八,市場價格止跌回升,扭轉前二年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形成「通貨緊縮」的局面。

國內消費是大陸經濟成長的最主要因素。去年百分之八的成長率中,七成左右系來自內部消費。除外銷的刺激外,近兩年來中共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已逐漸生效。包括(一)基本建設投資大量增加,擴大消費需求。(二)人民銀行七次降低存款利率,並徵收利息稅,誘導民間儲蓄轉投股票,導致大陸股票暴漲。去年上海B股指數上升百分之一百三十六點六,居全球股票上升的最高紀錄。大大提高消費者信心。(三)隨著住房貨幣化及商品化的擴大,住房銷售大幅上升,帶動建材、室內裝飾、傢俱、家電等行業。(四)延長節日假期,啟動居民旅遊及購物消費,發展所謂「假日經濟」。凡此措施,皆有助於刺激內需。

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官方定為百分之七,主要是考慮到美國及日本經濟衰退,可能影響出口貿易。但各省市所發表的經濟計畫,成長率均在百分之八以上。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的預測,在未來十年中,大陸經濟仍將保持百分之七至百分之七點五的增速,甚至可達百分之八以上的速率。未來大陸農業人口將繼續減少,城鄉經濟將進一步融合。國有經濟比重將逐步降低,非國有經濟比重將進一步提高。混合經濟將成為主導經濟的力量。大陸加入WTO後,經濟將與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許多產業將由東部向西部轉移。高新技術與本土產業,將形成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使市場需求,由基本生存需求向發展和享受需求的方向推進。

但這一遠景的實現,必須解決許多深層的政經問題,包括國營企業的全面改革,大規模下崗及失業職工的安置與就業,農村經濟的復興、生態環境的改革,與官吏貪污的徹底防治。這些問題如不能解決,將導致經濟失序和社會不安,阻礙上述遠景的實現。

(三)台灣經濟現勢

台灣經濟發展在一九六三至一九八○年間,平均GDP成長率曾高達百分之十,創下戰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奇跡」。自八○年代初至九○年代,台灣經濟結構進入一轉型期,出現股票狂飆和房地產飛漲的泡沫經濟。經濟成長率隨之下降。由高成長開始進入中度成長期。一九九七年東亞金融風暴發生後,台灣經濟也遭受衝擊。一九九八年成長率降為百分之四點六,一九九九年回升至百分之五點七,二○○○年初台灣經濟仍呈持續上升之勢。各方面預測,二○○○年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六點五至百分之六點七。但自五月政權轉移後,許多舊政府推動的重大建設計畫被中止。勞工工時被減縮。再加上新政府政策搖擺不定,投資者失去信心。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急切下落。由二月上旬一萬點高峰,到二○○○年底已跌破五千點。民間金融資本大幅縮水,造成人心惶惶,企業紛紛外移,失業率急劇上升,整個經濟陷入低迷狀態,與大陸經濟的強勢復甦,形成鮮明的對比。

造成當前經濟不振的原因,在前十年泡沫經濟所產生的後遺症。也有近九個月來新政府財經政策的諸多失誤。九○年代初期,由於股票暴漲帶動房地產價格的暴升,財團紛紛對房地產作盲目投資,造成房屋供過於求。目前建商手中仍未賣出的余屋約有五十萬戶。如包括過去歷年已建成的「中古屋」在內,全台灣共約有一百三十萬戶空屋、空屋率高達百分之十七,龐大資金被長期套牢,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在泡沫經濟時期,財團利用官商勾結的特權,紛紛以自身發行股票或將無法賣出的房地產作為抵押,向銀行大舉借款,擴大多角經營,形成許多不務正業的大財團。當股票狂升時,這些財團呼風喚雨,一旦股市連續下降,銀行實行斷頭賣出,即嚴重影響這些財團的財務根基。國民黨執政時期,由於黑金掛鉤,經濟雖潛伏許多危機,但財經主管,大體上都相當幹練,按經濟原則來處理財經問題。新政府的領導集團,是由一群長期從事政治鬥爭的人物所組成,以強烈的意識形態來決定財經政策,嚴重影響經濟的運行。

其中影響最深鉅的,莫過於未經縝密考慮和廣泛協商,為實現民進黨綱領,而斷然做出停建核四的決定。台灣前期的經濟發展,三座核能發電廠所供應的廉價電力,是主要因素之一。近十年由於經濟發展及民間消費激增,台灣電力已面臨不足。據台灣綜合研究院的研究報告,一旦停建核四,四年後北部地區電力將告短缺。無論政府提出水力發電或以煤氣電廠取代,可能性皆不高。發電成本將大增。據專家的估算,廢核四不但台灣物價指數將上升一倍,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將下降一個百分點。

