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教育目的是確立中華民族大本大根

潘朝陽
(台師大東亞學系教授)


台獨主義執政,利用國家資源,全面在國民教育上展開「台灣族」和「台灣國」的建構。因為在現實政治層和國際關係層明目張膽地消滅在台灣的中國人以及中國人的中華民國,乃是一派癡人說夢的幻想。但是通過國民教育的教科書改造,潛艦深航,遂可欺瞞天下人的耳目,蠶食浸滲地日漸建構完成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以及台灣的國家不是中國人的國家之意識型態。

從老皇民李登輝篡取國柄開始,歷經陳水扁的陰沉蠻幹,累積二十多年的課程綱要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成和教學,老實而言,台獨主義的建構非中國人的台灣族以及台灣國,這樣的工程,已然達到相當程度的成功。

作用在國民教育改造工程之最厲害的台獨建構論,是杜正勝的「同心圓論」,世人率皆以為同心圓論,只應用在歷史教育,而其實它是全盤運用在國民教育中的歷史、地理、公憲以及國語文教育中的。

國民九年一貫教育的歷史、地理與公憲,均是從台灣出發。

其實如果依據中國的修史傳統,國家史官負責國家史地的編修,而地方官員甚至一般文士,均有編修纂述地方史地之書的深遠傳統。前者即習稱的「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後者即廣泛的「方志」之書,譬如清代台灣的《台灣府志》、《諸羅縣志》、《淡水廳志》,或如明代福建的《八閩通志》;清代的《泉州府志》、《漳州府志》……等。

地方修纂史地誌書,其本義在於一者提供執政者國家治理之參考,二者使當地人得有鄉土家園的切實認識進而蘊生真切的鄉土家園之愛。中國原本就是國史與地方志最發達之國,通過國史和地方志的創述、編纂以及以其為教科書而普及全國上下各層的史地教育,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既國家之忠心亦有鄉土之情義的民族。

然而,培養國人對國家和鄉土的忠心義情,並不僅止於史地誌書的教化,透過國文的國民教育,其政教效果往往更深且著。所謂國文也者,是傳統經史子集的佳作宏文的整編彙集而為國民教育的教科書,它包含中國人的基本中文之認識、義理之養成以及文風人品之培育等,換言之,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是必須透過國文教育而從深厚的國文土壤氣韻中培養形成,也就是經由國文教育,中國人於心靈中與中國的往聖先賢、文豪義士、英雄志士的生命人格相融為一,這樣的文教之心靈和生命的古今認同完成後,中國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然而台獨主義的同心圓論,是用空間的圓圈將中國大陸以海峽為界加以隔斷而變成「外國」,因此中國的史地公憲議題均屬於「外國的中國之史地公憲」。同時,台獨主義對於國文的政教功能亦知之甚詳,因此於彼等掌握國權時,除了大舉改造史地公憲教育之外,亦依據同心圓論而大舉改造國民教育中的國語文教育之編纂方向和內容,其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以台獨的台灣為中心而極力去中國化,換言之,國語文的教育是台灣的國語文為主體,中國者則等同外國之內容成份。

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的「基本理念」有四條要旨:1.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2.培養學生有效應用華語文,從事思考……,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3.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4.……。

以「華語文」取代「國語文」,是最為曖昧且懷有偷梁換柱的改造工程之勾當的。按台灣語文教育界使用「華語文」辭彙,專門指針對外國人士的中文中語之教育而言,這個教育專業,大陸以「漢語」以及「對外漢語」稱之。近年台灣不少公私立大學趁全球華語文熱,紛紛設立華語文系所,譬如台師大就設立了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應用華語文系、國際華語與文化系;研究所國內外學生均收,應華系則專收本國學生,國華系則完全是外籍生。但不管如何,其辦學宗旨乃是因應全球學習中文中語的大趨勢而成立,培養出來的華語文人才,是必須跨出國門,前往全世界各地去訓練外國人習得說中國話、讀中國書、寫中國字的能力的。而留在國內的人才,也一樣是在給外國學習中文、中語的機構中教育他們習得中文的聽讀說寫能力。何以不就乾脆用「中語文」稱呼?那是因為要與國文系所、和中文系所有所區分;中文系或國文系的辦學主旨是教育培養中國自己的傳統國學人才,而不是訓練外國人習得中文。

