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已夕陽西下?
美國霸權已夕陽西下?
美國正在沒落?很少人做如是觀,只有美國鷹派持這種看法。他們大聲疾呼,希望當局盡速擬訂政策,力挽狂瀾。認為美國霸權已結束的想法非自去年911事件開始,事實上是從1970年代開始。要瞭解美國的沒落,得先審視20世紀的地緣政治,特別是20世紀最後30年的地緣政治。此一審視讓人獲得一個簡單而明確的結論:當初將美國推上霸權地位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因素也就是造成今日美國沒落的因素。
美國當初所以能成為獨步全球的超強,起因源遠流長,應該溯自1873年全球經濟衰退開始。隨著英國經濟日漸衰退,美國和德國在全球市場佔有率遂日漸升高。兩個國家在此之前先取得政治穩定的根基。當時美國剛結束內戰,而德國則是完成統一並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1873年至1914年,美德在多項工業成為主要的生產者:美國主控鋼鐵而後汽車製造,德國主控化工。
史冊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1918年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從1939年開始,1945年落幕。事實上,可以將兩次世界大戰看成美國和德國之間單一而持續的「30年戰爭」。1933年德國納粹黨徒上台後,這場爭霸戰在意識形態上有了重大轉折。納粹德國想成為全球帝國,美國則提倡世界自由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亞地區,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人口和設施損失慘重,唯一毫髮無傷,從經濟眼光看甚至更強盛的工業大國正是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英國和蘇聯簽訂雅爾達密約,在政治版圖上保持現狀:蘇聯控制全世界三分之一土地,其餘土地則在美國掌控中。
當時美國所遭受的軍事挑戰遠比從前嚴重。蘇聯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陸軍,反觀美國政府卻受到來自國內要求裁軍的強大壓力,特別是要求政府結束徵兵制。因此,美國決定不再靠陸軍維持軍力,改靠核武。但這種「專利」很快也被打破:1949年,蘇聯也開始擁有核武。從此美國以阻止其他強國取得核武為第一要務。即便是這麼一個單一目標,美國在21世紀也做得不很成功。
在1991年之前,美蘇就在「恐怖平衡」中度過。所謂「現狀」只受到三次嚴重考驗:第一次是1948年到49年的封鎖柏林;第二次是1950年到53年的韓戰;第三次是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所幸每一次的事件後美蘇又回復原來的「現狀」。這段期間蘇聯在其衛星國間也曾面臨重大政治危機──1953年在東德,1956年在匈牙利,1968年在捷克及1981年在波蘭。但美國此時除了宣傳戰外幾乎一無作為,以致蘇聯能夠恣意行事。
然而,美國在政治上的被動心態並未及於經濟領域。美國每每能利用冷戰展開大規模經濟重建:第一次在西歐,第二次在日本、南韓和台灣。理由很簡單:如果世界其他地方不能有足夠的需求,美國強大的生產力有何用武之地?此外,經濟重建的結果也讓那些接受美援的國家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讓他們願加入軍事聯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政治上願聽從美國的旨意。
