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與兩岸關係

(2003年4月27日講演大綱)

張鏡湖


【投稿說明】

中國文化大學部分研究生每學年都邀請我講演。過去我曾介紹過Lester Thurow, Samuel Huntington, Michael Porter等大師級學人的著作及談論有關世界資源和國際局勢的重要議題。每年我都提供講演大綱,但非文字通順的講演稿。今年我選擇「中國經濟和兩岸關係」一題,講演大綱中有關中國經濟的資料取材於最近一年內Foreign Affairs, The Economist,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Business Week, Newsweek,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等雜誌。4月27日講演後,溫家寶於28日下令中國大陸銀行停止借款一周,台灣股票幾乎崩盤,南韓股票亦一蹶不振。最近陳毓鈞教授著《國際結構因素對新政府大陸政策之影響》引用了演講大綱中部分資料,足見經濟對兩岸關係影響之深。

講演大綱對「兩岸關係」論述不多。因為同學有半小時可以發問。大選以後國內局勢動盪,國際友人對台灣前途極為憂慮,國內報紙未盡報導的責任。我對台灣局勢的看法大致和四月二十日和五月四日China Post四篇社論相契合。這四篇社論的題目是 “Cross-strait war worrying”; “Can President Chen undo the past?”;“Why truth is beyond reach?”;“No truth, no peace of mind.”上述第一篇引述了David Lampton, Kenneth Liberthal和Tom Plate的看法,這三位兩岸關係專家都曾受政府邀請來台訪問。台灣海峽已被兩方專家列為世界上最可能爆發戰爭的區域。

唐彥博教授建議我投稿《海峽評論》,我說講演大綱不是完整的論文,不宜發表。但唐教授認為資料頗具參考價值,經與《海峽評論》編輯商量後決定刊登我的「講演大綱」,我乃將插圖重新繪製以求統一。

張鏡湖 敬啟
二○○四年五月四日於華岡


]1.國內生產總值(GDP):自1978年迄今,中國GDP平均每年成長約9%,領先全球國家。2003年GDP $1.4兆(trillion)居世界第六位。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與俄羅斯、巴西同屬中低收入國家。對物價低廉的貧窮國家而言,GDP常低估其實際財富收入。國際貨幣基金用對等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調整GDP之計算,調整後中國GDP占世界總量10%,超過日本居第二位。若用PPP計算自1995年至2000年期間,世界經濟成長中國所佔之比重則高達25%,美國20%,歐盟15%(圖一。略,圖二至圖十七全略)。因此近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中國有200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多在東部,中國東部生產57% GDP,中部26%,西部17%。外國企業投資86.4%在東部,9%在中部,4.6%在西部。中國城鄉人均GDP差距,80年代為1.8現已增至2.5倍(圖二),城市失業人口占4.3%,鄉村約有二億失業人口。中國約有四千萬每日收入低於一美元的赤貧(abject poverty)人口。

2.固定投資(fixed investment):中國固定投資額持續成長,2003年已達GDP的45%(圖三)。尤其礦產、金屬冶煉、化工、紡織與電子產品投資成長率高達140-170%。國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占總投資比例極大。1998-2002五年總額達5000億美元占GDP之40%,2002年已超過美國為世界最大外資接受國,2003年為$53.5 億美元,2004年前四月仍居高不下達200 億美元。八十年代日本產品大量銷美國時,日本拒絕美國投資,因此其FDI僅佔GDP 1.1%。外國在華公司產品多外銷,約占中國外銷總額之一半。此一比例馬來西亞為45%,新加坡38%,墨西哥31%,南韓15%。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之利潤遠高於在墨西哥、新加坡及巴西之投資。General Motors, Motorola, and Proctor& Gamble等公司都獲利甚豐。2003年在中國投資最多之國家或地區及其所佔之百分比為:香港35.4%,Virgin Island 11.0%,美國8.8%,南韓8.0%,台灣7.4%,日本6.9%

