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國際空間」議題,有台灣學者以民進黨與國民黨競相加碼為例,稱「台灣民眾對被排擠在國際行列這件事,已到忍無可忍的地步」「特別是在台灣出生的新一代及第二代」。大陸也似有學者認為台灣有所謂的客觀民意,從而認為台灣政治紛爭將順從「台灣民意」。上述的說法與台灣社會實情完全不符,例如內地文藝團體赴台演出,台灣民眾踴躍購票觀賞。內地遊客赴台觀光,本土商家甚至懸五星旗熱忱接客。日前,兵馬俑在台展出,台人爭相觀展。山西千年關公帝君來台繞境,台灣南部萬名信徒相迎,人車綿延數公里。本土年輕人偶像團體S.H.E.甚至發表名為《中國話》的流行新歌。中國大陸「移動長城」NBA球星姚明的訪台,則擄獲台灣年輕球迷的心。寒山寺跨海贈佛光山仿古精鑄的「和平鍾」,台灣信徒虔誠迎鍾祈福。至於連結血緣的兩岸人民通婚之勢,更是持續不斷。官方今年內部民意調查,顯示台灣居民贊成三通直航者達69.6%,贊成大陸觀光客來台者達79.7%。上述這些台灣居民對內地的善意與民調數據,體現台灣居民對所謂「台灣國際空間」並無所謂「忍無可忍」的恨意。
關於台灣要拓展所謂「國際空間」乙事,主要是1995年6月李登輝藉訪美康乃爾大學之行,在美國除反覆昭告天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獨論述外,並提出「中華民國」要開拓「國際空間」,台灣要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甚至稱因台灣「未獲國際社會應有的外交承認」,而揚言要「盡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回溯上世紀末,1988年元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次年李登輝即向費浩偉(Harvey Feldman)詢問,台灣要如何加入聯合國。費浩偉答稱台灣要從聯合國周邊組織著手,逐步參與聯合國的工作,最後再向大會叩關。費浩偉還將他這個建議的戰略,比喻成農村包圍城市。但李登輝當時覺得這種做法「太慢」(《中國時報》,2007-9-07)。四年後,李登輝漸掌實質權力,台灣當局乃自1993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案。
台灣是1971年10月25日退出聯合國的。換言之,自1971至1992年的二十二年間,台灣方面並未要求參與聯合國,亦即台灣無所謂要求加入聯合國的「民意」。也就是說,今天台灣當局所說的諸如台灣有權加入聯合國、有必要加入聯合國、將台灣排除於聯合國是侵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基本人權、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國際人格等抽像理由,那二十二年間是不存在的。因為在兩蔣時代,蔣氏父子在台是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即使是在李登輝其1995年6月的康乃爾大學演講中,李登輝也坦承當時台灣「民眾最關切的,就是民主與發展」。也就是說,當時(1995)台灣居民並未關切什麼「國際空間」,亦即台彎社會本無所謂要拓展「國際空間」的議題。顯然,此議題是人為政治炒作的台獨議題,其目地就是要以獨立的「主權國家」名義與各國發展關係。
就台灣在國際間的實質運作而言,誠如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卿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於2007年9月11日在華府近郊安那波利斯(Annapolis)出席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時的演講所云,台北(外交部)在全球有許多派有專業代表的非官方辦事處,為台灣人民處理事情,從事(與各國)的溝通與合作,每天都在進行。且事實上,如果台灣沒有廣泛融入全球社會,台灣公民就不能旅行全球,客貨飛機也不能環球飛行,也無法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知識科技產業來源。亦即台灣並無所謂的「國際空間」問題。
