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衝擊下台灣經濟的困境與出路

鄭竹園
(美國博爾大學經濟學教授)


震撼全球經濟,摧毀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自去年春天排空倒海而來。近一年間,其威力已擴散到全球每一角落。不僅各國的金融系統受到空前嚴重的衝擊,世界各國經濟的主體也受到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頓挫。首當其衝的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及亞洲四小龍。對出口貿易占GDP近七成的台灣經濟,其面臨困境不言而喻。各項指標指陳台灣今年經濟將是自1953年編製國民所得以來最大的衰退。如何紓解困境,開創新局,應為朝野通力合作,共謀出路的主要課題。本文試就金融海嘯對全球衝擊的情勢,台灣經濟面臨的困境及振興經濟的途徑,提出個人思慮之所得,供各界參考。

(一)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這場金融危機的形成,其根源不止一端。包括自2000年以來美國聯儲會為振興經濟實施超低利率政策。聯儲會及證券會對金融市場的疏於監管。以及華爾街金融主管的貪得無饜。其直接導火線則是2007年即已出現的次貸危機。但真正的罪魁應是近幾年風行於歐美金融領域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將本來可以控制的房貸問題演變為無法控制的金融危機。

隨著美國金融自由化與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的從業人員為追求個人高所得,以各種方式引誘低收入或收入不穩定的客戶貸款購屋。造成美國前幾年房地產業的空前繁榮。短短幾年中房貸總額高達六兆美元。貸款公司為降低風險,將債務賣給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將債券包裝成各種不動產抵押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MBS)與資產抵押證券(Asset Backed Security ABS)賣給房貸保險公司及商業銀行。由於利率較高,廣受歡迎。投資銀行又再包裝成為債權扺押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和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這些金融衍生產品,都在櫃檯下秘密進行。不受證券會的督管。在包裝過程中層層加碼。到2008年初其面值已達55兆美元。已高出全球的GDP。投資銀行先賣給管理全國房貸的兩大保險公司房地美與房利美。再賣給全美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發行及購買者的共同信念,是美國房地產價格只會上升,不會下跌。如貸款者違約,銀行將收回房產以高價拍賣,又可再賺一筆。

但事與願違。由於前幾年房地產及股票價格大幅飛昇,通貨膨脹有捲土重來之勢。聯儲會自2006年開始調高利率。由原來1%調高到5.5%。房地產價格開始下降,次貸危機隨之爆發。金融衍生品因系包裝而成,屬於「虛幻資產」。一旦買賣雙方失去信心,這些債券即失去價值。據最新的統計,CDS的市價只剩下原價的5%。大量購入這些衍生品的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及廣大投資者無不遭受慘重的損失。華爾街四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美林、雷曼兄弟均已破產,花旗在破產邊緣。房地美及房利美由政府接管。AIG也靠聯邦政府注款苟延殘喘。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華爾街已面臨崩潰。

由於經濟全球化,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傳播到歐洲。英國及德國多家投資銀行也不支倒地。金融系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心臟,輸送資金到各行各業。金融系統的崩潰,直接受打擊的是全球的股票市場。2008年9月當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宣告破產,美國道瓊指數在一天內暴跌778點,市值蒸發1.2兆美元。從2008年8月中旬到10月中旬,道瓊指數下跌30%。全球21個已開發國家股票指數下跌21%,為1971年以來最大的跌幅。新興國家的指數也下跌28%。統計2008年10月全球股票市值蒸發9.5兆美元。如與2007年高峰時期的股市比較,約蒸發29兆美元。相當於各國GDP的40%。全球已陷入空前的經濟危機。

銀行破產,股票暴跌,使本已疲弱的房地產市場更如雪上加霜。房地產成交劇減,房價江河日下。許多購主無力還貸款淪為「法拍戶」(foreclosure)。由於房價不斷下跌,美國有1,200萬戶房貸高於房價,房屋成為負資產。股市及房市的蕭條,嚴重打擊美國的基礎工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汽車工業。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汽車工業即陷入絕境。難逃破產的噩運。

