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發展不能缺少統一願景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聯合報》8月30日以《可以不統一 不能不和平》為題的社論,以及馬英九次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不統不獨不武」、「統一的條件不成熟」,並似提醒對岸不要「呷緊弄破碗」的一番言論,使得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兩者關係為何,再次成為台灣社會議論的焦點。

其實,自從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之後,台灣各界對於北京當局何以在長期堅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後,提出和平發展,就有各種不同的解讀。藍營政治人物、學者、媒體基本上肯定和平發展,但總不忘強調,和平發展既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大陸不該再以統一相逼。馬英九本人也指出,大陸已「淡化」或「擱置」統一,只想和平發展,維持台海現狀。

長期觀察兩岸關係,近年來又投身台灣島內統一運動的筆者則認為,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不是選擇題,兩者之間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簡言之,要維護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以和平統一為目標,而兩岸要達和平統一目標,又必須經過一段和平發展期;要確保兩岸和平發展往和平統一的方向邁進,以及統一後台灣能長治久安,除需奠定和平統一的經濟基礎,重建島內統一的社會動力,更應發展強而有力的統一運動。

筆者以為《聯合報》在上述社論所稱:「若將兩岸關係化約到『和平』二字,就知道,即使『反對統一』、……或『不知能否統一』,仍應當並可以維持『和平發展』」,只是毫無根據的臆測。試想:如果台灣人反對或拒絕統一,憑什麼期待且要求始終堅守和平統一目標的大陸當局繼續和平發展?至於該社論結語所指:「唯有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始有可能從長期的、善意的、民主的『發展』中,積蓄條件,找到兩岸永久『和平』的終極方案」,在筆者看來,也不過是「一國良制」,或「以拖待變」的新瓶裝舊酒之推銷術罷了!

馬英九強調「統一話題在台灣不受歡迎」,卻不見他深刻檢討,兩岸關係既密不可分,台灣經濟早已依賴大陸而生存,台灣人也欣然接受大陸的「讓利」,享受「和平紅利」,何以「統一話題在台灣不受歡迎」。依筆者之見,「拒統」民意至今不降,與馬英九把「正視現實」、「不統」掛在口上,講「不獨」時又只說「不主張台灣法理獨立」(難不成他主張台灣已事實獨立,或應維持事實獨立?)連大陸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在台重申「九二共識」之「一中原則」,都未作正面回應,恐怕脫不了干係。

在選舉掛帥的台灣,幾乎人人相信「要有支持統一的人民,才有支持統一的政治人物」,但從台灣過去60年的民意走向又知,政治領袖的立場影響民意既直接又深遠。且不爭論民意與政治人物立場何為雞,何為蛋,何為先,何為後,無人會否認,唯有引領民意走往正確理想方向的政治領袖,才能開創歷史新局,而台灣當今需要的正是一位有能力、有意願開創新局的領袖。筆者希望,立志要帶給台灣和平與繁榮的馬英九清楚認識:沒有目標地維持現狀,既不現實也無法建立台灣前途的願景;和平發展若缺了統一前景,兩岸之間恐難真有和平發展,更遑論台灣能長治久安,兩岸人民共同復興中華!筆者也期待,島內自發性的統一運動能增強影響民意的輿論聲勢,建立統一的話語權,催化統一的條件早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