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陳水扁大陸政策蛻變:等待果陀?

張麟徵
(台大政治系教授)


從總統大選選前等到選後,現在又將從立委選前等到立委選後,台灣人民期待陳水扁在執政後能務實面對兩岸關係,就如同大旱之望雲霓,但從他執政這一年半的談話與作為,特別是最近在一些助選場合的談話看來,前景令人非常悲觀。

為什麼悲觀?一來是由於對陳水扁個性與意識型態的瞭解,二來是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看不出有迫使陳水政策轉型的足夠壓力。

一 萬變陳水扁,台獨不變

從個性上看,許多台灣民眾都以為陳水扁善變,在兩岸關係上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基本教義派。再說,選舉時既然向選民強調將走中間路線,選後應當履行承諾。更有進者,律師性格最為務實,官司打不贏就和解,這種務實性格,會使其在執政當家後,彈性因應兩岸關係的發展。但這些推論都是源出於對一般常人的理解,用在陳水扁身上,就完全不管用。

為什麼不管用?道理很簡單,要不是有一股「不服輸」的「拚勁兒」,如果不是有「吾道(台獨)一以貫之」的堅持,怎麼可能有今天的出人頭地?既然「愛拚就會贏」,既然「台獨」的目標已經設定,兩岸關係上當然不可以輕言改變立場!

從意識型態上看,陳水扁的台獨思想根深柢固,但他懂得權變。在本質不變的前提下,必要時可以接受外表上不同的包裝。以民進黨的《台獨黨綱》為例,陳水扁用「住民自決」化解了黨內意見衝突,淡化了急獨色彩。但此舉只是手段上的權變,「獨」的本質並沒有變。更有進者,「住民自決」的包裝反而「合法化、合理化」了其「獨」的訴求。陳水扁對包裝學的研究,還有一例,那就是在總統大選時,為了消除疑慮,開拓票源,將台獨主張借殼上市,提出「台灣早已獨立,他的名字就叫中華民國」的論述,使得許多對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情深不渝的民眾,因為只看表面不究內裡而上當。

當選總統後,陳水扁又用同樣的手法來包裝他「獨」的兩岸政策,從四不一沒有、討論未來一中、成立跨黨派小組、新五不、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一中不是問題、統合論、開放小三通,乃至於宣佈放棄戒急用忍、即將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等等,似乎充滿了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這些說法又讓不少民眾誤認了他的轉變可能。

但與此同時,陳水扁台獨的基本立場絲毫沒有鬆動:他堅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聲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不接受一中原則。最近更乾脆否定九二共識,說「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出賣台灣」、「一個中國就是一國兩制」、「接受九二共識,中華民國就沒有了」。這種相互矛盾的說法作法,跳躍式的邏輯推理,簡化事實的民粹語言,正是陳水扁的行事風格與人格特質。陳水扁的這套兩面手法過去如此,未來也會如此。只要看看他最近處理上海亞太經合會出席人選的態度、堅持三通議題應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解決的立場,就可以斷言。

二 秘密武器:美國與民粹

陳水扁難道不知道兩岸關係關乎台灣的安全與經濟發展?當然知道。那他又為什麼如此輕忽以對?兩個因素支持他倒行逆施。

第一個是美國因素。台灣安全一向有賴美國,陳水扁認為美國絕對不會拋棄台灣,布希的作為在這方面強化了他的信心,即便是911事件後,美國與大陸關係有所緩和,也不影響此一信心。事實上,美國的兩岸政策雖有起伏,確實也不會斷然放棄台灣,因為那不符合美國利益。在這種認知下,陳水扁認為:只要不挑戰極限,公然宣佈台獨建國,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其實他有非常裕如的空間。所以他可以一面向中共虛情假意的示好,強調願意重開兩岸談判,一面又堅拒任何實質的妥協,並夾帶政治目的,希望透過多邊架構下的談判,突出兩岸兩國的訴求。

另一個因素則是政治正確。陳水扁當然也像許多工商界人士一樣,知道台灣經濟發展與大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他對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態度,顯然與工商界人士不同。工商界人士是經濟取向,陳水扁則是政治取向。陳水扁雖然宣佈放棄戒急用忍,但是否會徹底落實「積極開放」,或是以「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其實還非常需要觀察。雖然兩岸都已經進入世貿組織,而且兩岸都沒有使用排除條款,照理說兩岸在資金、貨物、人員的交流上應該開放,但一般研判,台灣在大陸貨物輸台方面會有相當程度開放,但在陸資來台、大陸人員來台方面還是會做嚴格的管制。在三通方面,陳水扁仍然認為這張牌不容輕易浪費,因此,照他的意思,除非三通能在國與國的架構下展開對談,根本就無意進行。也因此,他對大陸務實的提議以台港模式的變通方案解決問題,當然不肯接受。

陳水扁難道不知道這樣做對台灣經濟會產生負面影響?他當然知道。但是對他來說,政治正確比經濟正確重要得多。至於台灣民意的抱怨與壓力嘛,他有自信可以四兩撥千斤。果不其然,在這次選舉中,他將台灣經濟的急速下滑完全歸咎於國際經濟整體性衰退、在野黨掣肘、恐怖事件影響等因素,至於他自己,則是徹底的不沾鍋,完全沒有責任。在他激情忘我的演出,挑撥分化的言詞,簡化扭曲的邏輯中,許多台灣人民隨著情緒感覺的引領,完全忘卻了陳水扁的決策錯誤、執政效能不佳、意識型態偏執、言行不一。

在這樣的個性與意識型態下,期待台灣立委選舉後,新民意會對陳水扁構成壓力,促其在兩岸關係上有所調整,恐怕會是奢望。再說,台灣今天的政治生態也有利於陳水扁堅持其路線。何以言之?

