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怖攻擊已經讓人看到美國巨人的弱點,而這次由美國掀起的金融海嘯,在橫掃全球之餘,更徹底摧毀了人們對美國與西方金融體系的信心,對美國政府治理能力的信賴,以及對資本主義優越性的信仰,使美國成為國際譴責的焦點。
一 中美對金融危機看法上的歧見
這波金融海嘯影響深遠,各國莫不致力探究引爆原因。對此,中美兩國看法南轅北轍。美國以為罪魁禍首是由於中國操縱人民幣、擁有過高的外匯儲備、過高的儲蓄率三個因素所造成。對此論調,溫家寶在達沃斯論壇的演說中,高聲回嗆說這是「豬八戒倒打一耙」。
美國一向認為人民幣幣值低估,造成了美國對中國龐大的貿易逆差。競選中,歐巴馬曾數度批評中國人為地壓低匯率。其財長蓋特納一月下旬在參議院作證時亦稱:「歐巴馬總統相信中國正在操縱人民幣匯率。」雖然美副總統拜登力圖淡化,歐巴馬也致電胡錦濤,力圖釋疑,但美國新政府仍然認為:中國應讓人民幣升值,平衡中美貿易;釋放部分外匯儲備,挽救全球金融;降低儲蓄率,鼓勵消費,刺激經濟景氣。
對於指控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倫敦《經濟學人》跳出來為中國辯護。它指出,這種指控「太過分」。事實上,三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21%。自去年7月以來,人民幣對國際匯率上升了10%,其中對歐元上升了23%,對其他新興國家的貨幣更上升了30%。
《經濟學人》進一步引用朗伯德街研究機構(Lombard Street Research)經濟分析師查爾斯.仲馬 (Charles Dumas)的說法,認為中國其實將人民幣幣值維持在高水位,以進行資本控制,防止熱錢流出。中國若放手,聽任市場決定,人民幣將只會跌,不會升。
美國期待經由調整人民幣幣值來減少本身貿易逆差,降低中國外匯儲備,其實並不正確。中國的高額外匯儲備只是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高儲蓄率,否則無法說明何以人民幣幣值這幾年來上升了這麼多,但中國外匯儲備依舊倍增,美國貿易赤字也始終不減。高儲蓄率是亞洲人民普遍的習慣,要降低儲蓄率,除了鼓勵消費,也要完備各種配套措施,提振內需,而這正是中國目前努力以赴的。
對引起金融海嘯的原因,中國看法顯然不同。其總理溫家寶2月份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說,這次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之所以發生,是由於「有關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不當、長期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機構片面追逐利潤而過度擴張;金融及評級機構缺乏自律,導致風險信息和資產定價失真;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創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風險不斷積聚和擴散。」這個「有關經濟體」,顯然是指美國。是因為美國自體經濟失衡,才引爆這場世紀金融海嘯。
二 美中經濟實力互有消長,利益休戚相關
中美雖同受金融風暴之害,但是由於經濟結構不同,程度有別。
目前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據估2007年時,美國政府的債務總和已經達到53兆美元,但那時美國的資產總市值還有76兆美元。到2008年11月,美國資產市值已經縮水30%以上,僅值50兆美元。換言之,當時美國即已資不抵債,今日情況當然更差。
為解決金融與企業界的危機,半年來美國政府已經先後通過兩筆高達1.7兆美元的救市預算,但相較與眼前窟窿之大,這個數額實在杯水車薪。美國籌資不外兩個方法,或是發行國債,向外兜售;或是大量印製鈔票,稀釋美國債務。不論哪個途徑,對債權國都不利。
中國目前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至2008年底,已經持有7,274億美元的美債。有人擔心中國手中的美債可以成為中國對美的「金融核武」:如果美國持續不合理的對人民幣施壓,或對中國產品祭出保護主義,甚或在其他中國視為敏感利益的問題上與中國唱反調,中國可以啟動拋售美債的「核選擇」,加以反制。
美國對此當然忌諱,更何況美國還指望中國進一步增持美債,紓解美國資金壓力。2月中旬,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北京訪問時就勸中國繼續增持美債,稱這將有助振興美國經濟,從而增加美國對中國貨品的進口需求,並以「同舟共濟」形容中美目前的關係。
中國內部對於持有美國國債看法分歧,減持增持各有主張。但減持導致美元美債下跌,中國自己的資產也會縮水。增持則將增加美債一旦泡沫化的風險。2月溫家寶在倫敦接受訪問時說:是否續購美債一事很敏感,需取決於中國的需要、安全與保值。這是一段頗堪玩味的外交談話。3月13日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溫家寶說得更坦白:「我們把鉅資借給美國,當然關心我們資產的安全。說句老實話,我確實有些擔心。因而我想通過你再次重申要求美國保持信用,信守承諾,保證中國資產的安全。」白宮隨即發表了美國是全球投資最安全地方的談話。事實卻頗有差距。
金融海嘯之後,中美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度確實更為突顯。美國既不敢對人民幣大力施壓,對中國貨品實施保護主義,中國也不敢貿然拋售美債。在此中美兩國已經彼此綁架,利益糾結難分。
三 中美關係會因金融海嘯而大幅調整嗎?
