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不是台獨政客的專利

吳瓊恩
(政大公行系教授)


國民黨與親民黨由「策略聯盟」,已走向「合併」的道路,即將展開幕僚層級的籌備工作,據悉國民黨本土派有大串連之勢,策動反對合併。

其實,國民黨所謂的「本土派」,恐怕連「本土派」的意義都搞不清楚,民進黨和李登輝長久以來,為奪取政權與鞏固政權,不斷利用所謂的「論述語言」,積非成是,混淆是非,使一些自以為「本土」就是「愛台」,非「本土」即是「賣台」的政治人物上當而不知。

從西方社會科學的定義來看,所謂「本土」或「本土運動」即是相對於「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而產生的反抗運動,東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統治即是「外來政權」,壓制被殖民統治的「本土化運動」,因而有所謂的「本土派」。

李登輝早已承認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人,其日本軍國主義皇民化思想,早已天下共知。李登輝於民國七十七年繼承總統之初,勢孤力薄,於是塑造輿論,利用「壓迫與被壓迫者」的關係,把自己安置在被壓迫者,以博取同情,擴大聯盟,於是將國民黨打成「外來政權」,成為對「李主席」的壓迫者,因此才有所謂國民黨「本土派」的崛起,地方民代紛紛晉陞為中央的政客。

就李登輝的皇民化思想而言,國民黨的確是他的「外來政權」。台灣光復之日,全島歡騰,李登輝等人卻是如喪考妣的亡國人士,寄寓國民黨內,以求日後再「窩裡反」。所以,真正愛國的台灣人,應當視中國為自己的祖國,豈有跟著李登輝的皇民化路線,而誤了真正本土的意義。

國民黨成立於一八九四年,起因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為了復興中華及扺抗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堅持孫中山路線,乃至於在台灣的蔣渭水組織「文化協會」和「民眾黨」,以及賴和、杜聰明、翁俊明、周桃源等,以至於近人余登發、黃順興等人都是代表真正的本土派運動的精神,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絕非今日糊塗的本土人士,不知反日,卻拿自己同是「中國人」開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民進黨在野時,利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情結,以國民黨為壓迫者,就民主運動而言,尚為情有可原,但執政後的民進黨,由於四年政績不良,又重施故伎,這回則以「壓迫者與被壓迫者」情結鞏固政權。此時的壓迫者就轉移到「中共的打壓」,以博取國人的同情。

君不見「加入聯合國」不成,是中共打壓。加入WHA不成,也是中共打壓,所有掩飾政績的失敗,均可轉移為中共的打壓。然後,自以為代表「愛台灣」的主體意識,凡不願附和者,均被打成「賣台集團」,或「中國意識」,自以為這樣就可以騙取選票,掩飾敗政。

所有今日住在台灣,愛好民主自由的國民,本質上都是愛台灣的本土派,從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以迄「保釣運動」,台灣人哪有不愛自己的鄉土,保衛家園的本土意識呢?哪一個不是愛台灣的本土派?難道所謂的「本土派」只有李登輝的皇民化思想,和自以為自己是本土派的人,才是本土派,別人都不是?

國民黨必須重振黨德黨魂,不能忘了從孫中山和蔣渭水等台灣愛國主義傳統,一貫所堅持的扺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外來政權」,才真正是台灣本土派人士。誰繼承這一精神或思想路線,誰就是本土派。反之,只是膚淺地就一個人的出生地作為本土與非本土派的劃分標準,反而不如近日一位八十歲的老榮民,省吃節用,每月月捐一萬七千元給台灣的慈善機構,可見,嘴巴上常講「愛台灣」的本土化人士,其行為舉止反倒不如「行勝於言」的「老芋頭」來得愛台灣。

有些國民黨所謂的「本土派」人士,失去台灣歷史的記憶,上了民進黨和李登輝本土派論述的大當,也忘了「本土化」與「國際化」或「全球化」是息息相關的一體之兩面,一天到晚,老講本土化,沒有把眼睛看到全球化的大趨勢,台灣的優勢早已「時不我予」。當大家在台灣島內,自我分割「本土化」與「非本土化」之時,自相殘殺,卻「明察秋毫」,不見輿薪,如此糊塗,不知反省者,猶自以為是,台灣優勢的逐漸沉淪,實令愛國愛台的憂心之士,不盡晞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