3.銀行與投資問題:中國金融體系不健全,中國四大政府銀行常因政府錯誤政策被迫投資而虧損。中國投資報酬比ICOR(incremental capital-output ratio)在七十與八十年代為每2-3美元生產1美元,現已增至4美元與印度不相上下(圖四)。1999年財政部發行1210 億美元公債,並支付1700 億美元保釋銀行呆帳。2004年一月又從外匯存底中撥450 億美元拯救銀行,四大銀行過於龐大,共有140萬人員在11.6萬分行工作,要120 億美元才能償清債務。2004年三月人民大會宣佈將採取宏觀調控措施使今年之GDP減至7%,2004年4月政府規定銀行必須持有放款額7.5%之儲存(capital-reserve ratio),此一措施足以凍結銀行系統$13 億美元之資金,因而減少銀行放款額,以免經濟過熱。所幸中國銀行仍持有大量人民儲蓄之存款。2002年,中國政府債務2290 億美元約為GDP之18%(圖五),根據國際標準達60%始有危險。

除了銀行外,中國農村共有35,000個農村信用合作社,總資金約2.5兆人民幣約為國家銀行資金總額1/7。農村合作社亦有極大數額的呆帳,尤其將農地改建房屋貸款數額甚大。

造成中國政府財政負擔之一重要原因為過去基礎建設不足。2002年中國投資公路建設共450億美元占GDP3.5%而很少國家超過2%,中國計劃耗資1500 億美元建造12條高速公路,全長三萬五千公里,其中五條南北走向,七條東西走向聯接所有省會。1996-2000五年計劃鐵路投資共290 億美元。另一重大投資為電力,1997至2001年中國電力供應充裕,但近年工業成長太快,2002年後21省及許多大城市電力不足,中國供電量1,163 kWh,每年每人約為世界平均值之一半。2004年約有66%外資公司受電力不足之影響,中國將投資242 億美元建144個電廠,總發電量3,700萬kW。待交通、電力等基礎建設完成後中國ICOR將回升。

4.貿易:從1980年到2003年,中國出口金額增加率遠高於世平均(圖六),2003年出口金額共4384 億美元,進口4128 億美元,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持續增加,2000年即已超過日本,2003年達1240 億美元(圖七)。但中國對亞洲貿易虧欠甚大,2003年達570億美元(圖八),其中台灣315億美元,南韓131億美元 ,東南亞76億美元 ,日本 50億美元。

近十年台灣對與歐、美、日本之貿易減少,對大陸之依賴度增加(表一)。

表一 台灣國際貿易

國家 1994 1999 2003
中國-香港 13.89% 15.13% 23.00%
日本 19.62% 18.29% 16.41%
美國 23.76% 21.78% 15.76%
歐洲 16.19% 16.32% 13.52%
東南亞 11.33% 12.38% 12.58%

近年美國在亞洲之經濟影響力日漸式微,中國則日漸上升。2003年中國占日本外銷成長32 %,韓國36 %,台灣68 %,同年日本GDP增長2.7%,其中1/3乃因對華貿易順差所造成,2003年南韓外銷中國總金額360億美元,中國已替代美國成為南韓最大貿易夥伴。2003年台灣對中國貿易404億美元,比2002年增加89億美元,若無此順差則台灣經濟將疲弱不堪。中國經濟若緊縮或泡沫化,日本、南韓和台灣的經濟將受嚴重衝擊。

5.外匯存底:中國外匯存底快速成長,2003年為2900億美元,2004年4月已達4600億美元。2002年中國購買美國政府證券1000億美元,當時日本有1500億美元,但2004年中國已超過日本。一旦中國減少此一投資,或將部分投資轉為歐元將對美國經濟有重大影響。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即可能抽取證券存款造成美國財政問題,導致美金貶值。

