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各方所接受的兩岸和平統一理論

沂人
(香港政治評論家)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針。沒有和平統一的理論,不可能產生和平統一的言論和行動。沒有「各方所接受」的理論時,如《聖經》所云「一個國家自相紛爭,那國家必然站立不住」,「終必滅亡」(《馬可福音》四~二四),祈求和平,尋找適合國情的理論,就成為最重要、最緊迫的頭等大事。

站在香港以平常心看兩岸,韓戰以後,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台灣當局是比較主動、積極、進取的。先有蔣家兩代人的「反攻大陸」,如派飛機轟炸上海電廠等民用設施,「三年困難」時期多股武裝人員侵犯大陸;後有「解放台灣」、「八、二三炮戰」。前者取攻勢,後者處守勢。蔣經國先生下令開放民間探親,成立海基會,一年多以後,海協會才姍姍來遲,在新加坡實現辜汪會談。前者先發制人,後者後發制人。

兩岸和平統一理論的率先提出者亦是令人尊敬的蔣經國先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大標語至今仍然矗立在金門前線,也同蔣先生的不朽功德一樣,矗立在台灣、香港同胞的心中。不管八、九十年前孫中山先生的這一理論,兩岸當局如何解讀,現實的意義離事實有多遠?蔣先生的理論勇氣,令人感佩,從理論上尋求切入點的思想方法值得推崇。

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對蔣經國先生英年早逝表示惋惜之意;至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論,也有及時回應:

「蔣經國提出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現實嗎?你那個三民主義在中國搞了二十二年,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國搞成了什麼樣子?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什麼時候站起來的?是一九四九年。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是社會主義、共產黨。」很顯然,「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論,鄧小平認為不現實。

接受的廣度

兩岸始終僵持下去,總會爆發衝突,必須從死胡同裡找個出路。鄧公指出:「我們就是要找出一個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使問題得到解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五十八頁),這是鄧小平理論台灣篇中的特色和閃光點之最。

而對待台灣同胞,鄧公公開宣示:「台灣跟香港不同」,台灣比香港「更寬」。他說,「最近一個外國人問我,台灣問題是不是同香港一樣?我說更寬。所謂更寬,就是除了解決香港問題的這些內容可以用於台灣以外,還允許台灣保留自己的軍隊。」「台灣跟香港不同,還可以保留軍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七十三、八十四頁)。這對於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軍隊是國家機器主要部份,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為信條的中共,無疑是一種歷史性的調整和重大的讓步,讓步給自己的同胞。

除此之外,鄧公在兩岸談判的規格上一貫主張「平等」會談,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鄧公在世時,中共主張兩岸平等會談,並願作為中共代表赴台;鄧公去世後,江澤民主席為首的北京當局完全繼承了鄧公的這一理念,在國民黨下野後及時修正為兩岸當局「平等」會談。這是香港、澳門兩地特區政府首長都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這也是香港、澳門沒有的殊榮。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六日起,沂人先後在香港《崇正導報》、《統一報》、《快報》、《港人日報》發表中國國號的英文翻譯規範必須統一的建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譯為英文時,統一規範為「UnitedStatesofChina」,縮寫為「U.S.C.」。兩岸三地之間內部交往時,中國國號可以像香港一樣混用:中英文混用,中文的全稱、簡稱、縮寫和兩岸「當局」、「中共」等混用。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略「人」「共」「和」三個字,略稱「中華民國」,再省略「華」「民」兩個字,縮寫為「中國」。在整個「初級階段」,中共所要求的兩岸統一不過是名義上的統一,別無其他。換言之,中共所要的是「面子」的統一,外交方面中國人協調一致,不要再發生阿扁訪塞那樣的大撒美元,有喪國格人格的事,而中國人民得到的是「裡子」──比金子更寶貴的和平,維持現狀,政局穩定,避免台海變血海。

自治的高度

鄧小平理論台灣篇的主要特色並不是一國兩制,而是高度自治的「度」比香港更高,高得不可比擬。香港的英軍「下崗」;駐守台灣的國軍「坐直通車」。其實,香港和台灣的定位有本質區別:外國的殖民地同中國人自己管理的地方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截然不同的自治高度又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國民黨當局曾多次表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反對台灣獨立或自治。而鄧小平為台灣基本法設計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台灣所獨有的某些權力,黨、政、軍系統,獨立的台幣體系、司法傳統等,都由台灣自己來管,北京當局不干預台灣的內部事務。但是,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不妥,因為「自治不能沒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十七頁)。

同台灣的高度自治相比,現在香港實行的充其量只不過是「准高度自治」,而西藏、新疆、內蒙等自治區不過是中度自治。

香港有傳媒將一方吃掉另一方,「井水」犯了「河水」的德國、越南統一模式,鼓吹為「借鑒」作用和現實意義。今日之西德、南越,其自治高度速低度都說不上,同鄧小平理論完全背道而馳,風馬牛不相及,侈談德越模式對於兩岸統一的借鑒作用,同混淆港台基本法的特殊性,相對性一樣,都是一種誤導、誤解。必須加以澄清。

通過高雄、香港連一直線,向廣東方向延伸,不難發現一條規律:兩岸人民共同締造的一個中國,統一高度同地形高度同步:西高東低。由此引伸出統一適度的命題。在中共所謂的整個「初級階段」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統一兩岸「現實」嗎?「能為各方所接受」嗎?誠如鄧公所示:我們必須充分照顧到台灣的歷史和實際情況,尊重事實,尊重實際,就是尊重台灣的歷史實際。

逼真的程度

以普遍水的攝氏溫度比喻鄧小平總設計師的中國各部份統一度,也許是更加形象,逼近真相和靠近真理;而且有「量」化的軌跡可循。大陸的統一度一百度,香港、澳門七、八十度;台灣的統一度在開放民間探親後,由零度升到一、二十度,中期三、四十度,遠期五、六十度。

九龍出生的馬英九率先提出的兩岸同一屋頂論,用於香港是適當的,用於台灣則欠貼切。沂人是鼓吹地球村裡一個中國四合院論的。

「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不僅指設計圖紙,也包括施工、體現鄧小平理論最生動、形象,難度最小的方案就是「四合院」。理論的名稱至少有三種可能:一是鄧小平理論;二是以鄧小平理論,孫中山遺言,黃石華整理的「黃十條」,客家人李光耀等兩岸問題論述為框架的客家理論,無疑是當今兩岸問題理論百家中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一「家」;三是包括客家理論、江澤民主席「江八點」、顧毓琇院士有關教誨的中國特色兩岸和平統一理論。還包括這一浩大工程的分解、細化:文化融合,經濟貿易整合、政治統合、名義統一。路平或平路小姐的抵港時機,「文化是加法,政治是減法」的妙論,甚至她的名字本身都是耐人尋味,半是禪半是玄的。我和我的朋友們對她寄予厚望。理論探索的路上一片光明。

《聖經》云:「尋找的必尋見,祈求的必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