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阿扁就職演說的「國際觀」

俞力工
(旅歐評論家)


阿扁談及國際問題時,開宗明義強調今後將在國際上「尋求新的立足點」。至於具體目標,他先後指出:要加強與美、日「天涯若比鄰」的「價值同盟」關係,要「鍥而不捨的努力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要吸收歐洲聯盟「尊重個別國家及其人民自由意志」的成功整合經驗。

首先,眾所周知,冷戰結束後中國大陸走的是條「和平崛起」的道路,而李、陳政府卻不斷在美國授意下,以「獨立問題」測試、考驗北京政府的穩定性與其「和平崛起」的可靠性。

這種以6000億台幣軍火訂單買來的「價值聯盟」,所起的作用與其說是「天涯若比鄰」,毋寧說是讓「比鄰若天涯」。

持平而論,北京政府的對台政策,由「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由2002年收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主張,到本年5月17日國務院文件迴避「一國兩制」的建議,的確已體現了極大的彈性與誠意。與之對比,台北政府從否定「九二共識」到推出「兩個中國」,其所作所為難道不是得寸進尺、欺人太甚嗎?不正好說明台灣老百姓不顧政府的阻撓,連年在大陸創造200億美元貿易順差,對台北政府是一記記響亮的耳光嗎?不也同時說明,美、日之長年支持台獨分子既為了大賺台灣的錢,又阻礙中國人立足嗎?長此以往,一旦台灣資源耗盡,大陸民不聊生,「價值聯盟」的價值何在呢?

論及拓寬「國際生存空間」,阿扁呼籲大家繼續努力,「希望在兩年之內完成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心願」。咋看之下,不禁令人納悶,為何此時阿扁不再重提1993年已納入「優先外交目標」的「重新加入聯合國」計畫呢?為何迴避了所有其他更加關鍵的聯合國組織及專門機構,而唯獨對世界衛生組織情有所衷?說穿了,內在原因不外是:借衛生問題的非政治性,凸出台灣靠邊站的「不平等性」,從而爭取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同情;同時借北京政府的阻撓,將大陸妖魔化,並借此凝聚台灣朝野的「反中」共識。

也就由於世衛工作具有「非政治」形象,非僅台灣積極發動政治攻勢與銀彈攻勢,世衛組織的美國因素也細心裡外呼應。繼而無可迴避的問題是,台灣不過是爭取「觀察員」席位,難道北京政府就果真如此橫加干預、斤斤計較嗎?實際上,整個問題焦點在於:台北政府著意的是徵求北京的諒解、同意呢,還是無視其存在?觀察員的基礎是中華民國呢,還是中國,台灣?台北要員關心的真是基本人權問題呢,還是乘機反中?如果看透了問題的本質,便不難瞭解為何許多幾通電話即能解決的事兒,卻要為了不求解決而消耗大量的資源、情緒與精力!

歐洲聯盟之所以成為發展模式的典範,關鍵在於昔日的仇敵捐棄前嫌進行經濟合作,甚至甘願犧牲部份的主權,而建立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果真每個成員都強調國家主權與自由意志,如今非但歐洲聯盟不見綜影,甚至還可能再拚一場。

阿扁透過台獨的視角觀察世界,無異於舉起望遠鏡而選錯了邊;因此儘管獨自邁錯了方向,卻以為反向而來的都是「開鬼車」(ghost-driver);自以為放棄了中國,便可拾起個「台灣國」;實際上卻曝露了地方政客的狹隘性,而使得台灣島的立足點日益邊緣化……。

200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