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不是行動的侏儒:兩岸社會改革的全新動力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


保釣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這是《二○○九保釣共識》的警句,警惕保釣力量不能只做「懷舊的巨人、當下與未來行動的侏儒」。保釣因為台獨勢力國際化而展現全新動力,既推動兩岸社會改革,也要加強監督兩岸當局。

這是老保釣悲涼的呼號。在保釣保了快四十年之後,全球中國人都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釣魚島是否已實質上淪亡?因為中國人近年已不能登上釣島。釣島周邊水域已被日本武裝力量所控制,民間保釣船根本不能進入。而今年台港的保釣船更遇上險惡的政治風浪,讓人扼腕。

上次中國人登上釣島是在一九九六年,這也是五星紅旗首次在島上出現,而插旗勇士則是香港計程車司機陳裕南。他和攜帶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台北縣議員金介壽,不約而同讓這兩面旗幟在釣島飄揚,儘管很快就被日本人拿下來,但卻是一幕歷史的「定格」,刻在中華民族的集體心靈上。

更深一層看,北京當局遲遲不出手,都是受到當年鄧小平「擱置爭議」思維的限制,以為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殊不知日本在這四十年間已不斷暗中在島上經營,樹立燈塔及其他設施,造成既成事實,也坐實國際法上的「先占原則」。它的武裝艦艇,早已將釣島周邊水域團團圍住,台海兩岸的船隻難越雷池一步。「擱置爭議」變成了中方一廂情願。兩岸自稱擁有釣島主權,實質上變成了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當年國府在七○年代被指責對釣島問題軟弱,也是因為它在國際政治上的考慮,不得不被美日所勒索。一九七○年底釣島之爭浮上檯面之際,正是聯合國討論要排擠台北席次,改由北京取代。蔣介石當時亟需美日支持,因此忍氣吞聲,終引爆海內外保釣運動。如今北京若因考慮與美日親善,又再默默忍受主權受損,豈不是步上蔣介石錯誤決策的後塵?

相對地,韓國在與日本的獨島(日稱竹島)之爭,就一切行動至上,捷足先登,不但派兵保衛,並且移民至島上,讓日本無法染指。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可以,為什麼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不可以?

不過,七○年代釣魚島之爭所導致的左右派分裂,近年由於台獨勢力出現,已隨風而逝。台獨意外地成為彌合左右兩派隙縫的黏合劑,因為當年無論是支持毛澤東或蔣介石的留學生,最後發現這兩位領袖都是中華民族主義者,都不會忍受台獨,都不會容忍今天日本軍事力量控制釣魚島。

而四十年前的保釣,也因為今日台獨勢力國際化而展現全新的動力,既推動兩岸社會的深層改革,也要加強監督兩岸當局。也就是說,兩岸的社會改革,必須與政治改革同步,追上經濟改革,使三者無所偏廢。老保釣不再是為左右意識型態之爭而分裂,而是要為國家主權而團結。這是老保釣的新浪潮,也是兩岸改革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