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美國奧巴馬新政和台灣馬英九新政有四大相似之處。第一、奧巴馬是在八年布希敗政後以新的姿態執政,這和馬英九在陳水扁八年敗政後以新的姿態執政如出一轍。第二、奧巴馬以多數選票勝選,但當了總統後仍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堅決反對他、甚至希望他失敗,馬英九似乎也面臨同樣情況。第三、奧巴馬想使美國脫胎換骨,但必須經過一個長期、艱難的過渡時期,馬英九似乎也一樣。第四、奧巴馬必須妥善處理中美關係,對待北京政府必須高智商、小心謹慎,馬英九也面臨這樣的局面。我想從這一形勢來分析台北、北京與華盛頓的棋局與發展,分兩部分探討。
一
從《中國評論》月刊三月號看到台灣大學教授張亞中的《論兩岸與中國的關係》文章,分析深入,認當前的「一個中國」實際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個實體,是「北京中國」和「台北中國」組成「整個中國」,主張「兩岸平等」、「主權共有」、「主權共用」,觀點新穎。張亞中教授是為解決兩岸關係的疙瘩而想從提高認識著手,精神可貴,但他的分析有兩點值得商榷。
「地緣政治範式」
第一點,我們探討兩岸關係問題先要有個大前提:我們是從「地緣政治範式」還是從「地緣文明範式」的角度看問題?所謂「地緣政治範式」,就是政治掛帥、坐井觀天、我字當頭、橫向發展、零和遊戲。從這一觀點出發,我這兒是「台北中國」,這就是我的唯一關注,其他考慮都不重要。關於「整個中國」,對我只是模糊的、長遠的概念。如果「北京中國」阻礙我「台北中國」的橫向發展,我為了自己生存發展就只好「去中國化」、走「台灣獨立」的道路了。反過來看,彼岸也搞政治掛帥、坐井觀天、我字當頭、橫向發展、零和遊戲,那「北京中國」勢必獨霸「整個中國」的法定地位、阻礙你「台北中國」的橫向發展。你要是不買賬,我就「反分裂」,或者是在眼前、或者是在長遠的將來「解放台灣」與「統一中國」。在這種「地緣政治範式」中,所謂「兩岸平等」、「主權共有」、「主權共用」都是行不通的。大陸學者懷疑「兩岸平等」會為「兩個中國」奠定理論基礎,台灣學者擔心「平等不對等」,兩岸關係最終不能理想發展。
「地緣文明範式」
如果是從「地緣文明範式」的角度看問題,那就很不一樣。所謂「地緣文明範式」,就是文明掛帥、整體觀念、推己及人、縱向發展、比翼齊飛。從這一觀點出發,「北京中國」和「台北中國」是一而二、二而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同文、同種,同為炎黃子孫,一切以「中國」利益為重。四川地震是所有說中國話、用中國文字的人們的苦難,大家去援救;北京奧運是所有說中國話、用中國文字的人們的歡慶,大家去觀光。「全國一盤棋」地發展經濟,三通、五通、十通、萬通,互不設障。讓「文明」的概念高昇,把「政治」的糾葛降格。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就是不說,「主權共有」與「主權共用」都會具備,成為家常便飯、無所爭議;既然是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就根本沒有甚麼「平等」、「對等」的疙瘩了。總而言之,張亞中教授應該清楚地說明,他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理論究竟是從「地緣政治範式」還是從「地緣文明範式」的角度出發。沒有這樣的大前提,他的具體想法都會落空。
台灣問題有兩大質變
第二點,張亞中教授關於「兩岸與中國的關係」探討涉及到歷史發展的問題,這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他卻不把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而是把幾個轉折點誇大、突出,得出「1949年之前的中國已因分解而消失」以及「兩岸處於『分裂中』而不是『已經分裂』」的結論,這是一種把永遠能動的歷史發展靜止化的邏輯,以靜態取代動態的歷史分析,是學歷史的人不會接受的。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的滄海桑田式的變化是全世界都看得清楚的。從1949年蔣家王朝退守台灣至今,台灣問題有了兩大質變。第一大質變是:本來是國共內戰、對統治地位之爭,現在「國際化」了,成為21世紀全球和平、穩定局勢中的一個「熱點」。在美國、日本、中國以及其他地方的某些戰略研討室中,台灣並不是甚麼「寶島」,而是一顆沒有爆炸的定時炸彈。忽略了這一點來奢談兩岸關係等於紙上談兵。和這一點密切相關的第二大質變是:台灣問題由於其「國際化」而從簡單的領土主權問題變成牽涉到政治、經濟、國際貿易、思想意識、「民主」制度、閩南語沙文主義等矛盾、混亂的大雜燴。台灣不但是立法委員打架而變成世人嘲笑的材料,而且台灣政治討論中出現的痞話、黑白顛倒也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這是質變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對大陸的重要性,北京政權的對台方針越來越喪失原則性與方向性,就像大陸家庭「寵壞」不可教的孺子那樣。
