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出訪歐亞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楊開煌
(東華大學公行所教授兼大陸中心主任)


一、前 言

熟悉當前國際外交事務的人都知道任何國與國的外交,如果是該國總理或外交部長的訪問代表的是該國的政府,而國家元首出訪代表的則是國家,所以國家元首的訪問在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重大事件。中共自上一世紀的九十年初期之後,政府的高層和國家領導人訪問便是中共在國際上鞏固邦誼,參與世界,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中共「國家主席」出訪,每次我們都可以發現《人民日報》都會以較大的篇幅而且會吹噓其意義。二○○三年對中共外交而言原本是十分多采多姿的一年,在內政上召開了極重要的「十屆」兩會,之後應該是美國副總統錢尼來訪,之後胡就應邀出席一連串的國際活動,包括上海組織的高峰會、聖彼得堡建城三百年紀念以及G8開會之前的南北會議,與達賴代表的會談等等;但是四月五日的SARS疫情對中共新領導人形成了嚴重的考驗,特別是由於中國人對數字的不用心,對SARS病毒認識不足,加上官僚的揚善隱惡的欺瞞心態,終使疫情擴大,危及他人。其後中共政權在覺察出問題的嚴重性之後,立即迅速採取了一連串有效措施加以補救,如今疫情已漸趨和緩,但是中共的國家形象已經大大受損,而正在此時胡錦濤應邀出訪,不待中共媒體的吹噓,必然對中國而言就是一次極其重要的訪問。其重要性可以從對胡個人以及對胡政權和中共國家二方面來考察。

二、重要意義之解析

首先我們瞭解胡此次的出訪具有三種重要的任務:一是參加兩項重要的世界領袖的聚會,二是在莫斯科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的首腦會,三是訪問與中國相近的重要鄰邦。第一項任務又包括二次,分別是參加聖彼得堡建市三百年的紀念儀式以及前往法國艾維昂市參加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第二項任務是例行的會議,今年原來定在哈薩克舉行,因莫斯科之邀改在莫斯科,以便配合俄國舉行聖彼得堡的盛會;第三項任務則是訪問俄羅斯、哈薩克和外蒙古國。從這些行程的安排,我們可以發現胡錦濤此行對胡個人而言,是一次絕佳的國際曝光之旅,特別在聖彼得堡市這是一個近百位的國際政壇領袖亮相的地方,胡作為一個大國的新任元首,自然是倍受關注,而胡在上任未久便有此一機會,對其國際聲望的提升自然是大有幫助的;其次是在法國艾維昂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據雲法國總統席哈克此次是親自到北京去送請柬,足見法國對中共參與此會的重視。胡在此一盛會中一方面有機會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領袖會晤,增加彼此的情誼,自然有助於中共日後外交工作的開展,鞏固自己在國內外的聲望和權位;另一方面胡也有機會與第三世界重要國家的領袖見面,會談也有助於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瞭解第四代中共領導人對世界經濟和國際形勢的看法,自然也有利於胡在第三世界的國際地位,其中特別是胡錦濤和印度總理瓦傑帕伊的會晤,對胡在處理中印關係和西藏問題上都是十分有利的發展,而胡的幸運是在他上任不及一年就有了絕佳的國際機會,對胡而言,從以往熟悉黨務、政務等國內事務的範圍,迅速有機會熟悉國際事務,只要胡在此行之中表現得體,沒有被外國媒體拍到一些不尋常的動作,或是在言論上有任何的閃失,則此次的機會肯定有利胡較快地可以全面掌控和鞏固他在中共內部的權位。綜合而言,胡的國際曝光之旅對外有助於大幅提升胡個人在國際間的知名度,對內則有助較為迅速地全面掌控中共的領導權。

其次是對胡政權和中國而言。胡的出訪具體產生了以下的四種意義和效果:

第一是代表了胡政權對江政權在外交事務上的延續性:以往大家總擔心共產政權的變化會帶來外交政策的變化,所謂人亡政息也常常表現在共產國家的外交事務上。從胡此行在國際上的發言和行程的安排,明顯地宣示了胡政權對江政權在外交政策上的延續性。按中國新聞社引用《世界日報》的社論所作的報導認為,胡錦濤的首度外交活動的基調將是力保國內的「搞建設」、「求發展」,創造出新的合作框架,營造更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建立起更坦誠、更負責任的新一代領導人的形象,以對外更具開放度、對國際事務有更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來實現「外交推動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的基本目標,〔註一〕以及外交認知上的繼承和延續,即以元首外交的方法來鞏固和推動睦鄰外交的政策。具體而言,胡政權的第一次外交作為就表現在推動中俄關係的發展,消除俄國擔心中共新領導人親美的疑慮,鞏固和擴大上海合作組織的成果,強化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穩定因素。

第二也代表了胡政權在外交事務上的開展性:換言之,胡政權在外交事務除了繼承也有開拓新領域獲取新戰果的企圖,特別是在訪問哈薩克、外蒙古兩國,以及參加G8集團的會前會。在訪問哈薩克國事務上,據云:「按照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舉辦順序,這次峰會原本應該在哈薩克斯坦舉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也很早就邀請胡錦濤主席在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後訪問哈薩克斯坦。後來經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兩國協商,這次峰會改在莫斯科舉行。」〔註二〕 但是胡在莫斯科開會之後,仍然依約前往哈薩克國訪問,從原來的順道訪問變成了專門訪問,可以體現胡政權對9.11事件之後中亞形勢變化的重視、維護兩國經貿利益的決心以及聯手對抗東突恐怖勢力的強化。在中蒙問題,一方面是延續了一九九八年中蒙建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長期、穩定、健康、互信、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關係定位,另一方面中共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締造者,而蒙古是與中國有著四千六百公里邊界線的鄰國,同時中國是蒙古的第一外貿與投資國,卻不在上海合作組織之內,豈不是有些不正常,因此我們相信胡政權也積極希望遊說蒙古國能參加此一組織,以便強化中國北方與西方的經貿關係。在上海合作組織方面,上海合作組織經過兩年的奠基階段,即將轉入全面發展時期,需要新的推動力量,在當前國際和地區形勢因伊拉克戰爭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註三〕胡政權究竟對此一組織的設計和方向為何,顯然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中代表了胡政權全面推動的決心。在參加G8集團會前會的問題上,我們也看到胡政權的作法,一方面在中共的外交部記者會上,他們絕口不提G8集團的集會,只提胡參加南北領袖非正式會議,這代表了中共繼續以第三世界國家自居;另一方面胡其實是很積極地與席哈克、小布希、普京、小泉等G8成員的互動,代表胡政權十分具體地將「十六大」的新外交路線「把與已開發國家關係」的位階調整為中共外交的第一位的作為,此一作為立即再度引起國際輿論呼籲中共加入G8的呼聲。〔註四〕因此中共政權的兩面手法是有助於中共在國際事務提高本身的地位。

第三是改變中國的國家形象:中共的國家形象在西方媒體霸權和文化霸權的雙重權力的塑造下,其國家形象長期以來就是處於不利的地位,「改革、開放」之後確實有所改善(按西方標準),但對中國是否成為負責任的大國,是否可能變成「西式民主」國家、中共的經濟成長數字是否精確真實等仍有極大的疑慮,而此次SARS疫情的擴大,又是因為中共政權忽視在先,隱瞞在後,造成疫情擴大,禍及全球,更給反中人士最佳的攻擊口實。中共政權也瞭解,其他的事可以透過民族情緒加以反擊,但是SARS疫情的問題必須承認是中共政權的危機,也是中國國家形象的污點,因此以胡為首的第四代很快地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控制和醫療,這些措施使得胡政權在大陸得到了新的統治合法性,但是其國家形象則不易恢復,雖然溫家寶在十加一集會上承諾「捐錢抗非典」,但是反映不如預期,因此胡此次出訪在人員健康的控制上採取最嚴格的措施,其目的自然是使受訪國完全放心,《紐約時報》就說:「就中共處理SARS失當來看,它確實不負責任,北京且不時違反協定、囚禁異議分子,但北京近年表現愈為負責任,如在貿易、反恐等議題;近幾個月處理北韓危機更如此。」〔註五〕同時就中共是共產國家而言,《紐約時報》也指出:「關鍵是他們可以與G8國家共處和議事」。所以說胡錦濤此次的出訪在邊際作用上是有改善中國形象的作用。

