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與選舉

剖析陳水扁的「大膽」談話與中共之回應

楊開煌
(東華大學公行所專任教授)


一、前 言

本人最近有機會與一些朋友到大陸去訪問,也接觸一些大陸的學者和官員,話題中很自然地談到有關陳水扁有關「三通」的講話,亦即俗稱的「大膽講話」(其實陳水扁的講話有二部分,在大膽島講「三通」是必走之路;在台東講「三通」可以授權民間(其後又改為「委託」)。在大陸的朋友他們共同關心的課題就是陳水扁促「三通」的談話究竟是真心實意呢?或是選舉考量?台灣去的朋友有些極力為陳辯護,認為這麼大的政策,陳水扁作為領導人絕不可能兒戲地說說,所以是大陸不瞭解台灣;但是也有些從台灣去的學者則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因此在討論之後,我們相信大陸朋友對於陳的意圖恐怕仍然沒有答案。那麼問題的癥結何在呢?個人以為主要在二個方面:一是何謂「選舉考量」?二是外界為何對陳水扁的作為有此顧忌?

二、選舉考量是什麼

簡單地說,「選舉考量」就是為了獲得勝選的考慮,此一考慮之所以帶有負面性是因為它包含了以下的元素:

第一是私利為先:所謂選舉考量的第一要素就是私利原則,也就是把自己利益考量擺在首要的位置,茍有利於己,則全力而為,例如選舉時對其他候選人的人身攻擊、非理性的攻訐,以及選舉時的小道消息、耳語宣傳、文宣抹黑等等,無一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考量,因此我們如果發現類似的自我宣傳或是攻擊文宣,則就是一種選舉花招。以兩岸關係而論,陳水扁去年在立委選舉時情緒性的攻擊兩岸的「一中」原則,就是為民進黨固票的選舉花招。

第二是媚眾騙票:例如有許多社會福利政策的提出,完全不去考慮政府的財政能力,此種政策就是慷國家之慨來取悅選民;其他如不切實際的大開政策支票,承諾建設。這種策略多為在野黨或是民意代表在選舉時使用,因為自己不掌權,所以開出的支票沒有能否兌現的危機,簡單地講兌現是功勞,因為由我倡議,由我爭取;不兌現不是我的錯,是執政無能,所以這種策略是一種討好選民的策略,因此也被視為是選舉花招。

第三是短線操作:選舉過程和選舉方式作為政治精英產生的制度,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短期操作」。以選舉而言,選舉的期間的有限,因此參選者只要集中那幾天使用各種宣傳、演說技術博取選民認同,則可以創造選情的優勢,當選之後,為了考慮連任的必要性,因此所有的政策也必須是立竿見影,立見效果,結果在政策上只求短期有效,而不顧長遠打算。

其實「選舉考量」未必完全是負面,例如以經濟政績取勝的美國總統柯林頓雖然有些政策也有選舉考量,但是是以政績、結果來贏得選民的支持。如果選舉考量是以結果、政績為取向的話,事實上並無不妥,反而是有利政策的推行,因此「選舉考量」一詞我們在未知是哪一種之前,勿須斷言、排斥,何況在民主政治中,政治精英和政黨攫取合法政治權力的唯一管道就是選舉。如果一個政治人物在政策上沒有選舉考量,反而是不正常和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選舉考量根本是常態,關鍵不在於是否為選舉,而在如何為選舉,是一種策略花招,或是以績效服人。

三、大陸的看法

大陸方面懷疑陳水扁「三通」講話的選舉考量當然不是正面的、極積面方向來思考,而是負面,是將大陸視為健忘的選民的一種選舉花招,因此大陸就必須謹慎的反應,多搜集各方的看法、意見,再作正確的回應。為什麼大陸對陳的說法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呢?我們以為以下的原因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對陳本人的政黨有著高度的不信任:由於陳具有民進黨黨員的身份,現在又兼任黨主席,而民進黨是追求台灣獨立建國的政黨,所以中共在潛意識中對民進黨就具有敵意,自然談不上對陳水扁的信任,這是雙方最為艱難的問題,在無互信的情況又碰上共、民兩黨在原則問題上的對抗性,因此使得陳原本就處在一個十分艱難的位置,此一位階造成了雙方對對方善意的表現成為其次,而誠意的表現是為最根本的基礎。所謂「誠意」就是對某一政策的一貫性,此種一貫性是促對方理解己方的行動限度的表示,然而陳水扁就任以來,在兩岸關係方面多半的時間是在釋出自以為是的「善意」,但從中共來看根本是沒有誠意的善意,就只是選舉的花招而已,以此次有關三通的講話也是如此,由於中共在根本上就懷疑陳的誠意,因此中共對陳的「善意」,回應也就格外審慎和小心。

