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G2列車走向經濟復甦

佐利克與林毅夫《華盛頓郵報》聯合撰文


中國經濟的成長2009年會大幅減緩,美國經濟處於深重衰退。世界經濟要復甦,這兩個經濟的發電廠必須合作,成為20國集團(G-20)的引擎。沒了G-2(中國與美國),G-20也就沒了。

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全球收支普遍失衡的根由是結構問題:美國的過渡消費與中國的過渡儲蓄。美國,股市與房市的泡沫助長消費熱,伴隨著儲蓄率劇降。中國,儲蓄過剩是金融、公司與資源部門的結構問題造成。

中國的儲蓄率高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半,遠高於其他國家。不過這不全是工人存錢造成。實際上,中國的家庭儲蓄率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20%,與印度差不多。異常的高儲蓄額來自公司部門的大公司。僱用80%工人的中小企業不易取得資金,因為金融部門由四大銀行主控,他們主要服務大公司。中小企業缺乏取得資金的管道,會阻礙其成長,降低就業,形成壓低工資之勢。中國這樣一種扭曲的金融結構,實際上是老百姓與中小企業一直在津貼那些靠低工資低利率致富的大公司與新富。

中國重行調整其通貨幣值--相對價格的變動--不是解決其結構問題與失衡的根本手段。實際上,美中的經濟外交應聚焦另外兩個領域。

首先,兩國應合力阻止全球衰退拖去。兩國都宣佈了刺激方案。美國再次仰賴刺激消費,中國則再次把資金引向投資。然而這不過是應急之道,美國終究必須大力增加儲蓄與投資,中國則必須增加消費,而非只增加產能。中國在準備第二套刺激方案,其重心應放在為較窮消費者創造購買力,建構服務業的「軟基礎設施」,建構「硬基礎設施」以減少成長瓶頸(這樣一來又會提高生產力)。壓低資源價格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中國也可加以清理。美國呢,則應堅持貨幣、信用、資產的重整政策,以重新啟動金融體系,這樣其刺激方案或有機會發揮作用。兩國都必須堅拒保護主義,協助窮國中最經不起衝擊者。

其次,中美經濟戰略對話應針對如何降低兩個經濟體消費-儲蓄結構失衡的情況。為達到其領導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國需改善所得的分配。中國下一階段的改革,應增加社會安全保障,提高工資,加強服務部門效率,加強「綠」資源-訂價與「綠」企業,這一切作法都能增加消費與進口。更重要的是,中國應敦促地方銀行部門加強服務中小企業,包括透過小型金融機構放貸。它應開放獨佔事業競爭,如通信業。進一步開放貿易,進一步開放服務業的投資,這會使中國的市場更具競爭力,更有生產力,也一定會降低貿易緊張情勢。沒有更多的進口,中國就非得在出口劇降的痛苦中進行調整。

美國方面則必須重行平衡其儲蓄與消費。它無力重回當年廣發信用卡以挹注無止境的消費。它必須重行掌控其不斷擴大的預算赤字,這主要是政府支出造成。它也要投資教育、研究與開發--繼續對投資、貨物、創意與人才開放--以維持其全球領導經濟體的地位。

這樣的調整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降低全球經濟陷入混亂的危險。雙方互相動因:美國是中國出口的最大目的地,而中國是美國政府公債的最大投資者。經濟的相互依賴極為明顯。

中國與美國經濟體的失衡只能慢慢解決,但必須處理。以增加美國消費,以海外的儲蓄資金濫發貨幣而帶來的復甦,只會重覆過去的錯誤,對全球市場與政治造成可怕的後果。即令美國與中國帶頭解決了今天的問題,他們仍需塑造明天的世界經濟。

(福蜀濤譯。原文刊3月6日《華盛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