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伊拉克撤軍的戰略思維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美國從伊拉克撤軍的戰略思維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2010年8月31日美國根據與伊拉克達成的「2008年駐伊美軍地位協議」,正式宣告結束美軍戰鬥部隊的任務,從伊拉克撤軍;預計2011年年底完成全面撤軍。此一事件顯示了美國全球戰略度過了「後冷戰秩序」及「單邊主義」的單極霸權秩序,從「環蘇聯」的戰略框架轉移到「環中國」的戰略框架。換句話說,這一事件正式宣告過去維繫七年多「單邊主義」的國際秩序,正進行解構。
當年,老布希儘管在其任上結束了冷戰,拖垮了蘇聯大帝國,儼然建構了美國獨霸世界的形勢,宣示「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作為美國國家發展的新方針,然而,在其戰略的規劃上依然不敢冒然地採取「單邊主義」的作為,仍然漸近地營造新的「假想敵」;「文明衝突論」及「中國威脅論」就在此思維下應運而生。所以,老布希在發動第一次美伊戰爭的「沙漠風暴」時,其用兵依據仍然是聯合國的決議案。另外,在戰略思維上,這次的軍事行動還是慣性地停留在「環蘇聯」的地緣考量及「區域性權力平衡」的準則。因此,美軍在擊垮伊拉克之後,仍然保留了海珊政權;這種做法與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勝利後,於華容道上不殺曹操的戰略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簡言之,老布希保留海珊政權的目的是用以抑制伊朗藉機快速崛起,以維持中東地區的權力平衡。
老布希政府雖然在國威的展示上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也導致了國疲民窮;終究民生才是根本,老布希在連任的大選中竟是「高聲望的落選」,克林頓趁機而起,取得了執政權。克林頓政府雖也不負眾望,解決了美國累積半世紀以來的高額雙重赤字,然而卻動搖了美國保守勢力的根本--軍工復合體(military-industry complex)及石油工業。這種形勢扭轉了美國的政治生態,新右派(New Right) 崛起,開啟了小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時代,也種下了世界禍患的根源。
小布希政府認為,如果想要解決軍工復合體的問題,同時又可以透過擴增石油利益,添補可能擴編的軍事開支,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發動第二次對伊拉克的戰爭。為了達成戰略目標,美國不僅必須徹底摧毀海珊政權,同時也需要透過美軍的進駐,控制伊拉克政局,順利掌握石油的開採權;在此同時,美國更能夠控制石油供應炒作石油市場,大發戰爭財。然而,伊拉克那裡會不瞭解美國的動機,不管是在海珊政權的末期或是後海珊的伊拉克,都極盡所能地破壞石油的開採設施;缺乏有效能的伊拉克政府就不會有穩定的政局以及社會秩序,開採的工作就無法順利推動。美國又陷入了越戰模式的泥淖,而這次更為慘烈,除了犧牲4千多名生命及3萬多傷者之外,7,500億美元的軍費加上石油炒作基金連鎖效應爆發了金融海嘯。以這樣的經濟情勢,美國再不從伊拉克撤軍,將會如Paul Kenndy在《強權的興起與殞落》所預測,加速「霸權殞落」的命運。
就在美國推行「單邊主義」霸權的七年多期間,中國積極推動改革開發政策,顯現成效;「中國威脅論」再度甚囂塵上。檢視這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美國歷史、民族文化及所衍生出來的戰略思維,吾人將發現,挾持著強大軍力、又具有強烈使命感的美國,總會不斷的尋找「假想敵」,編造「衝突點」,一方面藉以凝聚其國內民氣,另一方面同時得以永續經營其霸權地位。儘管以「人權主義」號召起家的歐巴瑪,一旦執政,也無法忽視美國的國家利益及其在全球體系的戰略利益;此時猛然從「單邊主義」的戰略思維上回神過來,才從「環蘇聯」的慣性中覺醒,重新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調整戰略方針,邁向「環中國」的思維。
從地緣戰略來看,中東地區是「環蘇聯」戰略的要地,但還不是「環中國」戰略的要地;「環中國」戰略的要地包括阿富汗、中亞、外蒙古、朝鮮半島、東南亞及南亞,以海權競爭來看,南海、黃海、日本海及台海等皆為「環中國」的戰略要地。依此角度來看,美國可以從伊拉克撤軍,就很難決意從阿富汗撤軍;不僅美國軍方的高層,連北約組織也幾乎一致反對從阿富汗撤軍,最具體的例子是駐阿富汗部隊的司令David Petraeus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訪問中,堅決地表達該立場。另外,對阿富汗的用兵不僅關係著美國在阿富汗的利益,同時也關係著美軍在哈薩克租用軍事基地的正當性。雖然中國透過上海六國組織會議的機制,試圖聯合俄羅斯呼籲美國撤出哈薩克,然而,俄羅斯基於中國崛起的壓力,不樂觀美軍的退出;從地緣運作的考量,俄羅斯亦擔心中國影響力入侵哈薩克,將比美軍駐留哈薩克,對俄羅斯國家利益的威脅更大。
最後是基於油源的考量,美國當前如果要抑制中國崛起的速度,那就必須控制石油的供應,以圖減緩中國的經濟發展。顯然,目前中國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之一就是伊朗,而且中國在伊朗的能源建設投資龐大,一旦解決伊拉克問題,將有餘力與伊朗周旋,甚至可以藉機造成緊張情勢;如此一來,運油的安全及供應必遭致嚴重威脅,油價的上漲必會衝擊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另外,中東石油也將在長期開採之下,逐漸耗盡,未來足以替代中東油源的地區就是中亞國家所在的裡海盆地。美國藉口阿富汗問題,進駐哈薩克,一方面有其「環中國」戰略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能染指哈薩克的能源;如此一舉二得的戰略計畫,美國豈會輕易從阿富汗撤軍?◆
社論
國際視窗
保衛釣魚台
台灣光復
美國與台灣
兩岸關係
課綱與台灣歷史
特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