停建核四後工程損失及修改合約的補償費用,將達八百八十七億台幣。國家形象及國際商譽均將受損。另據台灣電力公司員工權益自救會發表的估計,台電停建核四工程損失、利息損失、發電成本上升、盈餘減少、土地復原等等,將達五千億台幣。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及許多核能專家均表示有能力確保核四興建及運轉的安全。可惜這些專業人士的評估,都未為民進黨內部反核人士所接納。核四最後還是以復工落幕,但其所造成的紛擾,已嚴重損害台灣經濟。

除核四興廢的朝野角力外,新政府減縮工時的決策,也引起國內企業界的焦慮,台灣目前工資遠高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據估計台灣每月每人工資平均成本是一千二百三十美元,而中國大陸只有九十七美元,即台灣工資約為大陸的十二點六倍,已逐漸喪失競爭力。新政府上台後未經縝密考慮,即決定縮短工時,使工資成本提升百分之十八。對業已喪失競爭力的傳統產業,無異雪上加霜,縮短工時法案通過後,廠商憂慮大增,作為台灣石化龍頭的台塑,即公開宣稱今後將不再在台灣進行大規模投資。

在這些不利條件之下,再加上兩岸政策不明,全民內閣破局,投資人信心跌入低谷,股市不斷下瀉。由去年二月初一萬點高峰到年底已跌破五千點,據財政部證期會公佈資料,台灣股市由五月二十日到十二月廿九日市值減少四兆九千三百億台幣,跌幅為百分之四十五點六一。平均每一股民損失五十萬台幣。

財經政策的失誤與反覆,促使企業加速外流。據中央銀行的估計,流往大陸資金已達七百億美元。經濟成長率不斷下調。據主計處發表的統計,二○○○年GDP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五點九六。二○○一年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五點二一,但外資證券公司預測今年成長率,可能降至百分之四。一九九八年東亞金融風暴後的低水平。

台灣近期經濟情勢雖不容樂觀,但由於過去五十年積聚的財富及建立的工業基礎,總體經濟仍具有相當實力。電子資訊產業目前仍居世界第三位,外貿保持出超。民間企業擁有一批幹練人才。如果執政當局能摒棄意識形態,採取務實政策,一面改善內部投資環境,一面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台灣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兩岸經貿的交流與互動

過去十年間,兩岸政治關係雖有起伏,但經貿往來始終保持穩定擴大之勢。一九九一年兩岸貿易總額為八十億美元,去年已高達三百二十億美元,九年間增加四倍。去年前三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增長百分之二十八點二,進口成長百分之四十五,擴張速度之高,遠非其他地區可比。

兩岸經貿關係的加強,主要是基於雙方分工合作的新格局。由於台灣工資及地價不斷上升,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出貨已成為兩岸合作的新方式。據經濟部研發會的調查,目前台灣接手大陸出貨率已超過百分之四十。台灣技術密集產業對大陸投資比重,已達百分之五十四。資訊硬體產品生產的地點分佈,台灣本土已從一九九五年佔百分之七十二,下降到一九九九年百分之五十二。同一期間,在大陸製造的比重,則從百分之十四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點二,兩岸的經濟交流,已抵達相當密切程度。

過去由台灣遷移大陸的產業,大都是勞工密集的「夕陽工業」,近年移往大陸產業中,資訊硬體產業占極大比重。近幾年來,台灣在國際市場上佔極大比重的資訊產品如滑鼠、電源供應器已有九成轉移至大陸生產。掃瞄器、顯示器、機殼、監視器等有六成至八成在大陸生產。基於成本考量,桌上型電腦和主機板也有五成廠商在大陸生產。去年台灣廠商在大陸的硬體產品產值達一百八十五億美元,佔大陸去年硬體產品產值百分之七十二,大陸也因此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資訊硬體生產國。

近年由於台灣境內投資環境惡化,資訊工業外移更加速步伐。據北京《人民日報》報導,華南地區數以千計的台灣電腦企業,正呈現星羅棋布之勢。由華南的廣東向華東各省延伸。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已成為台灣資訊產業轉移的首選目標。除利用大陸低廉的勞力外,更借重大陸充沛的科技人才與研發能力。

除資訊產業外,台灣的石化、汽車、水泥等傳統產業也紛紛向大陸尋求發展空間。台灣重要汽車公司裕隆,決定與日本的日產公司攜手共同進軍大陸。初步將與武漢東風汽車集團合作。而台灣石化工業的巨擘台塑,更準備在寧波梅山島投資一百三十億美元,建立包括乙烯在內的石化專業區,將成為台商在大陸最大的投資計畫。

兩岸加入WTO後,據美國農業部專家運用計量模型進行估算,將使台灣對大陸出口的倚存度大幅上升,由目前占總出口值百分之十八,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即增加六個百分點。從而使大陸成為台灣出口貿易的第一大市場,超過美國。對美國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比重,將從往年百分之二十六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一,台灣出口對其他國家市場的倚存度也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