6.中國製造業成功之例:(一)皮革:一件男人皮夾克在中國成本為7.50美元在義大利為25美元,因此中國皮鞋、皮手套、皮大衣及皮件產額共佔世界市場10%。(二)成衣紡織品外銷量增加極快(圖九),2003年達540億美元,領先印度之134億美元,2004年年底世界各國配額即將取消,中國成衣增長率將更快,預計2005年可達1200億美元。(三)樂器:2003年一千個工廠共製造三百萬吉他34萬,鋼琴總價6億美元,其中包括日本Yamaha在珠江及南韓Samick在天津合資工廠之產品。(四)世界1/2照相機。(五)世界1/3冷氣機。(六)世界1/4洗衣機。(七)2002年外銷光學儀器達1億美元。(八)八十年代浙江溫州最先發展家庭企業稱為「溫州模式」,此一模式推展至全省各地,每縣專門製造一種產品,例如諸暨每年生產8 億美元雙襪子,占世界產量1/3,其他各縣有鈕扣中心,生產淡水珍珠中心,製造五金工具中心,各中心都有國際代理商直接銷售世界各國。在中國前500名最大私人企業中,浙江占62個領先廣東,在中國最富有的四百人中浙江占205人(圖十)。

7.造船業:中國現有2,033艘商船居世界第三位,僅落後希臘之2,915艘及日本之2,722艘。中國擁有世界40%大型機械化漁船。中國積極加強造船設備(圖十一)。2003年世界各國所獲造船訂單南韓占43.5%、日本28.6%、中國12.6%、歐盟8.7%。上海外高橋船塢有25艘17萬噸貨輪的訂單,上海外海島嶼將建造超級貨輪船塢,每艘貨輪可載8000個20立方英尺貨櫃,比現有貨船載運量增一倍,使貨運費用減少20-30%。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造船及船運國。

8.鋼鐵:近年中國基礎建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鋼鐵,2003年消耗世界鋼鐵27%。自2000至2003年中國占世界鋼鐵需求量增加之95%,為世界鋼價上漲之主要原因(圖十二)。2003年中國共有4,000個鋼鐵廠生產2億噸鋼為世界第一。其中最大者為1978年成立於上海之寶山鋼鐵公司,該廠現有十萬名員工,寶鋼計劃增加十個冶煉廠產量自130萬噸增至3百萬噸。中國缺乏鐵礦,因此寶鋼將投資20億美元在巴西最大鐵礦生產公司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建造年產4 百萬噸的鋼廠。日本Nippon鋼鐵廠將在上海投資7.8億美金建鋼鐵廠,供建造汽車之用。2003年中國自南韓進口250萬噸鋼,向美國進口10億美元廢鐵。

9.其他礦產:2003年中國消費的銅、錫、鋅、白金、鋼鐵居世界第一位,鉛、鋁居第二位,鎳居第三位。中國耗資10億美元在越南建鋁廠,2004年2月與新幾內亞簽約開發鎳礦,在智利投資開採銅礦,中國大量消耗銅礦為世界銅價上漲之主要原因(圖十三)。中國消耗世界40%之水泥、30%之煤。

10.石油及天然氣:1997年以後中國石油生產不足開始進口,2003年已成為僅次於美國之第二大消費國與進口國(圖十四)。中國大量進口石油為世界油價上漲原因之一。中國爭取石油與天然氣之努力包括:(一)2003年5月胡錦濤在莫斯科與俄國石油公司Yukos簽訂15億美元合約自西伯利亞產油地Angarsk建一2,400公里油管至中國東北大慶,但事後日本提供俄羅斯50 億美元建油管至Nakhodka港,Yukos主席因政治因素被羈押,中國簽約亦作廢。(二)耗資17 億美元與哈薩克簽約購買Kashagan油田開採權。(三)2003年在印尼East Kalimantan投資開採儲量20-30億桶之油田。(四)2004年2月胡錦濤訪問非Gabon,Algeria,Egypt購買石油(五)2004年與伊朗簽約每年購買25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六)2004年中國投資210億美元購買澳大利亞西部Gorgon的天然氣。

11.在國外購買企業與原料:自1979-2002年中國在國外投資不斷增加,總金額見圖十五,中國大量購置物資使世界鋼鐵、石油及用以飼牛的大豆價格大幅上揚(圖十六),中國為世界第二大木材進口國。2004年前三月中國貿易赤字高達84億美元為前所未有。