第四是提高中共政權和中國在國際政經的地位:我們如果深入閱讀胡錦濤在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上的話以及胡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就可以發現胡政權在國際事務上角色期許的轉變,從國際事務的學習者、參與者的角色逐漸向國際事務製造者和經濟經驗指導者的角色調整,當然中共不會明說;從胡在莫斯科的演講,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從中共對中國經濟發展信心以及他們所認定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貢獻。「中國的發展關乎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緊密相關。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和國際環境,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創造了更多的合作機遇和良好的發展環境。近十三億中國人民徹底擺脫貧困、走向繁榮,有利於促進地區及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註六〕在南北會議的講話中,胡對國際合作和發展提出四點建議,包括有:一、採取有力措施,促進全球經濟成長,二、倡導和睦相處,維護世界多樣性,三、加強多邊合作,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多,四、加大支持力度,充實南北合作的實質內容〔註七〕;在講話中,他的用語是「各國要著力發掘經濟發展潛能,激發經濟增長的內在活力,同時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穩定金融市場,維護正常貿易秩序,為全球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環境。」又說「發展中國家應該承擔起發展本國經濟的主要責任。但發展中國家條件差、底子薄,往往難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國際社會應該關注他們的困難,提供必要的支持,增強他們自我發展的能力,幫助他們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發達國家要承擔應有的義務和責任,進一步開放市場,取消貿易壁壘,切實履行在增加資金和技術援助、減免債務等方面的承諾。」〔註八〕這些比較強烈的用詞代表了中共自我的「大國」體認,既是大國就必須演出大國的角色。

三、對台問題之解析

上述胡的出訪對胡的掌權、對胡政權的統治力以及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可以說都具有正面的意義和發展的效果。以形勢的本身就對台灣的國際空間的努力產生負面的影響,加上台灣所依靠的美國,因為侵略伊拉克而使之國際聲望大降,所以就台灣突破國際空間的可能性更低,除此之外,在此次胡出訪過程中舉行了「胡、布」會議,對台灣更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根據外電的報導,在「胡布」會之後,美方的資深官員在召開記者會時強調了布希公開「不支持台獨」的立場,我們注意到美方的講法是:「在台灣議題上,布希總統重申了我們以三份(美中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和不支持台灣獨立為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註九〕當然布希也向中共表示「在這個範圍內,如果有必要,我們將盡可能協助台灣自衛。我們將如同在台灣關係法中所說的,提供必要的防禦性武器。」〔註十〕我們以為布希的兩岸政策確實出現了變化:

第一,公開呼籲中共要求「不要給台獨傳達錯誤的信息」的呼籲:這代表了中共在台灣問題中對美外交的一項突破和勝利,過去五十餘年中共一直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此一政策顯然是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支持,現在中共更進一步逐漸使「一個中國」的內容部分也要在世界上建立出一個與中共意願相符的「一中」內容,而從柯林頓到布希,中共的努力是有其一定的成果。

第二:代表美國在兩岸政策上已經從偏袒台灣轉而為偏袒中共,至少是不再像過去兩年一樣偏袒台灣,顯然美國的中國政策一如許多專家所講「終究調整回美國利益的原點」,而小布希從「盡其所能協防台灣」到「必要時我們將盡可能協助台灣自衛」只花了一年的時間,這代表了大陸的美國利益已經大大超越了台灣的美國利益。

第三,代表美國對胡政權的善意:顯然從布希去年中邀請當時是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訪美到現今是國家主席的胡錦濤,美國人及美國政府對胡的印象恐怕勝過江澤民,所以對江小布希的「不支持台獨」是私下在農莊表示的,而對胡則願意在國際性的場合加以公開,而且小布希又邀請胡在年底或明年初再度訪美,可以說對胡的好感是十分清楚的。