兩岸進入WTO後,過去許多人為障礙將次第廢除;「戒急用忍」將成陳跡。一旦實現三通,貨運朝發夕至,台商投資大陸,不但可開拓廣大市場,且可利用大陸科技人才,使資訊工業逐漸擺脫為外國代工的地位,走上獨立創新的道路,為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開闊一康莊大道。

(五)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

兩岸經貿關係的由疏而密,香港扮演極重要的中介角色。過去十餘年中,香港與兩岸的經貿關係,也出現突飛猛進。

一九七八年大陸實施改革開放以前,大陸在香港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只佔百分之九點三,即不及一成。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三年,香港對大陸貿易總額由一百零八億港元激增到七千四百億港元,十五年間增加六十八倍,根據香港海關的統計,一九九九年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大陸進出口貿易都須經過香港。

香港不但掌握大陸四成左右的出口貿易,且成為大陸最大的海外投資者,目前香港八成的製造業已在大陸設立生產廠房,港商在大陸投資企業達十七萬二千多家。一九九七年全國投資金額高達二千七百八十億美元,佔大陸外資總額百分之五十三點七,實際投入金額一千一百二十二億美元,占外資百分之五十七點四,成為大陸沿海各省經濟起飛的重要因素。

港台間的貿易,近十年來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巨幅增長。一九八七年台灣對香港出口只佔台灣總出口百分之七點七。近年已高達百分之二十一,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香港同時也是台灣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去年台灣對港貿易順差(出超)高達二百九十一億美金。比台灣對全球貿易順差八十六億美元高出二百零五億美元。易言之,如無對香港的巨額出超,台灣已成貿易入超地位。

上舉這些數字,指陳一重要事實,經過近十五年的密切交流,兩岸三地的經濟,已形成一共同體,相互間的依存度正與日俱增,其情形有如下表: 大陸台灣香港相互貿易倚存度(一九九九年)
(一)台灣對大陸貿易倚存度(%)
 (1)貿易總倚存度    11.12%
 (2)出口倚存度     17.52%
 (3)進口倚存度       4.09%
 (4)順差占總順差比重 153.48%
(二)大陸對台灣貿易依存度(%)
 (1)貿易總倚存度  7.16%
 (2)出口倚存度   2.32%
 (3)進口倚存度   12.86%
(三)台灣對香港貿易倚存度(%)
 (1)貿易總倚存度     12.1%
 (2)出口倚存度       21.4%
 (3)進口倚存度       1.9%
 (4)順差占總順差比重   218.7%
(四)大陸對香港貿易倚存度(%)
           大陸統計  香港統計
 (1)貿易總倚存度   12.1%  37.5%
 (2)出口倚存度    18.9%  39.9%
 (3)進口倚存度     4.20%  34.6%
〔香港統計包括轉口貿易〕
(資料來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從表中所列,一九九九年台灣對大陸及香港的貿易倚存度已達百分之二十三點二二,在出口貿易方面,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市場的倚存度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八點九二,而在貿易順差方面,香港及大陸更成為台灣外匯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香港及台灣又是大陸最主要的投資者,提供近七成的大陸外資。兩岸三地的經濟發展已無法分離。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的大中華經濟圈事實上已卓然成形。

這一個新起的經濟圈,論實力目前仍與其他集團有相當距離。但這一差距正在迅速縮短中。以國內生產毛額而言,往往受計算方法的影響而差異巨大。如按官方匯率折成美元,一九九五年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三地GDP按匯率折合美元一萬一千三百億,而同年日本GDP為五萬零一百八十億美元,美國為六萬九千五百二十億美元。即中華經濟圈的GDP只合日本百分之二十一點六,合美國百分之十五點九,差距仍相當可觀。

但如用世界銀行及西方經濟學家近年所採用的購買力平價方法來計算,一九九五年大陸及港台GDP合計已達三萬九千一百億美元,而日本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二萬六千四百億美元,美國GDP仍為六萬九千五百二十億美元。如用這一方法計算,大中華經濟圈一九九五年GDP已高過日本,合美國GDP百分之五十六,差距已顯著縮小。

根據西方智庫、世界銀行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等重要組織的估計,中國大陸經濟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到二○二○年,GDP總值將達十一兆到十二兆美元,與美國GDP大致相等,如將港台的GDP列入,大中華經濟圈的經濟實力屆時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

但這一樂觀的預測,乃建立在三項條件上:(一) 中國大陸繼續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並避免大規模的動亂;(二)海峽兩岸能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不出現自相殘殺的悲局;(三)香港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下,能繼續維持繁榮。如果上舉這些條件能保持,以港台及海外華人積聚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能力及行銷管道,與大陸的人力資源與天然資源相結合,組成巨型跨國公司,開發自渤海到南海的海底資源。同時傾全力開發中國西北及西南的地下礦藏。廿一世紀中葉,必將是中國人主導世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