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勞工外交」的枉費心機

夏桐


綜合台北《聯合報》七月十三日、十六日的先後報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委陳菊,於七月八日至十四日,曾率團密訪蒙古,「希望能夠和蒙古簽訂『國與國』層次的有關協助蒙古職訓、引進蒙勞的備忘錄,並蒙勞引進,蒙古能來台設立辦事處,加強雙邊關係。」其主要矏是,「陳菊這次出訪蒙古的勞工外交之旅,被視為是新政府突破執政以來的外交困境、建立新政府外交成績的試金石。」但是,這趟「勞工外交」結束返台後,陳菊在記者會上,僅針對受邀參加八月十一日的蒙古共和國國慶,會見了該國總統、總理等,取得良好互信表示「滿意」,而對是否或何時簽訂「國與國」的「備忘錄」,則避而不談;同行的職訓局長郭芳煜甚至說,「此行可說是讓兩國從表達意願的第一階段走向確認可行的第二階段,至於實際引進,則仍須就建立雙方聯繫管道、引進程序、方式等確立,……後決定。」顯然比原先低調許多,間接證明企圖用引進蒙勞為餌,製造台北與烏蘭巴托建立「國與國」關係的「突破」,應告落空。

蘇聯崩解消亡後,外蒙終於獲得名副其實的獨立,但也立即面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有兩件事實值得關心者重視。其一,蒙古的不再是蘇聯霸權的附庸,固然不是蒙古人民奮鬥爭取到的,但蒙古一旦自由化、民主化的同時,就宣佈這個國家將恢復對成吉思汗的尊崇、喇嘛教合法平反、立國精神為儒家學說。其二,十餘年來,內蒙與大陸對蒙古提供的支援、扶助是雙方都心知肚明的事。蒙古國民對誰是朋友,誰誠心幫助他們,眼睛是雪亮的。可以說,現在是中、蒙關係最友好親善的時期,放眼未來,也不可能出現倒退。帝國主義強權侵侮中國而造成的中、蒙分離,近年來已出現復合的樂觀發展跡象。當然,這仍然要取決於雙方人民的意願。

台灣的台獨政權把蒙古與藏獨視為「同志」,羨慕蒙古的已經獨立,羨慕藏獨達賴集團的「國際知名度」,多年來用心機搞動作,意圖營造三者是「去中」、「反華」兄弟的形象,但這一次的「勞工外交」,再度否定了扁政權的「政治伎倆」,也凸顯了蒙古在兩岸問題上的自尊立場與圓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