第四:在表述的方式上,我們也注意到資深官員的記者會中,由於記者們從頭到尾沒有人問及台灣問題,使得原本安排以回答記者的方式來公開表述美國總統「不支持台獨」的聲明落空,所以到記者會的最後,此一官員不得不以責怪記者不專業的語氣,主動闡述「不支持台獨」的立場。此一表達的方式,正巧針對目前台灣的領導者正希望透過「公投」的模式來凸顯台獨的民粹作為而言,美國傳達的信息可以說是十分明確。

第五,美國的「一中」政策出現明顯的變化:以往美國在談「一中」政策時,主要是兩大內容,即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現在美國的「一中」政策出現了三個內容,而其中的二個部分都是對台獨比較不利的,所以我們可以斷言美國的「一中」政策是有變化的,是以日後台灣無論是「台灣正名」、「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或是「公投建國」,顯然是既有中共的反對,又有美國的不支持,所以對台獨人士而言,可以說是當頭棒喝,是否有效就必須看台獨人士的理性程度而定了。

第六,美國的兩個兩手政策也越來越清楚:對中共是一手支持一中政策,一手出售台灣武器;對台灣的兩手策略是一手要台灣買武器,一手打壓台獨。所以從美國而言,他們的中國政策是沒有改變;但是兩岸政策來看,美國的中國政策確實是和中共的兩岸政策是越來越接近,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也不排除美國的政客有時又會安排「鼓勵」台獨的語言,然而個人以為大的趨勢是要美國在「一中」政策中把不支持台獨的條件取消,則是不大可能的事。

第七,中美雙方未來在台灣問題仍有三個重要的鬥爭:一是中方必然會要求每一任的美國總統公開重申不支持或進而要求反對台獨的立場,而美方則未必次次都買帳,因此雙方會有鬥爭;二是「台獨」的定義為何,顯然中方和美方在認定「台獨」、「台獨行為」以及一旦「台灣真正宣佈獨立」之後的應對之策會有進一步的鬥爭和磨合期,其結果也將影響台灣當局的作為;三是何謂「必要時」?中共也會進一步要求美方作出明確的解釋和說明,美方則有可能將之模糊化,所以雙方也會有齟齬,但是最後只要中共把握住不斷使自己強大,便是反獨的最佳利器,則這場中美之間「台灣問題」的較量,台灣就注定是輸家。

四、結 論

面對中共在國際社會日趨重要和綜合國力的日漸強大,台灣在為自己的前途打拚時,必須要有不同的思考,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自己的特色。

第一,台灣在觀念上必須以自主來取代獨立:不要一味迷失在「國家」的範圍之中,以為只有獨立建國才能自衛,事實上以全球化的觀念來看,「治理」也可以充分自衛,保護台灣自己所堅持的社會信仰和生活制度,沒有激情的台獨,台灣才能以理性的態度面對所有的困難和挑戰。

第二,台灣在政策上必須以和平來積累力量:台灣在現階段不願與大陸統一,不願被中共統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表示台灣可以挑釁中國,可以仇恨中國,而應該努力爭取兩岸和平,只要兩岸和平,台灣才有發展,否則台灣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有長期的、戰略的打算,不能作長期的規畫,力量就無法積累,沒有力量,無論什麼理想,都沒有實踐的可能。

第三,台灣必須以兩岸合作來彰顯自我:從李登輝到民進黨統治的台灣,總是以鬥爭來凸顯自己的存在,目的不外是凸顯自主,證明台灣目前不受中共統治的「國」,但從未想到彼此合作也一樣凸顯出自我,分享權力,而得到權力,也就可以突出主權。

個人以為台灣當局在看清上述的國際格局和條件之後,必須要對仇中的政策、台獨的道路作出真正的分析,以便在「一中」架構下建立真正自主的國際空間。二○○三年六月五日

二○○三年六月十一日

〔註一〕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shizheng/19/20030521/997325.html
〔註二〕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news/8410/20030522/998512.html
〔註三〕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news/8410/20030522/998512.html
〔註四〕《聯合報》轉引《紐約時報》,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四日。
〔註五〕同〔註四〕。
〔註六〕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shizheng/16/20030529/1002893.html
〔註七〕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shizheng/16/20030602/1005807.html
〔註八〕同〔註七〕。
〔註九〕《中央日報》,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三日。
〔註十〕同〔註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