我並不認為這第二個質變一定會向壞的方向發展下去。如果全世界永遠停留在「地緣政治範式」之中,這樣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可是如果世界形勢能向「地緣文明範式」發展,那說不定海峽兩岸之間這種喪失原則性與方向性卻可能死灰裡飛出個鳳凰來,說不定從目前的「熊貓熱」、「通航熱」、「旅遊熱」開始會把「整個中國」的五湖四海精神發揚光大,炎黃子孫在全球化中帶個好頭,化干戈為玉帛,使政治主權、國界、外交形式等都淡漠起來,大陸和台灣都敞開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帶頭使全世界朝向安居樂業的目標發展。
回頭探討台灣問題的「國際化」
現在我想回過頭來探討台灣問題「國際化」,實際上是台灣問題被美國政治「劫持」的發展。眾所周知,如果不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台灣問題最遲在1960年代就會劃上句號的——台灣早就會被「解放」而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省」的。金日成的冒險主義、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毛澤東的仗義行俠搞成「抗美援朝」,杜魯門總統從原來打算不干涉而讓蔣家王朝自生自滅的戰略作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把台灣變成美國維持東亞霸權的「不沉的航空母艦」,這一重大發展又和毛澤東時代把「美帝國主義」當作最兇惡的敵人的政策相呼應,台灣討了兩大便宜。一是「中華民國」得以退居孤島而保存下來,二是幾百年來的中美友誼都轉讓給台灣和在美國的台灣人。我們學歷史的人是不會忘記這一點的。換句話說,台灣是撿了大便宜才發展起來的,台灣的生存就是充當了美國附庸(當然,嚴格地說,日本也是美國的附庸,韓國在這方面也好不了多少)。
1970年代由尼克松和基辛格主動,毛澤東、周恩來積極響應,國際戰略形勢改變,中美不但和好,而且變成聯合對付蘇聯的盟友,北京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向美國妥協。這個妥協有雙重意義,一是在國際上、法制上把台灣「中華民國」的地位變成「半合法」的地下狀況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障礙地以「中國」的名義登上國際舞台;二是美國以法令形式與偷偷摸摸手段繼續使台灣感到美國是「盟國」,有點像台灣商人在大陸「包二奶」的那種關係。由於美國軍力強大,大陸雖然沒有宣佈對台灣不使用武力,卻忍辱求全地使台灣海峽局勢平靜下來。當然,這種妥協的範圍也以一根紅線為界。北京和華盛頓之間也通過「鬥法」來把台灣問題控制在紅線之內,雙方對這紅線的位置進行一定的拉鋸戰。我不知道張亞中教授同意不同意這種分析。如果同意的話,那就沒有理由強調台灣應該和大陸「平等」或者「對等」了。
再聲明一下,我以上的分析是實事求是地從「地緣政治範式」來看的,這是事實,不是理想的發展。如果不看到台灣充當美國附庸與大陸忍辱求全這兩方面而奢談台灣的「法定地位」是不切實際的。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從「二奶」發展成「頭疼」與「累贅」,這是布希政府公開表示的。馬英九上台才使華盛頓如釋重負。
二
三月十日,我旁聽了芝加哥大學「國際安全政策講座」芝加哥大學的佩普(Robert Pape)教授談「美國的相對衰落及其後果」。他說,在1990年代曾經有人預言美國的綜合威力會衰退,結果相反,美國威力反而增長。美國把「北約」陣營擴展,吸收東歐國家參加,把勢力範圍伸延到俄國邊境。又在亞洲鞏固其盟邦,和朝鮮也達成協議,把勢力範圍伸延到中國邊境。美國在全球可謂從心所欲,其他國家則一籌莫展。2006年,美國軍事開支是全世界大國、強國軍費總和的60%。從經濟上來看,2006年美國生產總值佔全球的27.5%,日本只佔9.1%,德國只佔6%,中國只佔5.5%。可是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根據統計資料,美國經濟在世界的比重是:1990年26%,2000年31%,2006年28%,2008年23%,2013年將降至21%。他繪圖說明:2000年美國綜合實力鼎盛,圖上美國所佔全球蛋糕的部分幾乎形成時鐘「六點鐘」之勢,即佔全球將近一半。可是到2013年,那「六點鐘」縮小到「四點鐘」,即下降到33%。
他說,從世界歷史來看,如果一個強國感到自己的威力相對衰退,就有可能鋌而走險。二戰前德國看到蘇聯威力相對增長,所以發動了侵略戰爭。美國是否會有相似的發展呢?他認為不會。第一、歷史上那些以發動戰爭來恢復威力的都以失敗告終,美國不會蹈其覆轍。第二、美國軍力已經遍佈全球,現在又有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打恐戰場,美國軍力變得力不從心了。最顯著的例子是:去年八月俄國出兵懲罰親美的格魯吉亞,美國不敢介入,讓俄國為所欲為,華盛頓威信掃地。他聯想起如果中國大陸出兵「解放台灣」,華盛頓一定會很為難的。
中國有可能自爆而分裂?