中美關係一路走來雖有起伏,但國際形勢逼人,即使對中國原本頗不友善的美國領導人,如柯林頓、小布希等,上得台來還是不得不調整政策。儘管骨子裡未見得有所改變,至少維持表面上的修好。所以如此,一是中國經濟實力崛起,二是中國國際政治的影響力增大。
小布希時代後期美國已經步入經濟困境,國際政治上又期待中國配合,經濟因素在中美關係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當時主導兩國關係發展的不是國務卿萊斯,反而是財長鮑爾森。後者推動了兩國「戰略經濟對話」,也阻止了國會對進口的中國產品加征27.5%關稅的提議,使中美兩國得以聚焦經貿,而將其他有爭議的議題暫時擱置。
歐巴馬政府上台後,傳統民主黨人對人權議題的關注,對貿易逆差的重視等立場頗使北京擔心,新任國務卿希拉蕊以前對中國也不友善。新人新政,歐巴馬政府會延續前任的政策嗎?
據說希拉蕊對鮑爾森在對華政策上將國務院擱在一旁的做法頗有微詞,上任伊始就企圖從財經部門手上拿回中美事務的主導權。希拉蕊強調中美之間有待推動的工作甚多,不僅僅局限於經貿而已;中美兩國需要一個涵蓋貿易、經濟、能源、環境、氣候、食品安全、乃至傳統安全與人權等議題的高級綜合對話機制。這意味在希拉蕊主導下,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性或將被稀釋,中美之間的各種歧見即將被解凍,浮上檯面。
希拉蕊當然知道中美關係的重要性,除了競選期間就說過「中美關係將成為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外,2月訪中行前還嘗試釋出善意,引用中國成語,說中美兩國需要「同舟共濟」,聯手對抗全球經濟衰退、氣候變遷及核擴散等問題。希拉蕊結束訪問後不久,中美於2月底恢復了因軍售台灣而遭凍結數月的雙邊軍事磋商,雙方關係看來有回春跡象。
但這恐怕只是一個假象。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鷹鴿之爭始終存在,而希拉蕊鼓吹的「巧實力」(smart force)也不過是玩弄兩面手法的代名詞。那就是外交軟,戰略硬。因為經濟與國際政治上對中國的倚重,美國不得不在外交上與中國虛與委蛇,但事實上對中國的防備與敵意絲毫不減。
最近發生的系列事件可以說明上述看法不假。
一是希拉蕊在訪中之前,雖然對台海兩岸關係的改善持正面肯定態度,但卻堅持繼續對台軍售。
二是雖然希拉蕊在北京對於人權問題低調處理,只說彼此就此一議題交換過意見,但美國國務院卻在2月下旬發表的「年度人權報告」中,指稱中國人權狀況不斷惡化,指控中國在去年加強了在西藏與新疆的鎮壓。
三是3月11日美國眾議院又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議案,要求中國停止「壓迫」西藏。這些不友好的態度引起中國強烈抗議,指責美國干涉他國內政。
其四美國挑在中國外長楊潔篪於3月9日訪美的當天,由其國防部高調發表聲明,指控中國船隻在南中國海公海水域對美國海軍「無懈號」監測船進行圍堵,並近距離「騷擾」,向中國抗議,敦促中國「遵守國際法」。中方海軍高層人士則稱美國是「惡人先告狀」,指責美國的「測量船」(其實是情報船)是在中國的大陸架專屬經濟區進行監測活動,傷害了中國的主權。
短短不到一個月間諸多不友好行為,深深激怒中國,所以三月中旬在聯合國安理會中,中國也阻撓了美國譴責蘇丹驅離達爾富爾援助人員的提議。
四 互信不足,結構性矛盾難以化解
中美兩國在經濟結構、發展程度、政治體制、意識型態等層面上差異太大。經濟上雖有互補,也有互斥,其他根深柢固的歧異就更不在話下。
在金融海嘯之後,倡議中美兩國密切合作的呼聲所在多有,像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主張世界最大消費國的美國和最大儲蓄國的中國應構成利益共同體,發揮對世界經濟的巨大影響,把China和America二字合併,創造了Chimerica這個英語新詞。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裡辛斯基也提出了創建中美新對話機制G2,取代進行已有兩年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並深信G2必然可以發揮比G7、G8、G20更高的影響力。這些主張雖不乏新意,但是顯然不具可操作性或實踐性。
基本上美國還是視中國為威脅,害怕中國崛起後對美國利益造成損害,所以儘管在經濟及國際政治上有所求於中國,在戰略上仍維持遏制政策,「無懈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最近這些年來,美國的偵察機、情報船,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對中國沿海地區的情搜與監控。中國對這種逼近自家庭院的挑釁行為作出反制,當然就會頻頻與美國產生衝突。美國以「聯合國海洋法」為護身符為自身辯護,實際上美國既未批准此一公約,對公約的解釋也一廂情願。美國指責中國的反制行動違法,但美國自己也曾這麼做:冷戰時期美國對逼近美國海岸的蘇聯船艦,採取了和中國相同的做法。說穿了,美國囂張的作為賭的只是中國的能力,只有中國具備了貼近美國國土情搜的能力,美國才可能收斂。