12.電子業:電子業是過去十餘年台灣經濟發展的支柱,尤其晶圓代工廠(foundry)領先全球,但近年有下列事件值得注意。

(一)從台灣去大陸的張汝京設立中蕊公司在北京建造12吋晶圓廠,台積電張忠謀提出訴訟控告中蕊盜取台積電技術,並以兩倍高的薪水挖角。

(二)由王文洋和江綿恆(江澤民之子)主導的Grace(詩涵)集團籌資13億美元,在2003年9月在上海設12吋晶圓廠,2003年底已能每月生產一萬晶片(wafer),預計2004年年底可達每月二萬七千片。最近布希總統胞弟Neil Bush離婚法院要求他公佈財產,其中有一筆詩涵公司顧問費每年40萬美元,連續5年共200萬美元,據雲靠此「關係」,詩涵公司已取得美國某些先進技術。

(三)Intel過去不制晶片,但近年研發晶片製造,其設計已超越台積電。Intel在上海浦東投資5億美元建晶片廠,並將在四川成都投資$3.75億美元設廠。2004年4月Intel已展示新設計之晶片,供高級電子器材之用。

(四)日本Fujitsu公司投資15億美元設工廠製造直徑300㎜ 晶片,其線路?度僅90奈米,生產技術超越台灣。

2003年中國電子產品占亞洲市場30%佔全球外銷總額6%,中國共有電視機及行動電話各二億個為世界第一,網路數量占世界第二。中國電子工業之崛起對新加坡打擊最大,馬來西亞、泰國、台灣亦倍受威脅,僅南韓仍能維持優勢。但南韓擔憂2007年後優勢將不存在。2003年世界軟件(software)外銷金額印度56.6億美元,中國第21.2億美元,但中國每年大學畢業工程師32萬人為印度之3倍。中國將投資二十四億美元成立35個軟件大學。

13.中國在外爭取工程:中國華衛與中興電信等公司在世界各國爭取工程。過去三年建造一自莫斯科至新西伯利城長3000公里之光纖電纜。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建一最先進第三代的手機網站。在阿比西尼亞、利比亞、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巴西、羅馬尼亞、阿富汗、馬利、法國、西班牙、德國、葡萄牙都已簽定有關資訊工程之合約,2003年華衛國際工程金額超過10億美元,華衛在世界15個城市有辦事處在美國三個城市、俄羅斯、南韓、印度有研發中心與Siemens、Infineon、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Microsoft、Intel等公司合作。中國替奈及利亞建造鐵路,替伊朗造地下鐵道,替阿爾及利亞(Algeria)造機場,替蘇丹(Sudan)造油管,替緬甸及馬來西亞營建水力設施。

14.中國與歐盟關係:近年中國力圖加強與歐盟之關係以制衡美國,2002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金額1420億美元與中國對美國及日本之金額相去不遠(見圖十七)。但自2004年5月歐盟擴張為25國後,其雙邊貿易額已超過美國及日本。中國對歐盟之貿易順差僅為對美國順差之一半,歐盟對世界其他區域之順差適足以彌補對中國之逆差。上海浦東之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磁浮火車)為德國所設計,時速430公里歐盟銷售中國之貨物包括德國Siemens及瑞典Swiss ABC之機械,法國Veolia及英國Thames Water之都市供水系統,德國BASF,英國BP及Royal Dutch及Shell之石化工廠等有助於中國技術之提升。Volkswagon生產之汽車40%銷售給中國,而美國汽車僅有10%賣給中國。整體而言,歐盟在中國投資成長率高於美國。

伊拉克戰爭後歐盟為加強其軍力投資32.5億美元研發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以與美國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相抗衡。中國應邀參加該計劃投資二億美金。2003年10月歐盟委員會書面報告稱「中國為其戰略夥伴而非其強權競爭者」。法國定2004年為中國年並積極為中國遊說盼能廢除天安門事件以後對中國軍火之禁運,但美國以中國人權紀錄仍未改善為理由強烈反對歐盟解除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