金融、房地產、和汽車是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這三大行業的衰退,造成大規模失業。自去年四月以來已有350萬人加入失業行列。失業率由原來佔職工6%上升到今年二月的8.1%。大規模失業已嚴重影響零售業、百貨業、餐飲業及旅遊業等,形成一惡性循環。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經濟的衰退,嚴重影響各國的外銷。使以出口為主的東亞及海灣諸國也陷入衰退。金融海嘯橫掃全球。幾乎無一倖免。

(二)台灣經濟面臨的困境

近三十年間,台灣經濟的發展動力,來自對外貿易。金融海嘯爆發後,出口大幅衰退,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具體的表徵反映於五方面;出口衰退、投資劇減、成長萎縮、失業攀升、股市暴跌。茲就這五方面,根據現有資料,綜合剖析。

首先,在對外貿易方面,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去年第四季本屬旺季。但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出現旺季不旺現象。出口由第三季上升8.04%逆轉為下降24.7%。進口也萎縮29.7%。延續去年第四季的頹勢,預計今年前三季出口仍將繼續萎縮。分別下降31.81%、29.36%及21.02%。要等到第四季才有望止跌回升。成長率由負轉正。前三季的進口也將出現41.06%、33.73%及29.3%的衰退。對進出口商而言,將是近十年來最黯淡的一年。

受到出口衰退的影響,去年第四季台灣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度下降8.13%。去年全年GDP只增長0.12%。創下近七年的最低水準。照主計處的預估,今年台灣前三季GDP也將繼續去年第四季的頹勢,出現負數。要等到第四季才可望轉為4.5%的正數。預計今年全年台灣GDP將衰退2.9%,創下戰後最低的紀錄。

同樣引起憂慮的是民間投資的重挫。除表現在設備進口連續九個月衰退外,高新科技產業兩重鎮的半導體和板面(每年產值二兆台幣)也進入艱困時期。投資計劃全部停頓或推遲執行。房屋建築及其他產業的投資也全部停擺。估計今年民間投資將衰退二成以上。

外貿不振,GDP下降,股票市場也遭受重挫,去年全年台灣股票市值下降46%。如與去年五月高峰比較下跌近五千點。即股價跌掉一半。到2008年底台股市值只剩12兆新台幣。平均每一股民虧損150萬元,約等於上班族三年的薪金。造成消費市場的全面萎縮與失業的大幅上升。如無振興出口與擴大內需的具體方案,可能使台灣經濟陷入U型甚至L型的道路。這次全球的經濟危機與過去的經濟循環完全不同。美國有股神之稱著名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認為美國當前的經濟情勢是「經濟的珍珠港事變」,情勢非常嚴重。他指出美國人正陷入恐慌的惡性循環。大家都不敢消費不敢投資。故經濟的復甦非短期內所能實現。對台灣當前的困境,台灣著名企業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這一波大環境的變化涉及整個系統及制度的調整。並直言台灣最壞的情況,根本還未開始。巴菲特及郭台銘都是資深的大投資家與企業家。他們對美國及台灣當前困境的觀察,應非危言聳聽而是信而有徵。值得朝野重視。

(三)紓解經濟困境的途徑

面對這場空前的經濟危機,要走出困境,政府與民間必須和衷共濟,劍及屨及尋求解困方策。當務之急是拓展出口市場和創造就業,增加外銷與內需。

由於出口貿易占台灣GDP六成以上,拓展出口市場應列為脫困的第一目標。環顧台灣的主要貿易對手美國、日本、歐盟及中國大陸,幾乎都陷入衰退。要拓展對這些地區的出口並不容易。中國大陸目前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歷年均享有巨額出超。但今年頭兩個月進出口總值也比去年同期下降27.2%。可以發現這些地區拓展出口之艱難。相對而言大陸市場仍有極大商機,值得進一步開拓。

