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本土、尊民意、保台灣!

從「返聯公投」遊行談馬英九的變與不變

耿榮水
(長城基金會執行長)


國民黨在九月十五日於台中舉辦「返聯公投」,號召群眾上街遊行,與當天同樣在高雄舉辦的民進黨「入聯公投」大型群眾聚會,形成南北拚場局勢。民進黨號稱有三十萬人參加,國民黨自始至終都宣稱要號召十萬人參加,顯然不在意人數少於民進黨,主要目的乃在於抵制綠營的「入聯公投」效應,並藉此動員中部地區的支持者,頗有鞏固「中台灣」的意味,這應是二○○八大選的重要前哨戰之一,值得深入觀察評析。

「以毒攻毒」招數

就選舉策略而言,藍軍此次打出「返聯公投」,應是被動回應綠營所主打的「入聯公投」議題,有人據此即批評馬英九「拿香對拜」,被民進當牽著鼻子走,在黨內頗有爭議,實則這招至少可稀釋綠營「入聯公投」的效應,不讓民進黨演獨角戲,全攬多數台灣民意希望加入聯合國之功,這種破壞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就算「入聯公投」是假議題,其騙取選票的意圖也昭然若揭,藍軍此舉可視為是「以毒攻毒」,甚至是「魚目混珠」之招數。兵不厭詐,綠軍擅於以小人之「奧步」贏得選舉勝利,藍軍若還是以君子之正派步數迎戰,其不吃虧者幾希?除非不希望馬英九勝選,否則實不宜對「返聯公投」有過多的批評和指謫,「大德不逾矩,小德出入可也」,只要國民黨不放棄基本核心價值,不搞法理台獨,任何足以牽制綠軍的選戰策略都是可以被允許的,畢竟贏得選舉的勝利最重要。

由「返聯公投」大遊行,令筆者聯想近一年來藍軍在選戰策略上的轉變,究竟對馬英九的大選有沒有幫助?國民黨是否因此就喪失了創黨的理想?或者,如同部份人士所憂心的,馬英九企圖爭取中間偏綠的選票不成,反倒把深藍的堅定支持者傷害了,對馬英九選情反而不利!

筆者十分理解深藍人士的心情,正因為他們的堅持與執著,才使得藍軍仍保有一份理想和原創精神,不致全然改變了國民黨的形貌。然而,今日時空迥異於昔日,如不能與時俱進,於黨於國皆大不利。

鑒於兩次總統大選的失利,兩年前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他的臨深履薄心情是不難想見的,更深知非變法圖強不足以挽救國民黨,也體認到光靠國民黨傳統選舉策略是打不贏民進黨的,因而他在兩方面作了重大變革:

一是加強本土論述,將國民黨與台灣史做更緊密的聯繫與結合,消極上可突破「外來政權」之譏,積極上可重新建立國民黨的理論基礎。

二是重視多數民意傾向,勤與基層民眾建立感情,彌補國民黨與群眾脫節之弊,使國民黨成為真正有民意基礎的政黨。

關於加強本土論述,最重要的是強調國民黨與台灣的密切關係,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淵源,兩岸之間的緊密聯繫,幾乎中國大陸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台灣,國民黨早期的發展,也與台灣愛國主義傳統密不可分,從羅福星、蔣渭水,到李友邦,從抗日志士莫那魯道到作家楊逵,都重新給予歷史的新評價,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特別是蔣渭水和李友邦,由於後代或本人曾涉及「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四、五十年來國民黨避之唯恐不及,馬英九卻以無畏的勇氣,突破歷史禁忌,不但公開加以表彰、平反,還將他們的遺照放大懸掛在中央黨部大門旁,這固然幕後有高人指點,但若無馬個人的宏觀歷史與開放心胸,斷無此可能,說明他是一個敢於挑戰傳統的國民黨領袖。

對於如何撫平「二二八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傷害,前主席李登輝任內首開其端,多少減輕受難家屬對國民黨的不滿,不過由於李個人政治信念的遽變和後來的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使得這項贖罪之舉變得廉價與不自然,馬英九繼任主席後,不但延續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消弭積怨努力,還進一步與「二二八」受難家屬拉近感情,多年努力下來,從最初被受難家屬當面吐口水,到現在有家屬自願成為貼身保鑣或粉絲追隨,其間冷暖,馬應是點滴在心頭。其在政治與選舉上的發酵作用,將來在選票上自可印證。

有深藍人士認為國民黨不必為「二二八」卑躬曲膝,更不必年年鞠躬道歉,殊不知和六十年前先人的歷史錯誤,子孫們即使用了十倍的努力來弭補也不為過。民進黨建黨二十年來,試問利用「二二八」製造了多少悲情?騙了多少選票?深藍人士如果還以高姿態因應,如何能扭轉社會悲情,並遏止選票的流失?馬英九洞悉台灣社會底層民意,不惜一再以低姿態撫平傷痕,相信一定功不唐捐。