所謂要以參加聯合國的方式拓展「國際空間」,就是妄圖藉參加聯合國,突顯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十四年來,經分離主義者李登輝與陳水扁政府,年年強力操作與宣導,方有深綠所謂拓展台灣「國際空間」的民意。至於政府操作的力度,執政之民進黨於今夏發起「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簡稱「入聯公投」),其同路人更揚言「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關鍵」。接著,國防部要求所屬公務車,必須貼上印有推動加入聯合國口號的貼紙,在營區要掛上支持加入聯合國的布條。行政單位如警政署移民局及刑事局等內政部所屬警察機關大門,也均被通令懸掛「牽手護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宣傳標語,公務車前方旗座也要插上「公投入聯」的小旗幟。至於台北地標的101大樓,行政院出五十萬元可連登四天的廣告費,使「UN for Taiwan」字樣躍在大樓西面燈牆(《中國時報》,2007-9-03)。亦即藉著行政機器,以扭轉乾坤的力道,操弄民意,製造「入聯公投」的民意。搞得藍營學者也視此為「台灣民意」,認為必須跟進,《中國時報》社論也接受此一人為製造的詭譎「民意」,稱此民意為「一個已經超過六成以上期盼參與聯合國的國民心靈,該思考的是怎樣讓其轉化成一種正面實踐的力量」(《中國時報》,2007-9-21)。在獨派操弄的「入聯」民意下,國民黨乃追隨所謂的「入聯」民意,於6月底加碼發起「以中華民國名義、台灣及其他名稱」重返聯合國的公投(簡稱「返聯公投」)。國民黨此舉的重大影響之一,就是戰略上違背了其九十年來傳承之「一個中國」的理想性;在戰術上,則為民進黨的「公投入聯」背書,增加其政治上的正確性。綠營論者順勢稱此為「兩黨入聯、返聯的運動」(《自由時報》,2007-9-21),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民意,其結果是假做真時假亦真,使得「入聯」在台灣成為「真議題」。
此外,在民進黨的年年炒作下,加入聯合國此一議題,提升至愛台灣的層次,事雖不成,但足以教化民眾。為了選票,國民黨搞「返聯公投」,其結果不在於如鳳凰電視台某節目的再三解讀,屆時可能因民進黨與國民黨各自的入聯公投皆不過半,而全案暫行作罷,中國大陸不宜過度反應;而是在於鳳凰電視台節目所未提的(不知道是否有意誤導大陸觀眾?),那就是民進黨與國民黨兩黨的「入聯公投」投票率,在兩黨的選舉炒作下,加起來肯定過半。台灣電視政論節目民進黨名嘴沈富雄委員,在電視上即再三提及國、民兩黨互競拉抬聲勢,兩黨合起來,公投勢將過半乙事。
因為,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二章第四條的規定,其會員必須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亦即要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其基本條件有二,一是要「愛好和平」、二必須是「國家」。故「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實質意涵,是「台灣為國家」,亦即迂迴的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因此,如果「以台灣名義」的入聯公投,國、民兩黨均不撤案,如期公投,致使投票結果兩黨票數加起來過半,亦即等同獲得半數台灣居民贊成台灣獨立。如此,台灣形同民意宣告獨立,屆時民進黨與深綠人士可進一步地解讀,稱台灣人民已經由「入聯」的公投,表達了以「台灣」為國名的意願,「入聯公投」等同「住民自決」,或稱台灣民意已贊同台灣獨立。也就是東亞副助卿柯慶生所說的,這些公投可能被許多人解讀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普選投票。
故兩黨「入聯公投」的嚴峻性,在於其將為未來台灣獨立民意過半取得政治上的正當性,為日後台獨創造了法理、名義、修憲、制憲等的正當性,增強了「台灣人決定台灣前途」論述的正當性。因此,對中共而言,如果出現上述的結果,因事涉中國人民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解讀,在全球所有中國人的眾目睽睽之下,屆時除了將此事視為其已構成「反分裂國家法」所規範的要件外,實已無任何選擇。
關於台灣入聯乙事,美國學者熊玠稱以其常年對聯合國觀察員制度研究的心得,提出台灣可以「觀察員」的身份重返聯合國,且從技術面詮釋其可行的方法,並云「從聯合國觀察員制度演變來看,以往觀察員的頭銜往往是給予分裂中的國家;譬如1975年前的南北越,以及1980年十月前的東西德」。
然而,兩岸分裂問題與南北越、東西德問題全然不一樣。就外部矛盾而言,眾所周知,就是美國要利用兩岸分裂中的台灣,遏制中國的振興。然而,對美國而言,統一的德國卻可扮演在歐洲大陸平衡法國與制衡俄國的角色;就內部矛盾而言,南北越與東西德均無分離的認同問題。因為無論是東德或西德,雙方的執政當局與人民均認同德國,堅持自己是德國人,並以發揚德國的光榮為己任,強烈堅持與深信德國必將統一。至於南北越,雙方的政府與人民不但僅認同一個越南,並訴諸於流血的戰爭,完成國家的統一。但兩岸的台灣這一方,則有人不認同中國,並致力於分離建國,且由分離主義者執政呢?
