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ECFA為難克魯曼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石佳音(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克魯曼訪台之前,駐美的中天新聞記者問他:台灣該不該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克氏的回應被《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各自解讀,引來太平洋彼岸的一場激烈筆戰。克魯曼抵台後,仍有人問他同一問題。雖然外來的和尚會唸經,但克魯曼是經濟學家,我們實在應先自問:ECFA到底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經濟學的本質是理性,不同經濟情境之間是可以抵換、妥協的。多數人在選擇A、B兩物數量時,理性的思考模式類似於:雖然我愛A,但A如太貴,我寧可買十個B代替一個A。另有字典編纂式偏好者,他的邏輯是:我愛A,如沒A再多的B也無用。不管A多貴,我不計代價非買不可。

令A表台獨或所謂「台灣自主性」,B表民生福祉的增進。如果兩岸經貿合作的利益巨大到某種程度,理性者應無理由堅持台獨才對。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這是經濟邏輯。

反觀獨派的邏輯:當大陸經濟遠落後於台灣的年代,獨派反統的理由是中國太窮。如今大陸崛起,台灣相對停滯十年。兩岸生活水準差距縮小之際,獨派不但更獨,甚至還反對搭大陸的順風車以救台灣經濟。「寧可餓死也不統一」是他們悲壯的寫照,正符上述字典編纂式的偏好模式。經濟學架構至此被迫拆解,洋和尚會唸經,大概也難有高見。

南韓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雖然帶給南韓極大商機與利益,但也傷害農業、傳統產業等弱勢部門。理性之道就是補貼、資助弱勢部門,幫他們轉型、提升其競爭力。只要優勢部門獲取的利益大於弱勢部門的損失,國家長期的利益大於短期損失,就值得FTA。南韓也沒為FTA公投。

假若美國或新加坡願與台灣簽署經貿協定,此乃喜事一樁,綠營絕對不會要求公投表決。顯然經貿不是問題,「主權」才是關鍵。獨派在意ECFA的不是它的經濟效果,而是大陸不以國對國的規格和台灣簽約。他們因此宣稱ECFA會矮化台灣,讓台灣在經濟「自主性」逐漸受損之中,法理「主權」也日益喪失。可是,如要嚴格遵照這種獨派邏輯,等於主張:在北京承認台灣獨立以前,完全不與大陸往還。如此,就必須執行比李登輝時代更嚴格的「戒急用忍」。而過去十幾年來的經驗證實,這無異於經濟自殺。

面對台獨派的壓力,馬英九政府不敢直接觸碰統獨議題。於是,唯一的出路就是擱置主權爭議,只談經濟事務。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因此強調:兩岸簽署ECFA,根本不涉及主權與統獨。問題是:這種作法只是「不去爭議主權」,而不是「主權沒有爭議」。「主權爭議」不會就此消失,獨派也永遠不會滿意。

明乎此,便知問題不在經濟「自主性」的大小,而在「主權」的有無。如果大陸承認台灣獨立,即便台灣退讓部分自主性,獨派也不致作梗。但若大陸始終不承認台灣獨立,則任何針對台灣自主性的限制,都會被上綱上線成為「主權」問題。馬英九政權雖然避談主權問題,但仍舊無法擺脫獨派的糾纏、抗爭與反對。

撇除所謂主權爭議,兩岸ECFA應有極大互利空間。克魯曼來台首場演講時表示,全球經濟應該已經觸底,但他擔心各國會吹起保護主義之風,進而拖累全球經濟復甦腳步。根據他的思考脈絡,克魯曼對於ECFA的態度豈非不言可喻?

克魯曼雖是傑出經濟學家,但他可能不瞭解台灣有人不把對岸當鄰國、當祖國,而是把它當敵國。克氏的經貿理論雖然貢獻卓著,名滿天下,但他顯然從未處理過像台海兩岸「經濟如此接近、政治如此敵對」的詭異情境,更沒在他的經濟模型中考慮過「主權爭議」這種變數。我們就別拿ECFA為難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