最後,不能低估美國霸權的主義基礎及文化因素。1945年二次大戰後不久是共產主義鼎盛的時期。共產黨不但在比利時、法國、義大利、捷克、芬蘭等國的自由選舉中贏得大量選票,在亞洲的越南、印度、日本及整個拉丁美洲也普獲支持,更不用說中國、希臘及伊朗。美國因應此一趨勢發動大規模的反共攻勢。如今回顧這段歷史,美國的此一反共攻勢大抵是成功的:華盛頓以「自由世界」領導者自居,與蘇聯自詡的「進步主義」、「反帝國主義」陣營領導地位相抗衡。
美國在戰後成就霸權,卻也為其霸權的沒落埋下伏筆。此一過程可以用四個象徵概述:越戰,1968年的革命,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和去年的911恐怖攻擊事件。每個象徵環環相扣,最後讓美國成為獨一無二的光桿「超強」,既無實權,也沒有任何人追隨,只是在失控的世界濁流中獨自沉浮。
越戰是什麼?基本上,這是越南人民終結殖民統治建立自主國家的戰爭。越南人對抗法國人、日本人及美國人,終於獲勝,的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以地緣政治來說,此一戰爭代表「第三世界」的人民拒絕雅爾達密約所定的現狀。美國雖投入龐大軍力仍輸掉戰爭,使越南成為強大的象徵。當時部份短視的右派團體主張動用核武,但美國政府並未採納,一來核子戰爭可能摧毀雅爾達密約,一來此種戰爭可能帶來人類浩劫,美國不敢冒險。
越戰不只是一場軍事挫敗,對美國的聲望更是一大打擊。打完越戰後的美國能否維持獨霸的經濟強權,頓時受到嚴重質疑。越戰幾乎耗光美國的黃金儲備。西歐日本卻在此時經歷經濟起飛,使美國的處境更加艱難。此一狀況結束美國在全球經濟的獨霸局面。1960年代末期,美日德在經濟呈現鼎足之勢。三國可謂各擅勝場,卻沒有任何一國遙遙領先。
1968年,革命在全世界風起雲湧。支持越南成為重要的口號。不但在美國,世界各地的許多都市都有人高呼:「一個、兩個、許多越南」以及「胡胡志明」。1968年革命人士不但譴責美國霸權,也譴責蘇聯與美國勾結,譴責雅爾達密約。他們套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人士的語言,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美蘇強權,與世界其他國家。
既譴責蘇聯與美帝勾結當然也跟著譴責與蘇聯關係密切的傳統共產黨。不僅如此,1968的革命份子還攻擊舊左派的其他份子──例如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西歐的社會民主運動,及美國的新政民主人士,指控他們與「美帝國主義者」沆瀣一氣。
就在美國自顧不暇之際,蘇聯卻突然推枯拉杇般迅速解體,看得美國內震驚莫名,不知如何自處。就實質效果而言,共產主義破產等於自由主義破產,等於去除美國霸權背後的意識形態口實。喪失霸權的合法性後,只好眼睜睜目睹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如果雅爾達密約仍在,伊拉克總統海珊絕不致如此大膽。美國在波斯灣的軍事行動結束伊拉克的侵略,使波斯灣回到戰爭前的原狀。但是像美國這樣的霸權如何能忍受與一個中東國家維持和局?可是海珊擺明了他可以挑起與美國的戰爭,而美國卻莫奈他何。這比越戰更讓美國人嚥不下氣。美國右派,特別是那些鷹派,現今極欲攻打並摧毀伊拉克,原因在此。
在波斯灣戰爭和911事件間,世界衝突主要戰場是巴爾幹半島和中東。在這兩個地區美國都扮演相當吃重的外交角色。如果美國當初採取完全不同的立場,結果會不同嗎?以巴爾幹來說,一個在經濟上表現相當出色的多種族南斯拉夫分崩離析。過去十年來,分裂後的國家絕大多數走向種族主義,各自經歷殘酷的暴力衝突,侵害人權事件屢見不鮮,戰事層出不窮。美國為首的調停任務結束戰爭,並制止血腥暴力。但是此一努力並不能根絕種族主義,事實上種族主義反倒更加根深柢固甚而有些合法化的跡象。沒有美國的干預,戰爭會不一樣嗎?戰爭或許會更持久,但基本上結果不會有太大不同。在中東,情況更糟。如果美國介入更深,失敗可能更徹底。在巴爾幹半島與中東美國均未能發揮其霸權的影響力,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美國已心餘力絀。