首先,當美、日、西歐今年成長皆呈負數,中國大陸仍提出成長率保八的目標。並動用四兆人民幣擴大內需。保八的目標雖未必能達成,但照各方面的觀測,百分之六的成長率應可達到。在大陸四兆元提振經濟的計劃中有相當大部份是用來推動基礎建設及家電下鄉。這兩項計劃均已為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及電子工業帶來可觀的訂單。為去年第四季陷入困境的工具機產業帶來曙光。大陸推行的家電下鄉政策,也同樣為許多面臨困境的台商重啟生機。這一相當於八兆新台幣的計劃,預計在四年內銷售六億件家電用品。包括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由於需求龐大,也為許多台商如聲寶、友達、奇美等的營收大幅增加。可見大陸市場仍是開拓出口市場的首選。

在服務業方面,由於大三通的實施,大大降低兩岸之間交流的成本。旅遊事業將有大幅增進。自去年推行包機直航以來,已有近十萬大陸客扺台觀光。為台灣旅遊、餐飲、百貨等行業帶來可觀的商機。

但更重要而具有深遠影響的,是兩岸當局有可能簽訂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以便台灣能透過這一協定,進入明年九月即將成立的東盟十國加一(中國大陸)的區域性組織。這一機構成立後,區域內貿易關稅全部廢除。區域內成員同受其惠。區域外國家出口商將受嚴重的衝擊。台灣如不加入,有六成出口貿易將受影響。如紡織品將付10%的關稅,石化業出口將付6%的關稅。無法與區域內國家競爭。將來東盟十加三(中日韓)成立,台灣更難與日本及南韓競爭。故CECA的簽訂乃勢所必至。廣受從業者的支持。迄今為止,兩岸對這一拹定的名稱仍未一致。大陸採用「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台灣方面則採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台灣內部對這一協定仍有爭議。但從打通國際市場,拓展對東亞國家貿易而言,這一協定的簽訂,仍屬利大於弊。

鞏固出口市場,雖為當務之急。但要提升內部消費,創造就業機會,仍有賴大規模的公共工程投資。以美國為例,奧巴瑪政府在最近通過的7,87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中,即撥出270億用於修橋造路等工程。預計可創造40萬個工作。台灣最需要的公共工程莫過於興修水利設施。台灣每年都遭受颱風水患。每次颱風過境,水淹路塌,損失慘重。修橋固土,既可減低災害,也可增加就業。

創造就業的另一途徑是發展服務行業。近十年來台灣產業結構 由勞力密集工業轉為資本密集產業。雖有利於增加產值,卻減低就業機會。目前服務業的產值雖佔GDP的70%,就業人數只佔勞動力58%。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應積極推廣旅遊、餐飲、零售、百貨、金融、保險、教育、文化等領域。廣開就業的大門。

上舉各項:開拓大陸市場,簽訂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定,推動水利設施工程和擴大服務行業,均有助於促進出口,擴大內需,使台灣經濟能早日脫離困境。

(四)台灣經濟的前途

金融海嘯目前仍在發威,何時消退,尚難逆料。如果全球各國能通力合作並調整本身經濟,遲早總會回歸常態。展望未來,台灣經濟仍將面臨多項挑戰。

首先,由於金磚四國的崛起,世界經濟版圖將發生新變化。美國主宰世局的情況,將成陳跡。世界經濟重心將轉移至亞洲。除中、印的興起外,南韓、越南及東盟國家都將成為台灣競爭的對手。台灣欲維持領先的地位,舉國上下絕不能故步自封。各行各業都應不斷創新,出奇制勝。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台灣面臨的另一問題,是人口出生率下降。老年化加速來臨。如無獎勵生育新措施,未來將面臨勞動力不足,養老費用暴增的新困境。

台灣經濟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天然資源嚴重不足。石油及液化天然氣幾乎全部仰賴進口。由於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需求與日俱增。據聯合國最新統計,到2012年全球人口將達七億。到2050年將達九億。能源的爭奪將成為一嚴峻的考驗。

第四、隨著地球暖化的加劇,天災的降臨不斷升高。去年中國大陸即先後發生雪災、地震、水患及旱災,如何減低天災所造成的損失,應是台灣上下未雨綢繆的另一課題。

總結而言,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台灣經濟已有堅實的基礎。對外貿易連年出超,外匯存底高達二千九百多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高科技產業也燦然具備。如能上下同心,精誠團結。面對困境尋求解決。必能渡過難關,重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