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財經內閣表現評論
雷立芬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馬總統財經內閣表現評論
雷立芬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一、前 言
馬總統就任屆滿週年,各界對其各項表現始終褒貶不一,但是不可否認馬總統對落實選舉政見之用心。「經濟議題」一直是執政黨大選的主軸,「財經內閣」也是新總統對民眾的承諾,因此,閣員中不乏之前出任過財經職務的老手,如邱正雄、尹起銘等。但是從新內閣上任,更換內閣的呼聲即不斷出現;而且劉楑坦承「633」政見有跳票之虞,財經內閣到底行不行,勢必成為影響馬總統成績單的關鍵因素。
本文擬檢視過去一年的經濟數字,進而評論馬政府「財經內閣」的表現,更期待馬政府可以汰弱換強,建立具備執行力的財經內閣,以帶領全民迅速走出景氣衰退的陰霾。
二、讓數字說話
從去年5月馬總統就任,至今年3月的相關經濟數據整理於下表。首先,實質經濟成長率部分,去年第二季(97年4-6月)為4.56%,其後分別為-1.05%,-8.36%,年成長率為0.12%。主計處預估今年第一季為-6.51%,如果在第三季開始復甦,年成長率為-2.97%。景氣分數由上任之初的22分一路下降至9分,雖然今年2、3月略微回升,仍在經濟衰退的範圍內。同時期失業率由3.81%上升至5.81%,失業人數由41萬人增加為63萬。
台灣經濟以進口原料加工製造出口為主,貿易數字更直接反應經濟現況。去年5月出口總額約台幣7,119億元,其後不斷銳減至4,089億元,衰退幅度達42.56%;同時期外銷訂單由315億美元,下降至176億美元,降幅為44.13%。去年5月進口總額約為台幣6,546億元,今年1月為2,973億元,下降幅度達54.58%。進出口總額以及外銷訂單在今年2、3月受大陸急單效應呈現回升,但是幅度有限,而且還需要更長期的觀察,才能確定急單效應之後,因為貿易夥伴國景氣逐漸復甦,開始回復以往水準。
綜觀這一年的主要經濟數據,由於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除了進出口量會影響匯率、貨幣供給、利率外,國際資金進出國內資本市場也會產生類似效果,因此台灣的景氣循環無法自絕於國際環境。失色的經濟數據當然不能完全以「財經內閣無能」概括承受,但是財經內閣如果欠缺執行力也會讓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甚至延長景氣復甦的期間。
項目
97/5
97/6
97/7
97/8
97/9
97/10
97/11
97/12
98/1
98/2
98/3
98/4
實質成長率
4.56%
-1.05%
-8.36%
-6.51%(主計處預估)
景氣信號
22
20
16
18
12
12
11
9
9
10
10
失業率
3.84
%
3.95%
4.06%
4.14%
4.27%
4.37%
4.64%
5.03%
5.31%
5.75%
5.81%
出口總額
7119
7389
6937
7361
6931
6684
5544
4541
4089
4248
5403
4991
進口總額
6546
6954
7047
7775
6664
5730
5033
3932
2973
3695
4232
4285
外銷訂單
315
313
313
321
317
304
228
207
176
201
239
CPI年增率
3.71%
4.97%
5.81%
4.68%
3.10%
2.39%
1.94%
1.27%
1.48%
-1.33%
-0.15%
-0.45%
股價指數
8910
8180
7127
7071
6203
5043
4509
4496
4475
4476
4925
6655
說明:進出口總額單位:億元台幣,外銷訂單單位:億美元。景氣信號最低9分,最高45分,16分以下代表景氣衰退。98/4之股價指數為5/19之收盤指數。
三、財經內閣的功與過
馬政府上台之初,經濟問題主要肇因於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由原油推升的通貨膨脹,還會伴隨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因此,經濟學家稱之為「停滯性通貨膨脹」。以常理推論,物價上漲,所得並未增加時,消費者只能減少支出因應;產品賣不出去,存貨增加,廠商獲利降低,採取裁員措施必導致失業率上升。若以提高總需求如政府支出增加因應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對物價上升有推波助瀾之影響。相反地,若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如提高存款準備率,因為會降低貨幣供給額,雖然可以抑制物價上升,卻也造成利率上升降低投資與消費意願,而總需求銳減,進而導致經濟衰退。比較適當的作法,應該維持名目經濟成長率,以溫和通貨膨脹換取經濟衰退。
新內閣一上任推出之擴大內需方案,成為物價持續上漲的推手。幸而,該方案只是將原來地方的預算轉為中央預算,對於推升物價的效果有限。但是中央銀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提高存款準備率,才是令人詫異,這是完全與擴大內需相反的主張,新政府似乎摸不定政策目標。股市持續下跌後,財經閣員倉促間提出8大措施,其中包括保險業8兆資金投入股市。實際上,保險業可以投入股市的金額是8兆之15%,而且都已經在市場進出,顯見閣員眛於實情的嚴重性。
然而在去年9月,美國因次級房貸危機導致金融公司破產,連帶引爆全球性金融危機;經濟蕭條的疑慮由美國向世界各地擴散,促使油價大幅下滑,緊接著是各國經濟成長率持續萎縮,失業率逐漸攀升。台灣也不能倖免於難。除了最早宣示政府百分之百保障銀行存款戶的權益外,央行連續降息、愛台12項建設積極發包,各政府機關爭相推出各種短期就業機會,還有前所未有的發放消費券。但是這一切的措施,都不及兩岸直航、陸客以及陸資來台等兩岸經貿關係改善作法的成效。從股價指數近期內迅速走揚的現況,可以發現景氣回春雖然還不確定,投資人的信心卻已經大幅恢復。
由於兩岸經貿關係的正面效益,未必充分反映在國內經濟產出,譬如陸資來台如果只是炒作股市與房市而不是投入產業升級,基本上是無法提升國內的經濟成長。財經閣員如果見到股市大好,就以為景氣好轉而不能正確掌握資訊,甚至延誤經濟復甦時程,則是大錯特錯,無法原諒。
四、結 語
當前經濟現況有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當時美國因為股市與房市過度投機,泡沫產生後,消費者信心崩潰,支出銳減。但美國政府不敢舉債進行公共投資,以致延緩景氣復甦時程,甚至創下25%的失業率。世人多憂慮重蹈覆轍,但是記起當時的教訓,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成為必要的手段,只是政府支出是民脂民膏,也向未來子孫舉債,一定要格外謹慎、嚴謹,而且要具有前瞻性,亦即每一項支出都必須是有自償性的投資行為。但是目前馬政府的公共支出項目(有誰說得出名稱?),都不及當年10大建設的宏觀,也欠缺深入的學術論述與廣泛溝通。擴大就業措施方案,竟有19億是讓學術單位提出研究計劃,以增聘臨時研究助理。這種資源濫用的方式,與選舉綁樁相去不遠,實在令人扼腕。
馬總統的「633」選舉政見無法落實,除了當初過於樂觀,引用數據不當以外,客觀環境當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從這一年來財經內閣的整體表現,確實有很多令人難以苟同之處。持平而論,如果沒有兩岸經貿關係的改善,台灣經濟實在乏善可陳,自忖是財經專家的閣員自當感到汗顏,而不該繼續尸位素餐、眷念官位。展望未來即使不能「馬上好」,也要「馬上漸漸好」,換掉該換掉的人是唯一的途徑。
社論
保釣會議與中國海疆
齋籐失格暴言
馬英九就職週年
馬英九的治國理念
兩岸關係
「五四」90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