台獨執政進行國語文教育目的之改造,刻意將國語文一辭取消而標出華語文一辭,不要以為將「國語文」換成「華語文」是沒什麼且平常之事,因為依照台獨觀點,所謂華語文實在是「中國人」的語文,而在台灣,「台語文」才是他們心中幽暗之深處真正認同的「國語文」--「台灣共和國的國語文」,建構之路的終點就是廢漢字而以羅馬拼音來書寫台灣國國語文--「台語文」。現階段當然無法完成台灣共和國的獨立大業,但在國語文教育中,可以進行在語文意識型態的構造中的破除中國性之壟斷而建立台灣性之優先權的工程,乃是先將「中國的語文」標舉為「華語文」,此乃是讓「台灣四大族群」的「台語」、「客語」、「原民語」可以與「華語」平等對列,一旦大勢成熟,就可以經由法定程序而將台語文正式明訂為台灣國的「國語」,當然,台灣國民亦可自由學習中國的語文,那種外國語文稱為「華語文」。

國民教育的國語文教育,根本之處在於透過教育體認我們是中國人以及是以什麼為本質、以什麼為方向的中國人。現行之國語文課綱的基本理念,讓筆者非常驚訝,國語文教育的目的,居然只是欣賞文學、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

國語文教育說到根本,乃是中國經典和義理教育,唯有紮實堅厚的經典義理教育和學習,我們的子弟才能體認自己是中國人,才能明瞭自己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之教」為文化本質文化方向的中國人。

孔子說過詩可以興觀群怨,透過詩教,子弟才能明白中國人如何興如何觀如何群如何怨,也因此而能了悟所以興觀群怨之因由、歷程以及其結果。又譬如讀過禮運篇,子弟就能認識孔子的政治義理的高度,且可據之而與當代西方傳來的民主制度加以對比,得出中國人應行的正路。

或許說我們是在台灣,國語文教育應當有台灣內容,此說是當然的,然則應選讀台灣先聖先賢的感人文章,在台灣文獻的彙集作品中,古與今多有經典型文本,如陳永華的建聖廟立太學文、如賴和的漢詩、如鍾理和的小說原鄉人……等,率皆教忠教孝,樹立在台灣生存發展的中華民族的立身立命之綱常。更應選讀日據時代抗日的豪傑的血淚文章,譬如羅福星的獄中絕筆,讀這篇文章而不為之落淚的台灣子弟,就不配為人。

「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並非國語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學目的,孔子詩教所言「多識蟲魚鳥獸之名」,實為詩教餘事,國語文教育的目標應是國民對於中國核心義理的體會、把握和實踐,而所謂「多元與國際」的認識,亦不過是「多識蟲鳥獸之名」罷了。

目前的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綱要規劃者,確實是台獨主義的執行者,或者是獨台主義的投機者的產物。通觀全部綱要,它是完全不提中華、華夏、中國之辭的,它亦不敢提到中華經典、中華義理等辭,只提及「本國和外國文化習俗」,似乎國語文教育的主旨是考古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內容與原則。總之,它是在課綱中刻意「去中國經典與義理」的。

或許有人會批評筆者深文周納,會對筆者指出課綱的「本國」就是指中國。

「本國」也者豈是中國?它於綱要中自己明白這樣提到:「1.能廣泛閱讀台灣各族群的文學作品,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2.能喜愛閱讀國內外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3.能喜愛閱讀海洋、生態、性別、族群等具有當代議題內涵的文學作品。」

這一段三點正是國語文課綱的本來面目,首先規定國語文的國民教育最高標準就是「台灣四大族群」的文學選讀,在這個架構中只容得下台灣的外省人的文學作品,譬如朱天心的《古都》,而不能容中國的文學作品,譬如沈從文的《邊城》。當然,國語文課本依然可以選讀沈從文的《邊城》,但是它是在外國的中國作家之標準下被選讀的。而關於第3點,則是課綱設計人滿腦子以為依附現在很流行的所謂後現代論述就是進步,因而比附「海洋」啦、「生態」啦、「性別」啦、「族裔」啦等等時髦議題,一則表顯中文學門的崇洋性、當代性,一則隱然以「全球」將中國刪解,前者呈現這個課綱的虛無無主體,後者呈現他們的去中國的台獨(包括獨台)本性。

筆者這一篇批判文,台獨主義者看到一定大笑,必定說台獨的台灣國國語文教育本來就是他們的革命之路。將中國性從國民教育中革除,籌計逐步而將華語文列為外國語文,亦是這個建國革命大業中的一個環節。從台獨的立場看這個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綱,是再合適不過的。

然而筆者並非質問台獨份子,我是義正辭嚴地質問馬總統,您執政的中華民國,相信不是台獨意義下的殼子型中華民國,然則這個中華民國的國民教育中的國語文教育怎麼是李登輝們、陳水扁們的台灣國之國語文教育課綱?難道馬先生的執政團隊居然是「李登輝們」、「陳水扁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