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改公元,怎麼改才重要

王新偉


執政黨欲將紀元由「民國」改為「公元」,如果拋開政黨成見和統獨之爭,不因黨廢言,從台灣的長遠發展來看,紀元由「民國」改「公元」,乃是與時俱進,順應了國際潮流,不論早晚,恐怕皆要行到這一步,反而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最節省社會成本和避免付出太大的代價的前提下,讓「民國」自然而然的過渡到「公元」。

首先是政府和立法機關的公文、政策法令等書面文字可以先一步由「民國」改為「公元」,其他諸如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出版物、教科書等,皆可以以「公元」取代「民國」,如此循序漸進的「正名」簡單易行,無須耗費社會成本,拋開意識形態作祟的阻撓,也較易形成自上而下的全民共識。

但牽涉到貨幣、身份證件、駕照、護照、戶口名簿及房屋土地的所有權狀這類有價值的文件,則茲事體大,不宜立即推動。因為貿然廢除「民國」字眼,勢必要全面更換上述具法律效應的文件,一定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並造成極大的浪費,所以不妨從長計議,比如可利用貨幣改版、新版貨幣發行之際及民眾因上述證件到期或遺失補發時,再行更換成「公元」紀元的新版本。如此一來,就能夠在「國際接軌」和「考量國情」上二者兼顧。

「民國」改「公元」畢竟不像改名字那般簡單,但也不應視為洪水猛獸碰不得,民主時代有變革才有進步,只要做到兩權相害取其輕,讓現在的一小步變成未來的一大步,對台灣的發展有正面積極的意義,就是人民樂於接受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