佩普教授在講演中充分反映了美國各界對中國穩步上升、日益強大的關注,為了中國持續的高速度發展、人均收入提高以及中國人高科技分享程度越來越大,電腦和互聯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一個學生說,中國人均科技含量不高。他回答道,這正是使美國擔心的:中國人口比美國多好幾倍,只要人均科技含量稍微提升,其總量就會是很可觀的,不能掉以輕心。佩普說,一般的估計是中國經濟實力到2050年會超過美國,他認為這個日期會提早到來,可能到2040年中國就名列前茅了。佩普說,當然也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China implodes tomorrow」(明天中國自爆而分裂),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有的。我當時聽了心中暗笑美國人天真得可愛,正應了美國人批評政客的那個「truthiness」新字的毛病,意思是:只憑直覺而覺得自己掌握了「truth」(真理),置邏輯與證據於度外。當然,現今世界希望中國陷入混亂與分裂是大有人在的,台灣這樣的人可能不少。
佩普回顧美國發展的經過時說,在過去(主要是19至20世紀),在美國國土上,人類掀起空前未有的農村人口大量變成城市人口的運動,而且是把歐洲的農村人口變成美國的城市人口,美國才有了今天的繁榮。當今,在中國的國土上,人類正掀起規模更加龐大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運動,卻全是中國內部的量變到質變。他認為誰都不應該忽視這一社會變革的重大意義,它也會決定全人類的前途。有趣的是:佩普的講演涉及的面很廣,中國問題只佔一小部分,可是聽眾的提問以及講座的熱烈討論幾乎完全集中到中國發展的課題上來。我作為旁聽者,一方面覺得有些問題幼稚可笑、對中國缺乏深刻瞭解;另一方面也看到當前中國在美國知識界的心目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了。很多研究課題與中國毫無關係的教師與研究生腦海中都有了中國,這和他們平常的物質消費中和「中國造」結了不解之緣以及當今美國金融危機中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公債(似乎在幫忙美國走出危機)有關。
「北京中國」歡迎「台北中國」一起走
以上這一切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有沒有影響呢?我認為台灣的學術菁英應該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我們生活在一個事物千變萬化的時代,任何問題都不會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世界在變、美國在變、中國在變、台灣也在變,所謂的「北京中國」和「台北中國」都會不斷變化;(二)正像我前面說的,海峽兩岸之間曾經有過台灣充當美國附庸與大陸忍辱求全的那段歷史,是很不理想、很不光彩的,在未來的千變萬化中絕對不會永遠繼續的;(三)這和上一點有關,當前的海峽兩岸關係是建立在「地緣政治範式」之上,雖然目前北京當局特別強調脫離政治來發展兩岸經濟交往,彷彿是在「地緣經濟範式」中運作,可是「地緣經濟範式」基本上屬於「地緣政治範式」的範疇,這「地緣政治範式」的思維邏輯就是我字當頭,橫向發展,存在著潛伏的矛盾與衝突。過去台灣以為背後有美國為後盾,有點膽大妄為,馬英九上台後有所收斂,但仍存僥倖(心想美國「友人」不會拋棄台灣)。從長遠來看,這對台灣的前途是帶危險性的。台灣菁英應該趁當前兩岸的和諧氣氛和大陸菁英團結攜手,共創「地緣文明範式」來取代「地緣政治範式」。
北京政府對台政策的基本口徑有「老三句」和「新三句」。「老三句」是:「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新三句」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改成「大陸和台灣同屬中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改成「中國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我對這些話有三點認識。第一點認識是:這「老」與「新」三句同樣不折不扣地強調「整個中國」。台灣在過去、現在與將來都像「中國」如來手掌上的孫悟空,任他怎樣一個跟斗一萬八千里也跳不出「中國」如來手掌。從這一意義來看,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會是永久的現象。
第二點認識是:從邏輯上看,「整個中國」是跟著「北京中國」而不跟「台北中國」走的,這一點上是沒有機會均等可言的。「老三句」的特點是強調了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新三句」雖然沒有改變這一事實,卻把「事」與「人」分別開來。就是說,「事」是「台北中國」必須跟著「北京中國」走,但從「人」的考慮出發,「北京中國」歡迎「台北中國」一起走,共同把「整個中國」塑造。這是相當慷慨的。
第三點認識是:「北京中國」現在越飛越高,美國對「北京中國」的態度越來越軟。由於各種不同考慮,「北京中國」雖然暫時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換句話說仍然是一個「主權」與「領土」不完整的國家),卻沒有全力以赴地去改變這一不理想的現象。如果到了2040年(最遲是2050年)中國變成全球第一大經濟強國,那時她是否仍會忍辱求全就難說了。
我還是想用那句老話來勸台灣朋友們:「識時務者為俊傑」。從長遠來看,「台北中國」必然會融入「北京中國」,這是沒有商量餘地的。現在擺在「台北中國」的大好時機就是「新三句」中那「大陸和台灣同屬中國」,代表了「北京中國」邀請「台北中國」共同塑造一個嶄新的「整個中國」。凡是希望將來流芳百世的台灣領袖與政治家都不應該錯過這一時機,現在「少壯不努力」將來再「老大徒傷悲」就毫無意義了。◆
社論
國際金融海嘯與台灣經濟
國際政治
ECFA與兩岸和解
范蘭欽事件
教改與歷史教科書
羅福星殉國95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