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提出返聯公投的原因

湯紹成
(東亞關係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日,各方對於國民黨提出返聯公投都有相當的意見,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與北京都視此為藍綠合流,乃台灣整體邁向獨立的一大步,若不阻止,其後果不堪設想。其實,在仔細分析之後,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可能還有相當可以討論的空間。

首先,國民黨早已明確主張,如果綠營撤回入聯公投案,國民黨也可以比照辦理,瞬間將可峰迴路轉。因此,始作俑者還是綠營,美方應釜底抽薪,加強對民進黨做工作,而不應將國民黨等同視之。

再者,若按照選舉的票數來計算,情勢就會更加明朗。以台灣總人口約為2,300萬來觀察,有投票權者約1,700萬,依照公投法的規定,必須有1/2的有投票權者出來投票,也就是850萬票,而其中的一半贊成,也就是425萬票,才算通過。2004年的公投就是沒有達到850萬票的門檻,因而沒有通過。

當前的情況則有所差別,其原因就是國民黨也提出類似提案,茲再以投票的實情來研判。假設此次兩個公投案的總投票率是80%,也就是1,360萬票,而兩黨的選民都只支持自己陣營的提案,在當前藍綠緊繃的情況下,其結果大致應是平分秋色,也就是各得680萬票,因而離850萬票還有170萬票的差距,如何過關?就算投票率是90%(1,530萬票),其一半是765萬票,離850萬票也還有85萬票的差距。

因此,如果國民黨不提出返聯公投,此次民進黨提案過關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就因國民黨也提出相類似的提案,兩案相互抵制,因而都不會過。就算此次總統再度引用公投法第17條,將整部新憲法草案訴諸公投,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0年代也曾實施過,屆時國民黨也再度提出類似提案,如法炮製,將同樣可以達到抵制的目的。但是,美中所重視的則是如此高的投票率,這代表了台灣的絕大多數民意都想改變現狀,因而北京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基礎喪失殆盡。但實際上,若兩案都不過,此民意的法定效果其實並不存在,根本可以不必擔心。

還有,由於公投法的門檻(425萬)與修憲門檻(立法院3/4再加上850萬贊成票)相去甚遠,且只佔有投票權者的1/4,因而公投的代表性不足,就算民進黨所提入聯案通過,其實際意義也十分有限,因為這只是少部分民眾的意願表達,況且根本無法改變現狀。若真是按照正常程序修憲或制憲,那才應被視為是真正的紅線。但以目前的情勢觀之,其被跨越可能性甚低。

再者,上述的公投乃所謂的諮詢性公投,其意義類似民意調查,而有些議題對於公投而言根本毫無意義。譬如以公投來詢問民眾是否贊成減稅,相信必可過關,可是政府是否執行?因而,此議題已被公投法排除在外。其實,入聯公投也有相似的性質,由於台灣常年以來就被國際封鎖,民眾對此議題自然極為嚮往。但面對此形勢,若藍營只是一味反對而無所作為,自然策略輸人,因而必須跟進,以期相互抵制。

另外,公投綁大選原本就是綠營有利的競選策略。希特勒早在1930年代就曾使用,其議題都必須與外交政策或國際情勢有關,譬如退出國際聯盟與併吞奧地利,因為民眾對這些議題的共識較高,稍加煽動,效果卓著,屢試不爽,但最後釀成巨災。因而,聯邦德國在1949年所制定的基本法(憲法)當中,則將公投的議題局限在各邦邊界的改變方面,其他議題均不得公投,這也就是記取了希特勒當年濫用公投的教訓。由此可見,公投雖然是直接民主的一種表現,可是其被利用與濫用的可能性甚高,不得不慎。

再由2004年的選舉與公投經驗得知,當時購買飛彈的議題未通過,但是軍購照常進行,因而公投的法定效果已被提案者自己否定。所以,綠營並非為公投而公投,而只是為選舉催票而公投,其意圖極為明顯。

可是,若綠營的公投案通過而又勝選,北京則視此為無窮後患的開端,下一步就是統獨公投了,因而有意依「反分裂國家法」予以防患於未然,尚可自圓其說。但因為公投與大選同時舉行也同時揭曉結果,由於競爭激烈,票數差距微小,勝敗難以預判,若藍營議題的票數高於綠營而又勝選,北京是否仍執意為之?因而謀靜而後動才可能是較佳的選擇。

此外,美國的反應也值得重視。雖然目前美方高官對台說出重話,但這還不足以讓綠營收回成命,而美國是否真正有心扭轉乾坤,則還有兩個指標可以觀察:第一、美方是否降低台灣在美國代表的層級,或驅逐部分扁政府外交官。第二、美方是否宣佈台灣為危險地區,並撤回僑民。若此,其他的國家必定跟進。

第一個情況還只是屬於警告性質,第二個步驟則顯示美方的決心,不惜與台北徹底決裂,這將對於台灣產生極大衝擊,因為此乃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同時這也是中共是否準備行動的重要依據。而這種情勢還可能對藍營有利,因為選擇綠營等同戰爭,同時美方撤守,台獨頓失依靠,但選擇藍營可以安全過關。故只有在此情況下,綠營才可能會有正面的反應。可是,美方是否真的如此作為,則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