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醜聞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產物

略論網路繁榮泡沫破滅後美國經濟的景氣循環

石芳


又見「黑色星期一」

7月21日,發生財務醜聞的美國「世界通訊公司」聲請破產保護。今年3月底,「世界通訊」公佈的資產為1,070億美元,債務410億,為去年12月恩龍公司破紀錄破產規模的兩倍,為美國經濟創下破產紀錄新頁。

7月22日出版的《時代雜誌》有篇談美國信心的報導指出,「股價節節高昇,原來是公司主管做假帳,明明是花費,卻編造投資名目隱藏真相,杜撰盈餘,蒙騙投資大眾。因此,當消息傳來,說全錄的收益短少20億美元,世界通訊的收益短少40億美元時,投資人儘管自己沒虧損任何東西,也發現荷包薄了一大圈。」

7月22日星期一,紐約道瓊30種工業指數重挫234.0點,跌破八千點關卡,收在7784.58點;高科技指標的納斯達克(NASDAQ)指數也下跌36.5點,收在1282.65點。歐洲股市緊跟著大跌。媒體又見「黑色星期一」字樣。據21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美股跌跌不休,過去二周市值已縮水逾14,100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機構與散戶投資人,看著網路科技股價飆升,將絕大部份資金都砸在這個「聚寶盆」中,似乎資本主義終於擺脫景氣循環雙生子中的「衰退」,擺脫這個從資本主義出現在地球上那一刻即如影隨形跟定它的「衰退」後,全球經濟自然將永遠繁榮下去嘍。

在市場上一窩蜂追逐網路科技股的狂潮下,利之所在,趨之若鶩,資本主義的最後堡壘商業銀行與負責監督公司賬目的會計公司,甚至評比各個企業財務狀況的評比公司都給捲了進去。

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師可以沒有任何根據,隨意膨脹科技股價。會計公司可以幫忙隱瞞大企業天文數字的債務,為公司賺進一波又一波不明就裡的投資人。從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恩龍公司隱瞞兩百多億美元債務起,TYCO、全錄、Global Crossing、QWest、世界通訊,甚至法國的威望迪環球,都陸續傳出假帳醜聞。這是浮上檯面的,檯面下還有多少,誰也不知道。投資人信心像戳破了的皮球,全洩了氣。資本主義的龍頭美國面臨空前危機。主流媒體大聲疾呼,如果不確實及早進行改革,資本主義可能崩潰。

因應這樣的局面,華府已決定提高證券交易委員會權力。美國總統布希跳出來和民眾一起痛責一些執行長之餘,為重建市場信心,已要求國會立法,打擊「企業犯罪」。然而就在布希呼籲「商業界必須建立責任道德制」,並提出成立監督委員會等相關方案之際,令他難堪的是,媒體傳出八○年代做石油商人的布希,在擔任公司董事時也涉嫌用這類手法獲利,與他目前所痛責的執行長並無二致。

巴黎《世界報》揭露的八大病態

7月22日,巴黎《世界報》提出資本主義的八大病態,並向國際著名經濟學者專家請求診斷及根治處方。它提出的範圍涵蓋:公司理事會的角色、會計標準、認股權、分析師的可信度、股市的「炒短線」傾向、審計作業、企業評比公司、股市管理機構的權責。專家的結論是每項都必須改革。

首先必須改善公司治理制度。理論上,由10至20名理事組成的理事會,應該扮演公司首要制衡角色,對總裁進行監督與諮詢,降低決策錯誤的機率。而實際上,理事常是共同選出的公司其他高層管理人,在實際作業上資訊和時間又常不足,理事會這種制衡功能到頭來多退化為單純的登記、註冊單位。因此,要改革理事會,賦予它實際功能。

其次在全球會計標準不一情況下,容易發生弊端。歐洲將在2005年以前通過國際會計標準(IAS),但美國仍將依循自己的一般會計原則(GAAP)。不同的會計標準,會出現不同的公司營運數字,這中間就提供了金融家上下其手,玩弄數字的究間。

第三關於認股權。90年代末期,美國企業的營收80%來自股票認購權,這帶來許多流病。如部分管理人不顧公司發展策略,只以炒高自己持有證券的價格為要務。目前認股權的收入不列入公司支出帳目,國際會計標準已決定列入。

第四是金融分析家在假帳醜聞陸續爆發後地位大為動搖。恩龍倒閉前幾星期,許多分析家還推薦投資人大力購買其股票,已引起各界批評。部分商業銀行分析家更因置身嚴重的利害關係,不敢針對銀行客戶發表不利公司的分析。

第五,股市走向與企業策略之間的矛盾。投資人喜「炒短線」易造成股市波動,這與長期市場成長趨勢背道而馳,經常為公司經營帶來強大的壓力。

第六,稽核公司,美國知名顧問公司安德生因恩龍事件倒閉,是最受矚目的案例。7月初,Weiss評比公司指出,稽核公司將94%的美國企業列為營運狀況健全,而事實是最近六個月倒閉的公司中,每一百家就有42家在去年底獲評營運健全,有22家結果帳目有問題。稽核公司的權威與立場,能否有效審查企業的帳目,現在成了歐美各國頭痛的課題。

