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民意才能和平發展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從日前陳水扁在看守所放話要籌組「台灣獨立黨」,專門推動「民進黨應該做,卻不敢做」的台獨事務,到綠營阻攔呂秀蓮赴大陸訪問,到蔡英文剛從美國回來又赴日本告東洋狀,到民進黨全面醜化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再到民進黨把郭冠英在扁執政時期寫了幾篇自諷嘲謔文章,硬炒作成「外省人辱台、賣台事件」幾件事情看來,馬英九執政快滿一年,台灣的民意卻改變不大。因此,儘管2008年台海局勢發生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關係出現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兩岸是否能就此踏上和平發展的軌道,令人憂心。

「胡六點」特別點名「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北京就願正面回應,有四成選票實力的民進黨,究竟是不是「鐵板一塊」,再次成為觀察重點。誠然,陳水扁要組黨,不過是想藉此動作展開司法自救,把台獨當作他貪腐的遮羞布。不過,扁的「一獨遮百丑」策略,還是吸引了一批民眾至今追隨扁家,呂秀蓮在《透視319》新書發表會上甚至「用生命擔保陳水扁清白」,蔡英文對扁的組黨說嗤之以鼻,但也一再宣示民進黨會「保台灣主權」,更決定將在5.17再度上街頭,算馬政府執政一年的總帳。

如有人以為,呂秀蓮透過新加坡《聯合早報》表達「真的很想去大陸看看」,代表民進黨高層有人立場鬆動,那可能是誤會一場。呂秀蓮一向自認為比任何民進黨人(尤其是後美麗島世代的投機分子)都傑出,獨性堅定,又具有國際觀,只可惜她長期孤芳自賞,人緣不好,在黨內是孤鳥一隻,只好繼續打「國際牌」,與民進黨其他三大天王搶曝光,拚2012總統大選。呂說「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遠親近鄰」,絕非對台灣主權有所讓步,在她眼中,台灣可以是像新加坡一樣的「華人國家」,或「中國的友邦」,但決不與大陸同屬「一國中國」。大陸對呂的思路十分清楚,尤其對她過去幾年不停利用婦女團體以NGO名義,大鬧聯合國事跡知之甚詳,呂若如願成行,恐怕也難在大陸任意作秀,倒是必須提防呂回台後,擴大解讀其在大陸宣揚「台灣主權論」的偉大事跡。

民進黨的「獨性」究竟是真台獨,還是基於選票考量,一直是兩岸學者議論的話題。事實一再證明,民進黨既靠台獨爭取選票,也利用選舉推進台獨。這當然是因為台灣在解嚴後,統獨問題基於複雜的歷史因素,再加上李登輝的刻意營造,已成為社會最主要的矛盾。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利用了這個矛盾,一步步搶攻選票,2000年奪到得政權後,更以行政資源全方位加碼,終使台獨成為綠營選票的神主牌。又淪為在野的民進黨,現既無執政績效的壓力,又不能再打民主清廉牌,當然更不可能丟掉台獨這一張足以興風作浪,騙選票的法寶。最近又利用郭冠英炒作族群對立,來凝聚深綠選民的選票。

另外,在兩黨政治定型後,綠營政治人物更加明白,一旦退出民進黨,非但無法繼續在政治舞台上呼風喚雨,甚至連立足餘地都有困難。李登輝籌組「第三勢力」三年不成,以及近日傳出新潮流系大老吳乃仁將回鍋擔任民進黨秘書長,就是最好的印證。也因此,台獨基本教義派與獨派金主不得不繼續買民進黨的帳,但這也同時制約了民進黨的發展路線。除非台灣民意有顯著改變,要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走出務實路線,恐非易事。

受到李扁執政20年「文化台獨」、「去中國化」政策影響的民意,自然不可能一夜之間扭轉,但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在此方面的努力顯然不夠。例如,台灣明明已經到了沒有不與大陸簽署合作架構協議的本錢,但過去數月來,相關部門宣導不夠,國民黨立委又在綠營的牽制下,顧忌「有辱主權」,不僅不相挺,還頻頻質疑,導致民眾只好奇ECFA這四個英文字母連在一起該怎麼發音,而根本不知非簽不可的理由。又例如,堂堂外交部長居然在立院「口誤」:「不反對薩爾瓦多與中國建交」,如非馬英九立即澄清「不追求雙重承認,堅定九二共識立場」,豈不引發兩岸互信風暴?至於直接影響民意的教育與文化政策,吾人至今不見相關部會有太多改旋易轍的積極有效作為。

「胡六點」發佈後,藍營媒體與學者紛紛指稱,馬政府要的是「兩岸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互動框架」,千萬別以統一相逼。但事實證明,除非「趨獨」的民意徹底改變,兩岸關係要邁入和平發展的軌道,也並不容易。而要「化獨」,恐怕不是堅守「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立場,或單單「維持現狀」即可達成。回顧兩岸關係60年來的起伏轉折、風風雨雨,以及兩岸政經實力的此消彼長,即知「現狀」永遠在變。縱然美日外國勢力至今不甘放棄「以台制中」策略,台灣社會又有綠營的制肘,馬政府要想順利執行互利雙贏的兩岸政策,建構起和平發展的架構與協商機制,使台灣早日度過經濟難關,並避免政權逆轉,就必須加強宣導其兩岸政策對台灣人民之利益所在,更應在教育及文化政策上撥亂反正,快速徹底扭轉、改造民意。

在扭轉台灣民意的工作上,台灣統派的努力尤其重要。統一雖不是當前台灣的主流民意,但「存在並非就是合理」,進步的力量總是由少數變成多數的,筆者2004年指出的「唯有積極促統,才能有效反獨」,今日看來依然正確。面對兩岸關係的機遇期,讓我們統派迅速壯大隊伍,以既有的社運經營為基礎,擴大社會團結面,增加社會能見度與影響力,在扭轉台灣民意的工作上繼續奮鬥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