修改黨章,與時俱進

修改黨章之舉,也一度引發黨內爭議。國民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為原則,將黨章中不合時宜的章節予以刪除或修改,事實上不僅出於選舉考量,也是極為務實的作法。原黨章中保留「總理」與「總裁」兩大部份,固然是對孫、蔣兩位歷史巨人的尊敬,但也難免陷入個人崇拜與封建思想的窠臼,今夕何夕?竟還有如此眛於時勢的文字出現。黨章是黨員的信條與規範,當與時俱進,斷不能變成歷史文獻。

至於「去統加台灣」原系媒體所炒作,在總章中其實仍保有「統一」字眼,強調台灣也是大勢所趨,更是現實所必須。國民黨早失掉大陸,避禍台灣已近一甲子,以台灣為復興基地之說備受攻擊,早就應該宣示以台灣為根本,是個貨真價實的本土政黨,即使去掉「中國」兩字也是情理可通,當年孫中山為因應革命與現實之需,曾五易其名,後世史家也沒人有異議者,畢竟人是活的,黨是死的,只能人役黨,不能役於黨,深藍人士以活人而為死黨所役,寧非怪事?

國民黨之核心價值,在於爭民主、爭人權、爭平等,在於恢復中華文化,振興民族,但當務之急是要先立足於台灣,先維持執政地位於不墜,如果不能恢復執政,永淪在野,試問如何奢談理想與價值?馬英九去年曾對國外媒體暢言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兩岸統一,後來發現輿論反映不佳,立刻封口避談,而只談「維持現狀」,這應不是馬的志業理想有所改變,而是暫時的策略調整,孔子乃聖之時者,一流政治人物也應以識時務為俊傑,吾人何必苛責?

對於日據時期的治績究應采何種標準評斷?過去國民黨一貫采否定態度,自有其歷史軌跡可循。唯處於今日詭譎時局,傳統二分法恐難以服眾,亦不符歷史事實。馬英九盱衡現實與台灣開發史跡,凡對台人經濟生活有利的,則予以肯定,凡鎮壓台人,剝奪生命財產的,則予否定,因而有了八田與一與後籐新平的不同評價,這是為了平衡民進黨及台獨論者一面倒向日據時期政績而採取的因應措施,自有其當然之理。

肯定八田與一嘉惠農民

其中對興建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的肯定,頗受物議。實則不論八田之個人政治信念如何,或其興建之初始目的為何,這條主渠長達一百一十公里,支渠與分渠長達一千二百公里,流貫雲林、嘉義與台南五縣市,自一九三○年完工放水後灌溉面積廣達十五萬二千公頃,使全台糧產較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嘉惠當地五百萬農民是有目共睹的。烏山頭水庫總蓄水量為一億六千多萬立方公尺,三十多年後,國民黨興建完工的石門水庫,蓄水量也只多三分之一而已,八田的前瞻與先進技術,不能不予以肯定,否則無以與嘉南群眾共呼吸,馬英九之務實與政治目光之銳利,實非短視之保守人士所能望其項背。至於八田之目的論或手段論,馬英九已表明不能接受八田的殖民目的,這個問題或可留待有興趣的蛋頭學究們去探索其中價值之分野吧!

關於順應民意部份,這也是馬英九選舉策略中極為重視的一環。

現代研究民意的學者皆知,民意有兩大特色:一是民意非理性,有可操作性,二是民意如流水,充滿不確定性。由於民意可操作,因此對於政客煽動民粹,製造民意假象,必須有效加以防範或反制,更因為民意如流水,不能過份相信民調,必須深入群眾,與民同在,才能得到真正的支持。這其中的秘訣是一方面要尊重民意,一方面又要領航民意,才不會為民意所綁架。

馬英九在這方面最大的突破是在參與聯合國的議題上,採取了開放的態度,不再和過去那樣一味反對到底。當民調呈現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民眾都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之際,如果國民黨再唱反調,就會與多數民意為敵,自然會反映到選票上,這對馬英九的選情是不利的,因而從今年四、五月間,即一再釋出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的訊息,問題在於參與的方式,如何與民進黨有所區別,最後研擬出「以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的議題,這也標識著「入聯」與「返聯」的公投在某個意義上其實正是「台灣國」與「中華民國」的對壘,是「改變現狀」與「維持現狀」的選擇,馬英九支持「返聯」公投,其實並無悖國民黨的一貫立場和主張,誠如大陸學者許世銓所言:「返聯」「是回到兩蔣時代兩岸爭誰是中國的正統,但是認同中國只有一個」(見《聯合報》九月十七日報導)。連胡五點聲明中也認同九二共識,支持一個中國原則,馬英九支持「返聯」並非不呼應連胡公報,也不存在妨害國共平台對話機制問題,只是提前將「一中各表」的矛盾與爭議端上檯面而已。

