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2004年5.20,在陳水扁靠著兩顆子彈連任當天,筆者振筆疾書寫下〈妨礙統一的幾個迷思必須破除〉一文,指出普遍存在於當時台灣社會的迷思必須及早破除,否則不僅統一無望,兩岸關係也將更為險峻。
五年後的今天,馬英九執政屆滿一年,隨著兩會復談、大三通、陸客與採購團來台、大陸國台辦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台灣八千人出席福建「海峽論壇」,兩岸已然進入大交流時代。但就在同一時間,民進黨發動5.17嗆馬大遊行,數十萬人走上街頭高喊「反傾中,護台灣」、「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中國時報》與《遠見》民調也顯示,多數民眾支持兩岸和解與合作,但傾向獨立的民意卻創下歷史新高,令人不禁想問,在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客觀形勢迥然不同後,台灣民意究竟有多少轉變,以及為何沒有轉變。
馬英九上台後,積極開放兩岸經貿政策,並已取得成效,應當給予肯定。但或為順應主流民意,或為做全民總統,或為拼連任,馬英九在民進黨敗選,獨派受到陳水扁貪腐案件影響,氣勢最弱之際,未在文化教育政策上終結「文化台獨」、「去中國化」,未在傳媒上有效掌握統獨議題的話語權,未駁斥綠營「保主權」論調,反而在任人用事上處處討好綠營(綠營卻毫不領情),更一再強調「終其一生也不會見到統一」、「台灣主體性」,這些作為不僅繼續強化「拒統」的正當性,獨派聲勢亦有重新再起之勢。其次,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一碰到批評與反對聲浪,就推遲或打折扣,這種心態被民進黨與獨派看在眼裡,當然拼了命,也要在立院與街頭加強反對力道。近月來藍綠與統獨對立、族群矛盾明顯升高,這不僅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利,恐也將影響接下來的幾次大選。
「保主權」,保的是什麼「主權」?
朝野都爭相「保主權」。民進黨與獨派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所保之主權應該是「台灣主權」。只可惜,不僅獨派承認唯有「正名制憲」,台灣才能獨立建國,連國際法專家也認為,即便台灣具有某些「國際人格」,在有些領域上也算「實體」,但在宣佈獨立、更改國號、制定新憲法,並被國際承認之前,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何來主權可保?
馬英九主張「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所保之主權應該是中華民國的主權。但他始終說不清,台灣究竟是屬於中華民國,還是等於中華民國?5.19中文記者會上,馬英九說「台灣是中華民國」(後有總統府發言人說,馬的原義是「台灣是中華民國的」),5.20英文記者會上,根據總統府直譯,馬英九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中華民國的主權是屬於人民的」。中英文,台灣人洋人兩套說詞,究竟是蓄意製造模糊,還是把中華民國當作「保台」、「獨台」的取巧工具?
中華民國確曾為台灣最大的公約數,但在李登輝、陳水扁利用行政資源,先灌輸「中華民國到台灣、在台灣、是台灣」觀念,後乾脆主張「一邊一國」後,中華民國早已開始變質。李登輝2003年公開宣示「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中華民國不是個國家,只是個名字」,似乎道出「不可說的秘密」,之後正名制憲入聯跟著上場,中華民國終於成了隨時可被拋棄的道具或空殼子。
馬英九言必「尊憲、守憲」,當然知道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一中憲法」,也是一部「堅持國土統一」憲法。馬英九5.20不僅重複,「不論第一任或第二任的任期內,都不會和對岸就統一問題協商」,還說「統一是幾代人以後的事」。如此主張「不統」,與無限期、無方向的「維持現狀」,難道就是「尊憲」?尤其,依憲政原理與憲法第四十八條,總統必須「遵守憲法」,增修條款界定兩岸為「一國兩區」,因此,只要國家一天不統一,馬英九就無法遵守和實現「一中憲法」。
針對兩岸經貿合作與能以「中華台北」成為WHA觀察員,馬英九在兩場記者會上表示是空前的成就。他說,「就職以來,對岸對各項計畫都有很多回應,雙方都調整立場和心態後,兩岸和平關係逐漸建立」。在大表欣慰之餘,馬英九應該想想:兩岸經貿關係本來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一種相互需要,互利雙贏的關係;如果一切以台灣利益為先為重,政治上不妥協、不讓步,經濟上少開放、多得利,一味地吃定大陸,不斷向民進黨妥協、讓步,並以此作為向大陸討價要價的籌碼,合作關係能夠長長久久嗎?何況,IMD公佈的200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台灣競爭力已下滑至23名,創下在該排名史上最差的記錄。IMD也指出,台灣強化競爭力的唯一希望,在於善用正常化的兩岸經貿關係。急於挽救經濟的馬英九,應該對其政治上堅不妥協,經濟上抬高要價的心態有所警惕,尤其不該再要求「大陸不要逼反了台灣人」,或以「台灣是多元民主社會」,任由台灣民意繼續走獨。
「保主權」,不如結束「政治對立」
馬英九既然尊憲,又承認「九二共識」,就應該對「胡六點」的出台感到異常興奮。因為大陸已認定「兩岸問題不是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而且「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在此新的定位下,馬政府當然可以有尊嚴地,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平等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而且,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大陸當局也主動提出,可就兩岸目前的特殊情況,展開務實探討。對此,馬英九應認真思考,並提出具體方案,但要能創造兩岸互信基礎,達成務實方案,首要任務恐怕還是要想辦法,破除島內「拒統」迷思,而不是動不動就要大陸撤飛彈,或重提六四天安門事件。
2005年底,國民黨在「三合一選舉」大勝時,時任黨主席的馬英九,被人評為台灣唯一可以「優質政治」,取代「族群政治」的政治人物,唐湘龍甚至說「馬英九是民族統派的代表」。執政屆滿一年的馬英九,兩岸經貿政策雖已取得成效,兩岸論述卻有太多的「政治語言」,在國家定位上亦多所搖擺,以至於台灣民意未明顯轉變。沒有前景的維持現狀,或僅僅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既不現實,也讓綠營見縫插針,把大陸的對台優惠政策與WHA放行,硬柪成「傷害主權」、「賣台」,甚至藉此重新炒作統獨議題,想繼續以台獨騙取選票。在此形勢下,馬英九若不正面迎戰,設法帶領台灣民意往反獨趨統,或至少是「維持現狀走向極統一」的方向前進,兩岸關係是否能和平發展,共創雙贏,恐怕還有待觀察。
落筆於2009年5月20日◆
社論
保釣會議與中國海疆
齋籐失格暴言
馬英九就職週年
馬英九的治國理念
兩岸關係
「五四」90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