第七,企業評比公司的重要性受到質疑。長期以來,評比公司的資訊多為投資人甚至分析家的重要依據。但評比公司分析的只是公司的付款能力,付款能力不能代表公司未來的展望。何況評比公司的收入(佣金)多來自它們評比的企業,評比根據的資料多為企業提供,資料如果不正確,評比的結果當然有問題。尤其在企業集體詐欺的情況下,評比公司幾乎只有被擺佈的份。有鑒於此,部分公司90年代起已開始根據公開資訊進行評比。

第八,是否加強股市管制機構的職權?這也是資本主義改革的一大議題。由於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師毫無根據地炒高科技股價,市場不能有效調節,造成網路泡沫經濟。為求改善,法國已指示結合股市交易與金融市場委員會,成立嚴密的金融市場督導機制。美國的布希政府也決定提高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權力。

金庫直通私庫

《世界報》這篇報導指出:也有分析家指出,加強政府的調節功能,不是改善自由市場體質的萬靈丹,只有市場上的每一份子都憑良心做事,各種管制調節措施才能落實。這一點,可能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最難做到的。

公司垮了或公司賠錢,做老闆的大賺其錢的,在美國早已不是新鮮事。

前面提及的7月22日《時代》雜誌那篇談美國人信心的專文還指出,「在這些執行長掌舵下,公司金庫直通私庫,公司一旦破產而墜機或沉船,他們即背著用公司貨款買來的黃金降落傘或遊艇逃生。」

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芝加哥有位執行長英蘇爾(Samuel Insull),用今天「恩龍」、「世界通訊」執行長同樣的手法在電力公司撈到數百萬美元,直到大蕭條戳破他的泡沫時,才一下子拖垮數千持股人。近代美國著名的則有80年代以垃圾債券起家的「垃圾債券之王」密爾肯(Mike Milken)。1987年,他拋售毫無價值的公司股票,搞垮他工作的公司,因而獲利五億五千萬美元,後來雖被抓到後判刑10年,卻只坐了兩年牢;雖被判罰款11億美元,卻無損他今天富甲一方的財富。今天有同樣紀錄的布希更當上了美國總統。

資本主義的命脈,用句俗話說,在「錢滾錢」(rollover)。《世界報》提出的問題不是今天才存在,錢還能滾錢的時候,這些問題都被帳面上的盈餘掩蓋。一旦錢不能滾錢時,就「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了。在公司與個人利益之間,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金科玉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不管執行長、分析師、財務長……做出公司死自己活的抉擇,可說是天經地義,非常自然。也難怪《世界報》引述的分析師會有「只有市場上的每一份子都憑良心做事」的慨歎。他不知道一個徹頭徹尾的資本家是要問良心一斤多少錢的。

在網路泡沫未被戳破的時候,錢還能滾錢,「世界通訊」不致投資無門,當泡沫被戳破後,錢已經滾不動錢,「世界通訊」才會把39億美元的經常帳開支列入資本門,營造它還不斷在擴充的假象,蓄意欺騙投資人。

經濟衰退的必然產物

英國BBC網站的報導就指出,經濟衰退必會產生更多的「恩龍」及「世界通訊」。

BBC說,「弊案是體制的產物,因為資本主義的擴張一向並未伴隨著更多的倫理道德,也就是並未考慮到支配企業生命的快速致富架構是否有社會後果。在這種環境下,凡能創造私人財富,就被視為可接受的作法,擅長這類作法的人則被封為有企業家精神,且獲紅利、薪資、股權和其他報酬,而這些肯定又造就更多創造私人財富但不考慮倫理道德的行為。根據這項標準,企業家的失敗與其使用不名譽或反社會手法無關,而是因為被人抓到弊端或受人指責而影響其獲利。」

當一家一家公司,一個一個行業都出現錢滾不動錢的時候,危機就出現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產能的躍升絕非消費者(資本家也有一重消費者的身份)的終端消費可以追趕得上,所以幾乎每個行業的產能都沒有百分之百的利用率,產能利用率也成了傳統經濟學家觀察經濟榮枯的一個指標。到了整個體系瀕於崩潰的時候,不是把過剩產能帶來的產品倒到海裡,就是發動戰爭,以戰爭機器為最終消費者,戰爭中固然消滅了在戰場上作戰的消費者,但也在消滅這些消費者的軍火中,終結了龐大的過剩產能,為下一個回合的景氣循環開闢道路。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能真正跳脫1930年代的大蕭條,而二戰後從韓戰、越戰……美國不得不一場接一場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經濟景況下,看來華府發動下一次戰爭已是指日可待,對象早已鎖定伊拉克,伊拉克人民的鮮血將為另一次美國的景氣循環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