國民黨以「返聯」抵制民進黨的「入聯」,事實上已產生效果,謝長廷很清楚,台灣加入聯合國的訴求已非民進黨的專利,將來在選票上已無法獨享,因而公開提議願與國民黨共同商議入聯問題,顯見國民黨這一招還是管用的。筆者預估,民進黨將來可能會在無利可圖及美方強大壓力下取消「入聯」公投,國民黨也會同時取消「返聯」公投,一切回歸原點。

對於奧運聖火來台問題,馬英九在第一時間表達將親自攜帶國旗歡迎聖火的嚴正立場,這點也頗出人意表。馬何以不顧奧運相關規定而表達如此強烈的態度?說穿了,還是很早就察覺台灣多數民意支持聖火來台,更反對奧運當局不合理的規定,如果連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出現國旗、國徽,又何以言愛台灣?台灣主權又將如何維護?這方面,民進黨本來是想大作政治文章的,不想被馬捷足先登,只好拿他前後立場不一來打擊,但力道已小了很多,何況縱使以前作法不同,現在修正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多數民意還是肯定馬的立場和做法,民進黨在這次「聖火事件」中並未討到便宜,馬的機靈反應應居首功。

奧運聖火來台最後宣佈破局,固然導因兩岸互信不足所致,但民進黨政府發覺此事也無利可圖時,便順勢藉口中共矮化台灣而中止談判,其實是啞子吃黃蓮,有口難言啊!

馬英九從七月中旬開始分三階段前往中、南部LONG STAY,這也是歷來國民黨領袖所不敢做,也不會做的事。批評者認為是臨時抱佛腳之舉,不會對綠軍支持者產生影響,更有認為馬不惜犧牲國民黨形象,到中下階層長住全是做秀,無益票源的開拓……云云,這些批評其實並不瞭解台灣農民和基層的心聲,只會以台北城市人的觀點來看待,這正是以往國民黨在中、南部得票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走進升斗小民生活

過去馬英九最受對手攻訐的有兩點:一是外省子弟,二是貴族心態。當馬以勤政和個人獨特魅力逐漸突破省籍魔障時,他最須克服補強的就是如何走進一般升斗小民的生活和心靈領域,擺脫其城市人的貴族身段,亦即如何由「貴賓狗」兌變為「土狗」,這是對馬極為嚴苛的考驗。他最後願意接受幕僚下鄉長住的建議,相信應是他自身領悟與深刻體認之下的睿智決定。而台灣鄉間純樸的農民,當他們看見馬竟也捲起褲管下田插秧,或頭戴斗笠在果園下賣力工作,甚至穿著長統膠鞋打掃豬圈時,那種震撼與感動是不可言表的,不但一掃過去貴族的刻板印象,同時也興起「與我族類」的同儕認同感,將來在選票上的催化作用是無法估計的。

馬英九敢於下田,樂於與鄉下老農「博感情」,看似平常,其實非常不簡單,至少連戰就做不到這一點,甚至比當年蔣經國下鄉還要做得到位,宋楚瑜其實也很懂得這個道理,可惜後來自敗於過度營苟,親民其名,權謀其實,令人浩歎!

從民調看,自馬下鄉長住後,中南部基層反映相當良好,民調普遍上升百分之六,整體民調也上升百分之三以上,馬以「湖南騾子」的堅忍個性深耕基層,相信也必有所獲。

馬英九顯已注意到台灣主體意識潮流的不可擋。誠如孫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年康梁變法維新,一度博得知識份子支持,「保中國不保大清」的辯解也頗能自圓其說,然自戊戌政變「六君子」就戮,加上同盟會成立,革命黨興起,維新人士的論述就漏洞百出,無法再獲有識之士的共鳴,包括梁啟超在內,都逐漸轉向支持革命。可憐康有為仍執迷不悟,堅信他那套君主立憲理論,甚至還在民國成立後與張勳合演復辟鬧劇,留下歷史笑柄。反觀梁啟超則大力支持共和政體,還在後來的倒袁護法之役作出重大貢獻,在教化人心啟迪民智上也發揮了風行草偃的領航作用,兩相對照,其智愚高下實不可道里計!

整體而言,近一年來國民黨決策中樞的若干調整是值得肯定的,馬英九言行舉止的銳變更予人耳目一新,國民黨已逐漸由量變到質變,逐漸調整到務實的新台灣意識,真正做到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嶄新格局。當然這一切仍須留待大選結果才能得到印證,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吾人所深慮者,當民進黨的深綠人士都能為延續所謂「本土政權」而呼籲黨員「顧大局」乃至含淚投票時,若干深藍人士竟何以不願面對國民黨的變革與馬英九的求新求變?甚至賭氣喊出「含淚也不投票」的恫嚇,吾人誠盼這一切擔憂到明年三月皆屬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