第二,陳本身的政策作為也無法建立自己的信用:陳上台之後從「四不一沒有」開始,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就一直呈現左右搖擺並不一致的政策走向,從和的方面講,有小三通,有統合論,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有「五九」以來的三通的談話,也有民進黨改組中陳忠信委員的任職;但從挑戰的方面講,也有如護照風波,新聞局標誌改變,外館正名,否定「一中」原則,否認「九二共識」,重新解讀台灣歷史,以及台灣要走自己的路等等。在政策不一的背後,大家還注意到以下的事實,談和的時候多半是非正式的場合,採取是與記者聊天的場合,同時在宣示之後,實際的行動要麼付之闕如,要麼遲遲小動,同時這些也給人一種作虛的感覺;反之,在挑戰的部分則比較是正式場合,比較是帶有具體方案的積極作為。此種選場合,重宣傳,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進一退二的政策取向也凸顯了陳的選舉性格,不是以政策的結果來幫助選舉,而是在政策的過程討好左右,所以幾乎給所有人都有選舉作秀的印象。

第三,對泛藍陣營的期望:無庸置疑地中共對台灣政治生態中的泛藍陣營是有所冀望的,此種冀望絕不是兩岸統一,而是雙方可以重新回到「正統之爭」,一旦回到「正統之爭」,中共對台灣分裂、台灣獨立的顧慮自然大大減少,同時雙方也有可能啟動兩岸的政治談判,以便尋找兩岸統一前的新架構,自然有利於中共可以專心致力解決其內部問題。

基於上述的思考,陳提出的「三通」雖然是正面地回應了錢的「一.二四」講話,但是中共除了擔心是陳的選舉花招,假如出手接招有可能在無意中協助了民進黨,而使得泛藍在二○○四年的選舉中提早出局,果如此,中共在思考「三通」問題上自然就會挾帶較複雜的島內政治的考量,這不是中共偏愛泛藍,而是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制約了中共的回應,因此中共的回應在三通議題上基本有兩大考慮:一是不放過機會,不給陳有藉口將不通的責任推諉給大陸方面;二是在處理的過程中不給人以協助民進黨的印象,當然一旦三通開談,其結果有利泛綠,則是中共無法控制的結果。

四、可能的作為

在上述情況下中共能怎麼作呢?個人以為如果站在中共的角度去權衡時,他們必然首先思考的是「三通」對兩岸關係的利弊,其次才會思考島內政治生態的組合,但是橫亙在中共與民進黨中間的台獨黨綱又將使得中共無法放手從純經濟來論「三通」,而會有這樣、那樣的考慮,總的來說,中共方面有可能依尋以下的原則來思考對策。

第一,掌握主動,迫台回應:中共在「三通」的議題上,在「十六大」人事定案之後逐步啟動宣傳機器,強調「三通」是大陸首先提出,民間、行業的談判模式也是中共為使兩岸貿易交流不受政治干擾的具體創見,而陳只是在回應中共的善意和創見,不是中共回應台灣,甚至於不排除先行組好「三通」談判的隊伍,進一步迫使台灣在行動上作出回應,以便更有利地掌控「三通」議題,創造中共希望在兩岸之間製造和平的印象。

第二,區隔官民,有利台胞:中共在「三通」的議題也可能大肆宣傳,說明三通對台胞、台商的方便和利益,但是由於民進黨的台獨黨綱,由於民進黨政府的政策不一致性,所以中共在「三通」上打交道的對象不是民進黨政府,而是台灣民間、台灣業者,正是著眼為台灣人民謀利益的動機和作法,明顯地點出中共的作為是為了加強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取向,以便使台灣人民也瞭解中共的作為不是為了協助民進黨政府。

第三,以特殊化體現「一中」原則:在民間與業者的談判中,雖不以「一中」原則為前提,但是也必須在協議體現出是一國的內部事務,是以避免出現國際上兩國通航慣例的方式來體現出兩岸三通的非國際化,而是特殊的「一國」原則下的航線,以便進一步體現「一國兩制」的精神。

五、結 論

陳水扁在「三通」的位置是有他的優勢位置,雖然不可能完全沒有選舉的考量,關鍵在於如果陳只是想在過程上以「三通」為選票加分的策略恐怕未必能得逞,因為中共在這一方面吃過岩里政男(李登輝)的虧,他們不可能再上當。但是如果陳水扁是誠心希望兩岸「三通」,而以「三通」的事實來挽救台灣經濟,開啟兩岸和局,則不但在二○○四年的選舉泛藍陣營恐怕很難有機會,事實上中共也無法阻止陳攫取此一政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