因台灣有強烈的分離主義意識,故台灣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員後,立即會衍生下列三個嚴峻問題,
(1)以台灣政治上的不講誠信,屆時必然以觀察員的身份為平台,例如利用可參加聯合國任何大小會議的「論壇參與權」(right to fora),轉請其他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代為提出議案的機會,再補以合法遊說與拉票的方式,大力進一步推動成為正式會員的新國家。即使未來是由國民黨執政,但在島內深綠群眾的抨擊壓迫下,……。
(2)深綠份子可立即曲解,就是因為中共打壓,台灣才僅能成為觀察員,而不能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此一觀點,名嘴沈富雄委員在電視的政論節目中也曾提及),又再激起台人敵視大陸;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既然可允台灣成為觀察員,當然也可允台灣成為會員國,故更要繼續努力「打拚」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
(3)如果中國大陸接受台灣成為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的「觀察員」,對中國而言有如打開了潘多拉盒子(Pandora's box),屆時港澳異議份子要求香港、澳門比照辦理,海外藏獨與疆獨NGO團體,在西方大國或台獨的支持下,也運作比照辦理,那中國大陸如何面對?事實上,還不用等到以後,就在不久前的9月7日,陳水扁就已經打出西藏牌,公然歪曲地聲稱台灣和西藏有共同的命運,都面對中國霸權的威脅,「中國的歸中國、西藏的歸西藏」,陳水扁並盼能夠邀請西藏的達賴喇嘛再度訪台(《聯合晚報》,2007-9-08),可說極盡挑撥中華民族分裂之能事。
對台灣分離主義者而言,要求加入聯合國或拓展「國際空間」,只是獨立建國的藉口。就算台灣加入了聯合國,難道就不搞台獨嗎?君不見,昔日1971年以前,台彎不但是聯合國會員,還是安理會成員!但那時在海外美國的台獨份子就不搞台獨了嗎?不但沒有,台獨勢力還日漸茁壯嘛!因此,關於分離主義激進當局的手法及其所提需要「國際空間」的論述,吾人要頭腦清醒,百倍警惕。對台灣分離主義份子而言,澎湖自古不屬台灣,其人口與土地面積遠較台灣邦交國的吐瓦魯(人口約12,000人)、帛琉共和國(人口約20,000人)等為大。試問台灣當局會允許澎湖獨立自成一國嗎?會允許澎湖人民要「國際生存空間」嗎?會允許澎湖人民,以澎湖名義加入聯合國及其所謂的國際組織嗎?因此,依這麼多年活生生的兩岸關係經驗可知,只要一天未達到台灣建國,民進黨當局及其深綠群眾都可詮釋為中國大陸「矮化」台灣,稱台灣沒有「尊嚴」,沒有「安全」,沒有「對等」,以挑撥台灣居民敵視大陸。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台獨。
因此,無論是「入聯公投」或是成為「觀察員」,既然是本來無一物,是人為教化宣傳的產物,那反對者似亦宜加大宣導力度,向台灣人民說明道理與事實真相。
日前九月上旬,「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甫在澳大利亞雪梨落下帷幕。APEC使人聯想到1991年時,台灣同意以Chinese Taipei的名義加入APEC,前一年台灣也同意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s, 即今日之世界貿易組織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那今日可否再經由談判,探討類此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可能性呢?
問題的關鍵之處,是那已經是十五、六年前之事,是李登輝剛接任蔣經國之位,權力未穩固下的產物。如今,分離主義者已執政十餘年,物換星移,一代新人換舊人。記得本(2007)年8月14日台灣《中國時報》刊載一則「外交新人事 兩岸新戰場」的新聞,略以兩岸外交轉移到華府,「陸委會前主委吳釗燮與前副主委黃偉峰,搖身一變,出任台灣駐美代表、副代表」,從而使北京對台決策部門有所警覺等語。後者系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是前中選會主委黃石城之子。黃石城是何許人也?新一代的年輕學者與記者可能搞不清楚。黃石城早年經由選舉曾兩度出任彰化縣縣長。1990年4月,李登輝籌辦「國是會議」時,黃石城即被聘為籌備委員。同時,李登輝還請黃石城親赴美國,邀請台獨教父彭明敏返台參加「國是會議」,黃石城與彭明敏更是關係匪淺的好友;1994年李登輝已掌控實權,是年5月披露其與司馬遼太郎之對話,以外銷轉內銷的方式闡述其實質台灣分離政策。接著的8月9日,李登輝於總統府公然會見台獨的世台會會長林文德等十六名世台會幹部。在此之前,黃石城已代表李登輝先宴請世台會會長林文德及黃昭堂等「台灣獨立聯盟」幹部,亦即黃石城早已深獲信任並深涉台獨事務。故其子能以副研究員之資歷及三十九歲之齡,於2004年獲當道拔擢直接出任陸委會副主委之職,相信當非偶然。黃君任職陸委會期間,自當也就呼籲中共停止打壓台灣,以悲情訴求激發本省人之反華心結,至於大陸對台灣的各項優惠與善意則是絕口不提。如今再出任駐美副代表,就民進黨而言,可說「根正苗綠」的幹部。
