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輸大陸怎可叫「國恥」

李征


3月7日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代表台灣出賽的中華隊繼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在東京的亞洲小組預賽連續第二次敗給中國大陸隊,並遭到淘汰,一時間台灣媒體、網路嘩然。咒罵、批評聲浪紛至沓來。輸球有各種因素,檢討也是應該的,但諸多的咒罵詞語當中,說這是「國恥」就不對了。偏偏這是所有媒體,無論什麼立場都最常用、最愛用的字眼。

中華隊對韓國隊也輸得很慘,為什麼不會說成「國恥」?台灣媒體普遍有一種心態,獨派媒體尤其強烈──棒球這個項目,在亞洲輸給日、韓沒話說,猶如「理所當然」,可是輸給中國大陸隊就不得了了,呼天搶地說這是「國恥」。

球是圓的,這是比賽,比賽就有輸贏,誰規定中華隊一定得贏中國隊,中華隊一定在中國隊之上。中華職棒今年僅存的4支隊伍(中信鯨、米迪亞去年賽季後解散)僅1支半願意出球員參加經典賽,旅外頂尖球員稱傷、稱球隊不放人或為個人前途著想,找各種理由拒絕徵召,如今輸球,憑什麼責任由這些願意付出的球員承擔,而閃躲、未參與的球隊、球員反而沒事,這樣公平嗎?還扣個「國恥」的大帽子。

台灣的電子、平面媒體就兩岸共同與會的體育賽事,經過民進黨的陳水扁政權,在民眾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做了很大的改變,8、90年代稱對岸的參賽者為大陸隊、大陸選手,尚有些許「自家人」的感覺,陳水扁執政後,改成中國隊、中國選手,獨派媒體更自動將中華隊改名為台灣隊、台灣選手,這自然有意識型態和「國與國」區隔的政治意涵。儘管經過了去年的二次政黨輪替,媒體卻延續著前朝的習慣,各唱各的調,沒有人在乎這個問題。

此地媒體愛拿棒球項目大做文章,像這次的經典賽,其實是選擇性的借題發揮。台灣體育並不盛,在國際賽事得獎不多,奧運奪牌更是稀少。但,一度由大陸來台發展的女子桌球選手陳靜,1996年替台灣在亞特蘭大奧運拿下女單銀牌、2000年雪梨奧運拿下女單銅牌;同一屆奧運,曾經是大陸女子舉重世界冠軍、後來嫁作「台灣媳婦」的黎鋒英,幫台灣奪得女子舉重53公斤級的銀牌。2004年雅典奧運,為台灣奪得第一面奧運金牌的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選手陳詩欣,曾送到大陸培訓。2008年北京奧運,拿下女子48公斤級舉重銅牌的陳葦綾,是由大陸來台教練張嘉民調教,而能突破、獲此佳績的;另一位63公斤級的銅牌得主盧映錡雖非張嘉民指導,卻也表示張嘉民對她幫助很大。

中華台北在奧運奪得的幾塊珍貴獎牌裡面,有幾塊就是由大陸女將跨刀取得、跆拳道女子項目送到大陸訓練或舉重聘大陸籍教練執教這些事例來看,可知兩岸體育交流,台灣受惠不少,只是此地的一般媒體都輕描淡寫這些事實,另一方面,具強烈政治意識,見不得兩岸好的媒體則專拿棒球項目的失利,趁機興風作浪。

要講「國恥」,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台灣人備受歧視、不平等待遇,反抗者盡遭坑殺、監禁,而現今台灣歷史教育當局,竟還由傾獨的「親日」派把持,延續對日本殖民統治歌功頌德,這才是正牌的「國恥」。

目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九二共識」,憲法還涵蓋著大陸地區;而大陸政府亦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則兩岸棒球隊在海外交手,充其量只是「右手跟左手比」,這次是「右手輸給左手」罷了,何以要誇張地打出「國恥」論,有這麼嚴重嗎?別忘了,之前的二十餘年,棒球都是中華台北佔上風哩!顯然地,這是獨派媒體、網民伺機用「國恥」來挑激輿論,而非獨派媒體未細究其中關節,也跟著拿「國恥」來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