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和平展望(三)

Noam Chomsky演講紀錄

杞昀 譯


就在昨天,美國大使馬丁.殷代克(Martin Indyk)重申了官方的立場。他說,我們不相信以牙可以還牙,這是嚴厲告誡巴勒斯坦人,昨天還有不少這類的告誡。這些說法是真是假、不難分辨。我們就從已明朗的情勢下手。「反佔領抗暴運動」,就是讓殷代克感到遺憾的暴動,是從9月29日(2000年,譯者)開始,前一天,以色列現任總理夏隆帶了上千士兵到「聖殿山」,當時出人意外的沒有出現任何狀況,但到第二天星期五,當人們祈禱完畢要離開聖殿山時,不少以色列士兵出現,有人開始扔石頭,以色列和邊境巡邏士兵馬上開槍還擊,結果約六位巴勒斯坦人當場被射殺,一百多人受傷。那天是9月29日。到10月1日,以色列軍用直升機,或更準確的說是以色列人駕駛的美國軍用直升機在加薩走廊射殺了兩名巴勒斯坦人、暴力急速升高。10月2日,軍用直升機在加薩走廊射殺10名,射傷35名巴勒斯坦人。10月3日直升機開始攻擊住宅區和其他非軍事目標,到11月初,直升機開始用來進行政治暗殺。

美國是怎麼反應的?美國的反應很有意思。這兒先提醒大家,只要有意願,美國是可以控制情勢的。戰鬥開始前的9月中旬,美國才運送一批先進攻擊式直升機到以色列。也是在9月中旬,美國海軍陸戰隊和以軍精銳IDF舉行聯合演習,演練如何重新征服佔領區。美國海軍陸戰隊扮演的角色,在提供以軍缺乏的精良配備,並訓練以軍使用的技巧。這是9月中旬的事。

美國提供殺巴勒斯坦人的武器

10月3日,媒體報導軍用直升機攻擊住宅區並殺害數十人的那一天,以色列媒體披露後國際傳媒跟著一再報導:美以間達成十年中最大一筆軍事交易,運送一批美製軍用直升機到以色列。第二天,主要的軍事刊物報導,其中包括新型攻擊性直升機和舊型直昇機的零件,這可以提高以軍攻擊非軍事目標的能力。湊巧以色列國防部宣稱它們無法生產這類直升機,因此必須仰賴美國。10月19日,國際特赦組織發表報告,要求美國在這種情勢下不要提供以色列軍用直昇機。這不過是國際特赦組織一系列報告中的一份。

回到當前,2月19日,這兒的五角大廈宣佈,以美才完成又一筆交易,價值五億美元的阿帕契(Apache)直升機,接著就是目前的情況,正如我剛才講過的。

現在來看看媒體如何處理這類事情的。我曾請一位朋友做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自由媒體並非沒有注意到,在北卡羅萊納州首府羅利(Raleigh)的一家報紙的意見欄中就有篇評論,提到我前面講的情況,然而到目前為止,就只看到那一篇,讓人印象深刻。

誠然不是媒體無知,它當然知道的。美國每一家新聞機構都非常清楚這種情況。只要看看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就行了。好歹它至少引起美國一家大報編輯的注意,這家日報素以極富自由色彩聞名。毫無疑問,在任何編輯與新聞機構中,這都極具新聞價值,但那些掌控新聞的人自己顯然不想,同時也不想讓他們的讀者知道。他們有充分的理由這麼做。讓老百姓知道都以他們的名義做了些什麼事,等於是將最好關著的窗戶打開了,如果還想有效控制國內輿論,這扇窗戶可是非關上不可的。總不能在報導美國嚴正告誡各方自制的同時,冒出美國直升機攻擊民間目標或進行政治喑殺的報導罷。

我們不是不相信以牙可還牙嗎,瞧瞧我們都是這樣信奉此一原則的。看來又有兩件任務給誠實的美國人了:首先要起而行,其次要弄清楚怎麼會有這些政策。

會有這樣的政策,說起根由也沒有那麼複雜。誰都知道海灣地區有世界上主要的能源,這是舉世無雙的戰略物資和財源。誰控制了這個地區,誰不僅可得到鉅大的財富,同時還可以在世局發揮強大影響力,因為掌控能源就掌握左右世局的極大能耐。至少就以方便開採而言,這裡的能源是沒有什麼地方可取代的。更不可忽視的是,預料在今後的歲月裡,中東能源仍將至關重要,實際上還會更重要,重要程度可能激增。

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大家就了解到掌控石油的重要意義。當時,英國是世界強權,控制中東大部分地區。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軍事實力無法使它用直接的佔領控制中東。它已衰落,心餘力絀,只得改弦更張,其中用到空軍,也用到當時最可怕的武器毒氣。最熱中於此的是邱吉爾,他要求用毒氣對付庫德族和阿富汗人。

英國使用毒氣的歷史曾被掩蓋多年。1980年左右紀錄才公布,其中包括邱吉爾是多麼熱中的紀錄。每次我到英國,不管講什麼題目,一定要提這件事,卻發現每個人都充耳不聞。海灣戰爭期間,有些消息流出來,但軍方如何接受邱吉爾指揮的細節遭封存。1992年,在群眾壓力下英國政府制定「透明政府」的政策,意味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人民有權瞭解自己政府的種種作為。資訊公開政策推出後,第一個行動是把公共檔案室中一切有關英國用毒氣對庫德族與阿富汗人的檔案拿走,邱吉爾在中間扮演什麼角色的檔案也拿走了。因此我們不可能知道太多,這還真要歸功我們引以自豪的為自由民主獻身精神呢。

用阿拉伯政府做門面

軍事控制的同時還有政治設計,以不同的形式留到今天。英國殖民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建議並執行「阿拉伯門面」計畫:藉溫馴的阿拉伯政府治理當地民眾,幕後由英國絕對控制,以防情勢失控。當時堪稱強權的法國也涉入其中,而美國當時在世事中雖未足輕重,但也有足夠的力量插上一腳。三國在1918年達成「紅線協定」,瓜分中東石油蘊藏。當地人民明顯缺席,表面上他們由阿拉伯統治,實際上後面另有主宰。一切就這麼安排好了。

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成了主宰世界的強權,無疑要奪取中東的能源。法國馬上給踢掉了。英國呢,用一位外交官員無奈的說法,勉強接受「小夥伴」地位,在正常的權力結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英國的份量越來越輕。到如今,在世界上已淪為美國的「鷹犬」,成了重要的二流角色。我還要說一句,西半球的石油絕大部份為美國所控制。北美的最大產油地位還可維持個25年左右,在威爾遜政府將英國人踢出主要產油國委內瑞拉後,美國就更有效的控制了西半球的石油了。

美國繼承了英國的設計,西方(主要指美國)必須控制中東局勢的基本原則不變,更重要的,中東的財富必須流往西方,流往美國、英國,主要是流往兩國的能源公司、投資機搆、相當依賴回流油元的美國財政部、出口商、建築公司等等。關鍵就在這裡。利潤必須流往西方,只要可能,控制權也必須歸西方。這就是基本的原則。

這麼一來各式各樣的問題就出現了。中東地區的人民生活條件落後,又沒有受過教育,從來就不了解這樣設計的道理,也不知道自己正當的權益,但說什麼還是想不通財富為什麼要流往西方而不是流往當地受苦的窮人。要讓他們明白這個再清楚不過的原則,武力就不斷派上用場了。這是落後地區人民擺脫不掉的宿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