三 綠軍內聚,藍軍外散,情勢對扁有利

首先,權力慾與使命感促使陳水扁早在選前就一再聲稱: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選後不會釋出組閣權。此一說法無論就憲法規定、憲政精神、尊重政治實力結構任何角度來看,都是說不通的。因為以今天台灣的政治生態而言,選後各黨在立院都不過半,是一個未選即知的事實。按照憲法規定與憲政精神,陳水扁必須接受聯合內閣。此一聯合內閣無論是由民進黨參與主導也好,還是由在野過半聯盟主導也好,陳水扁都必須與其他政黨分享政權,或是拱手讓出組閣權。但是無論哪一種方式,都非陳水扁所可以忍受:他不僅不願分享政權,更不能接受政策由人擺佈。

據說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向李登輝請益時,後者的建言就是:既然位登九五,一切就不妨放手去做。放手去作何事?一是不管立院多數為何,在野黨如何杯葛,一定得緊抓政權。二是不管多數民意意向為何,兩國論是最後底線,不能向大陸妥協。讓出組閣權或分享組閣權,就是讓出兩岸政策的主導權,就是增添貫徹兩國論、突出台灣主權的阻力。這是何以陳水扁可以不顧憲法、不顧現實政治實力,以先說先贏的策略,早早就拋出此一說法的原因。

當然,陳水扁雖然可以硬拗,畢竟會增加施政的困難,為了憲政運作順利,選後台灣之父與台灣之子必定聯手操盤,整合泛綠軍,進行政黨重組。不足之處,則會向其他政黨招降納叛,或蠶食或鯨吞,務必達成過半政黨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否容易達成?要花多少時間?一要看泛綠陣營的整合速度,再要看泛藍陣營的成員中,有多少投機份子而定。從「二陳」事件可以看出國民黨中確有「藍中泛綠」」之輩,選後可能有些投機份子會投效綠營;從不斷傳出的「扁宋」合作訊息,以及親民黨主席親口說要做朝野政黨的「槓桿」來看,親民黨是否會整體倒戈也很難說。親民黨的力求去除「泛藍」,又強調自己的「正藍」,其中充滿矛盾與權謀,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因素。藍綠對抗,現在藍軍稍佔優勢,但能否維持有待觀察。權力是最好的吸鐵石,綠軍不僅擁有權力,還有很強的台獨意識,不會左搖右擺。藍軍中除了有不穩的騎牆派外,還有許多權力飢渴者,這是它的致命傷。

四 等待果陀,空等一場

陳水扁要在選後繼續維持這種反憲政府,反商反統政策,其影響是多層面的。國內政局持續動盪,經濟難以好轉可以預期。兩岸關係上,為釋出來自內外的壓力,陳水扁的花腔高調也許還會推陳出新,但就是那個嗓子與戲路,再變也不會有什麼動聽與新鮮之處,大陸必然不會理會。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始終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三通對台灣經濟上的好處無庸贅言,但在政治上對台獨的殺傷力,陳水扁及泛綠陣營看得很清楚。他們既然已經說「現狀就是台灣已經獨立」,當然要傾全力維持現狀,所以僵局很難打破。

這種持獨拒談,恃美抗中,深化內部台獨實力的政策,大陸雖急,難有有效反應。一來在內部政治上,大陸明年有十六大接班換人問題,在對台政策上不敢輕舉妄動。二來入世後,大陸內部有許多問題要處理因應,以減少即將來到的衝擊。三來,911事件後,中美關係雖然看起來峰迴路轉,實際上潛在的矛盾都還在那裡。美國表面上給了大陸幾分顏色,但在台灣問題的立場上並沒有太多鬆動,從過去兩個月裡,賣給台灣的軍售,高達數億美元之鉅就可以印證。大陸如想改變美國對台政策,透過美國對台施壓,除非國際情勢出現新的變化,很難奏效。

雖然久拖對統不利,但大陸也很難找到快速解決,而又沒有後遺症的特效藥。但這並不表示在解決兩岸僵局上大陸毫無籌碼。大陸主要的籌碼在其快速發展的經濟,如果能維持這個發展勢頭,對急速衰退中的台灣經濟就會發生磁場效應,那絕對不是陳水扁的人為攔阻政策所可擋得住的。除此之外,大陸必須創造籌碼,譬如徵召台灣人才,委以重任,投身大陸經建工作(如參與開發大西部),以激發台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不過用這些中藥方來醫治「台獨」,都需要耐性。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比期待陳水扁政策蛻變要積極。

總之,從各種情況來看,期待陳水扁的大陸政策會出現大轉彎,恐怕是等待果陀,終究是空等一場,大家還是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