接下來就是911事件。布希總統上台之初曾大罵柯林頓政府處理世界大事的施政方式。事實上,布希比誰都清楚,柯林頓的施政路線,正是福特總統以降,每位美國總統,包括老布希總統在內的施政路線就連布希自己在911以前的政策也是大同小異。只要回頭看看2001年4月布希政府處理美機在中國外海遭擊事件就不難明白謹慎為尚的策略。
911後,布希總統改弦更張,對恐怖主義宣戰,並向全世界宣稱:「你們要不就是與我們並肩而戰,要不就是與我們為敵。」鷹派人士在歷經幾任極保守政府的挫折後,已主導美國的政策。他們的立場非常清楚:美國必須祭出強大軍力,雖然許多外國領袖期期以為不可並聲明不會隨美國起舞。但鷹派仍堅持美國必須展現武力。原因有二:其一是美國再也無法忍受,再則如果再不採取行動美國恐將逐漸被邊緣化。
鷹派立場表現在美國的政策上有三大指標:在阿富汗發動軍事攻擊,在中東支持以色列瓦解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及攻打伊拉克。據報導攻打伊拉克的行動仍在軍事準備階段。911事件至今不到一年,這三項策略的成果尚難評估。固然在阿富汗的行動導致神學士政權垮台,但是凱達組織仍未完全消滅,其首領亦未就逮。巴勒斯坦雖遭到重大破壞,但阿拉法特仍未下台。至於美國攻打伊拉克的計劃,則遭遇歐洲及中東盟邦極力反對。
鷹派對近來反美聲浪的解讀是:各國的反對儘管看來強烈,但大多只限言辭。西歐、俄羅斯、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似乎都不打算與美國斷交。換言之,鷹派相信,美國這回依舊可以我行我素,其他國家的反對最後終將不了了之。就如在伊朗、北韓、哥倫比亞、及印尼狀況一樣。
鷹派的解讀是錯誤的,只會使美國的沒落加速。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在主義基礎上,鷹派的主張注定失敗。
當然軍事仍是美國的一張王牌,但這也是唯一的一張牌。就算如美國所說今日美國軍事科技對其他國家的優勢更甚於十年前,但美國能夠出兵並迅速攻陷伊拉克,且在當地建立起一個友好及穩定的替代政權嗎?翻開美國戰爭史,從1945年至今,美國總共打過三場大戰:韓戰、越戰和波斯灣戰爭。其中一次戰敗,兩次以撤軍收場,戰績稱不上斐然。阿富汗的「神學士」部隊容或不堪一擊,海珊的鐵血雄師則絕非豬羊。
此外也要考慮美國人民對於不勝的容忍力。美國民意多年來擺盪於愛國主義與孤立主義之間。他們對於作戰的總統往往有強烈的支持,但自1945年以降,每當死亡人數增加,愛國主義便消退。此一狀況今天會有改變嗎?就算鷹派人士不顧民意反映,在越戰中吃足苦頭的軍方將領敢一意孤行嗎?
未來10年美國將面臨兩種可能:一是依循鷹派人物的路線,讓所有國家,尤其是美國都嘗到惡果;二是懸崖勒馬,迷途知返。英國《衛報》記者提斯達爾最近說:「即便不理會國際輿論,美國也不可能在伊拉克打一場勝仗,而不致讓本身受到嚴重創傷,不致讓美國經濟利益和油源受到巨大損害。」如果美國硬要出兵伊拉克,最後卻師老無功,黯然撤軍,將顏面盡失。
無奈,布希目前可以打的牌不多。未來10年美國將愈來愈無法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決定性的角色,殆可斷言。目前最大的問題倒不在美國霸權是否沒落,而在美國能否在既不傷人,也不害己的情況下,自己找個台階下。
(Immanuel Wallerstein 著 徐彥 譯)
出處:“The Eagle Has Crash Landed” Foreign Policy July/August 2002, [ http://www.foreignpolicy.com/issuejulyaug2002/wallerstein.html ]◆
社論
國際觀察
兩岸三通
「一中」與統一
台獨與兩岸關係
泛藍整合
書後與書摘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