一葉知秋,民進黨現已執政七年,如自李登輝晚期算起至今,已整整十餘年矣!期間人事已非。在正常社會,隨著時間流逝的人事更迭,只是生理上的一代新人換舊人。但在台灣,幹部的接替,是另有台獨意識型態替換中國意識型態的意義。或許有人對島內外省籍幹部有所想像,以為外省公務人員或高官因血源的關係,於處理兩岸事務時,或許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緩和,但實際情形是與想像相反。君不見,現任台灣新聞局局長謝志偉,就是平常台灣百姓可能也搞不清楚?謝志偉可是「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的創辦人之一,且還是《自由時報》的專欄作家呢!謝君搞起台獨是較台獨份子還台獨,罵起中國大陸來是極盡惡毒之能事。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籃營中的國民黨。例如中國國民黨發言人蘇俊賓於上(9)月在香港參加「香江論壇」,不但激烈抨擊中國大陸,並以「中國」直呼中國大陸,顯示在其內心中,中國大陸是另一個國家。蘇俊賓當時甚至揚言,只要中國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的生存空間,即使放出再多的優惠給台商,都不會改變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反感。其言比台獨份子還台獨,且對北京二十年來予台商的優惠,是無絲毫感念之情。倘以救中國為意旨的創黨者孫中山地下有知,……。對於蘇俊賓其人及其發言,島內政論名嘴胡忠信即讚譽有佳,並稱蘇俊賓是屬於非傳統型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對此,筆者不勝黯然,因為二十三年前的1984年,蔣經國為培養李登輝為接班人,曾特意安排李登輝與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李潔明(James R. Lilley)兩人單獨環台旅遊二天。當時,李潔明就感受到並認為李登輝是非傳統型的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李潔明所謂非傳統型的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就是對中國大陸沒有祖國情懷的國民黨黨員。事後證明李潔明的研判完全正確,但願歷史不要重演。
至於台灣加入APEC之實際運作,二十餘年來的實際經驗可知,台灣分離主義者幾乎每次都搞些小動作,然後宣傳台灣如何遭中共打壓,從而激發本省人的反華意識。故APEC對台灣分離主義者而言,可說是利用激發台人仇華意識的一個平台。套句數學中的術語,「同理可證」,台灣如果加入任何其所謂「國際空間」的國際組織,只是增加了台灣反華與台獨建國的活動空間平台。
近日,因奧運聖火來台有關旗幟事,民進黨突然成了「中華民國」國旗的捍衛戰士。然而,綠營自李登輝、陳水扁以降政要,不是口口聲聲稱「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了,「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閩南語意指是什麼東西)?這麼多年來,就綠營群眾而言,在面對島內的統獨矛盾時,「中華民國」國旗是萬惡的圖騰,但在面對大陸時,國旗成了向北京的嗆聲的工具。君不見,無論是在海外或島內體育比賽時,持「中華民國」國旗在現場嗆聲者,不都是綠營群眾嗎?
對藍營群眾而言,「中華民國」國旗是用來遏制民進黨執政者向台獨傾斜的工具,也是在島內群眾集會時,保護自己的護身符。因為在藍營群眾集會的場合中,綠營群眾由於自認血統政治正確,抨擊藍營群眾賣台不愛台,可憐的藍營只有拿「中華民國」國旗護身,證明自己愛台灣。但在面對兩岸接觸時,無論是球賽或交流,藍營群眾是不會持「中華民國」國旗向內地嗆聲,因為那是突顯兩個國家的行徑,是分裂民族的行徑。事實上,藍營群眾中,不乏早已認同中國大陸及其五星旗,為我們中國人的「國旗」,近十年來海外僑團的變化,是最佳佐證。
事實上,世間的事,禍福相倚,有時「壞事」也能變「好事」。就以民進黨大力推動「去中華民國」來說,這對兩岸統一而言,可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兩岸將來無論以何種方式完成統一,其前提條件就是「中華民國」的消失。然而,如果要藍營中如深藍的老兵,讓「中華民國」在自己的心中消失,是情何以堪?但民進黨的解構「中華民國」及其政治圖騰的「國旗」與「國歌」,可說是正在做中國國民黨做不到的事,也可說是正在為兩岸統一掃除障礙。
在兩岸關係上,雖然兩岸人民均盼能和平統一,但有時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因為,由於民主機制的政治體制、台灣人口族群比例及近半世紀的內部族群恩怨情仇等緣故,台灣內部族群意識型態的撕裂,只會與日俱裂。在兩岸關係上,甚至出現「一票否決」的模式。例如再好的兩岸政策,只要一名深綠政要質疑其為「矮化台灣」或「賣台」,則眾綠立即抨之,接著媒體附之,謂之「台灣民意」,續則國民黨「拿香跟拜」。故展望未來,在深綠的挑釁下,兩岸關係可能有「與日惡化」與「高度不穩定性」的特徵。然而,物極必反,當分裂形勢惡化走到盡頭,也是統一加速時機的到來,甚至是一步到位的完成統一。◆
社論
國際與外交
美國對台政策
統獨與兩岸關係
入聯公投與返聯公投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