美國不僅自身對中國沿海進行具敵意的情搜監控,而且暗中支持中國週遭鄰國,如日本、南海爭端國家等對中國作出種種牽制。為了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又不想與週遭鄰國發生衝突,中國在3月中旬先後派出兩艘大型漁政船到相關水域,宣示維權決心。
在中美關係上,台灣問題的發展比較樂觀。馬英九上台,直航與觀光客來台政策支票兌現,兩岸關係大幅緩和,美國頗覺寬心,認為四年內台海可以無事。但是美國利用台灣牽制中國的盤算未變,對台軍售政策不改,中美之間的摩擦仍可預期。
五 金融海嘯進行的權力洗牌
對大國來說,這次金融海嘯是一次嚴厲的考驗:過關的,從此實力更上層樓;免強掙扎帶傷而過的,實力會有所減損;過不了的,就得黯然退出大國行列。
對美國新政府而言,情勢嚴峻。除了國際上的以巴糾紛、伊拉克撤軍、阿富汗增兵、伊朗與北韓核武等棘手問題外,國內的金融與經濟危機更是迫在眉睫。美國金融機構天文數字的壞帳,金融體系瀕臨破產、通貨緊縮、企業倒閉、失業日增、國家債台高築、社會騷動,種種現象令人焦慮。
為了挽救金融與經濟危機,自小布希後期到歐巴馬上任以來,不到半年,美國已經提出了1.75兆美元的紓困計畫,但是絲毫不見轉機。不得已,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才步上英國後塵,在3月18日決定拋出3,000億美元購買美國長期公債,7,500億美元增購二房的房貸抵押債券,再加2,000億美元購買二房本身債券,共計1.45兆美元。合計美國至今已經投入了3兆以上的美元救市,1.75兆美元是赤字預算,後出台的1.45兆美元則純粹就是跳過國會監督,自行印鈔票。聯準會此舉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全球股市雖然受到激勵,但是所埋下的全球通膨危機,以及債券泡沫化的陰影,卻不能讓人無憂。此舉也透露出美國金融與經濟處境窘困,已經令美國除了啟動印鈔機外,別無他策。
對中國而言,其金融體系不僅未受太多波及,反而在危機中展露頭角,目前在世界前五大金融機構中,四個都是中國籍銀行。雖然如此,但是因為外部需求明顯收縮,出口嚴重衰退,中國實體經濟所受衝擊未可小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鎮失業人員增多,經濟增長壓力明顯加大,也令中國感到不安。由於第四季的影響,中國去年的GDP增長只有9%,今年要想保8%,也有很大的壓力。但是相較於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國際社會整體GDP成長將為-0.5%到-1%,美國聯準會預估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為-0.5%至-1.3%,中國的情況已經夠令人羨慕了。
不過與美國比起來,較幸運的是,中國金融體系基本穩定,財政上有高額的外匯存底,實體經濟基礎穩固,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的潛力。中國已經推出兩年4兆人民幣刺激經濟景氣方案,除著重基礎建設外,並以直接補貼人民的手段,鼓勵家電、汽車等產品下鄉,拉動消費,活絡經濟。因此,這波由金融海嘯帶起的實體經濟危機,如果處理得宜,可能還會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良機,由完全依賴出口,轉型為內需外銷並重。所以溫家寶說,GDP保8%雖然有一定難度,但應該可以達成。最有趣的是,被美國批評得一無是處的中國政治體制,在處理危機上展現了效率,比美國更劍及屨及。更有進者,被美國視為社會主義作為的國有化手段,美國雖不承認,事實上卻採納了,如直接承受金融機構股份是。
六 結 語
金融海嘯不僅已經將全球銀行排名洗了牌,國家實力排行也正在洗牌。被捧為經濟發展奇跡的冰島破產了,愛爾蘭也急速後退。龍頭老大的美國不僅成了國際最大債務國,理論上說,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就是破產了。已往被視為積弱不振的,如中國、印度卻在風暴中站穩了腳步,甚至可能成為最先走出經濟泥淖的國家。
美國當然還是強國,但是無論是解決金融與經濟危機也好,解決反恐、去核、能源、氣候、環保、食品安全、乃至區域爭端等問題也好,他還是需要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合作。美國如果能正視中國崛起這個勢無可擋的事實,就應該與中國推誠相與,不要再玩兩手的「巧實力」策略,也不要在台灣、西藏、釣魚台、南海玩那些明眼人一看就穿的老把戲。◆
社論
國際金融海嘯與台灣經濟
國際政治
ECFA與兩岸和解
范蘭欽事件
教改與歷史教科書
羅福星殉國95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