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記得在2008年夏與內地友人聊天時,本人就曾提出喚起台灣同胞認同祖國的「祖國論」見解,後撰《恢復祖國意識》乙文刊於2009年5月號《海峽評論》。今年8月4日在西安參加「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時提出《後ECFA時代台灣同胞認同祖國化》乙文,本文續在前文所提「祖國論」之基礎上,再進一步探討。
「祖國認同」與「民族認同」
關於兩岸統一,台灣統派多所論述,筆者認為「兩岸能和平統一的前提,就是台灣人恢復其先人傳承內涵強烈祖國意識的台灣意識,其核心就是祖國意識」(《海峽評論》2009-05-01)。反之,如果未能喚起台灣同胞的祖國認同,則時下兩岸所有的交流,甚至是鉅額的經貿讓利,就終極統一而言,都可能是鏡花水月,誠如毛澤東所云「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關於「民族認同」在台灣,深綠台獨論述藉電視政論節目和地下電台強力宣傳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都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他們好似不知道德國與奧地利也是同為日耳曼民族),都是同文同種的同一民族。換言之,即使是有共同的民族認同,也可分裂各自為國,台獨論述即據以詮釋其分離主義之正當性,因其論述言之成理,淺顯易懂,綠色群眾中不乏信者。
至於「祖國認同」,美國人口組合,不但「民族」相異,且黑白「人種」相異,但黑人、華裔、菲律賓裔、西班牙裔等均來自全球各地,因為認同美國,視美國為祖國,而共同成就了今日美國。因此,就現代國族認同的意識建構而言,「祖國認同」遠較「民族認同」重要,此理甚明。
台灣同胞祖國意識之消失
台灣社會在歷經國府白色恐怖與綠色執政之教化,「祖國」二字在台灣已經悄然消失六十年,廣大台灣本省同胞幾乎是不知道僅是七、八十年前,台灣先人菁英在日帝鐵騎之下,仍是強烈地視中國為祖國;不但如此,即使1949年移民台灣的外省同胞,無論是教授、將校軍官或民意代表,也因5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以下簡稱「國府」)之妖魔化內地宣傳,幾乎不知道僅是六十年前,國府還曾在台灣欲推動台人視中國為「祖國」之思想教育。及後國府敗遷台灣,政治氛圍改變,國府的教化竟不再提「祖國」二字,使得外省一代在認同上居然很難視中國為「祖國」,更遑論外省二代。
故筆者認為「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之前提條件不僅是台灣同胞要認同中華民族,而且還要進一步地視中國為祖國」。在統一過程中,台灣同胞國族認同的「祖國化」,可說是和平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突破台灣同胞未能視中國為祖國之心理枷鎖
就以島內統派或淺藍群眾而言,雖然心中贊同統一,但為何要統一?因受制於「中華民國」治下之思維,難有堅定嚴謹的統一論述,每遇深綠有所質疑,講起統一就理不直氣不壯。因為,首先是其出生成長之經驗皆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至於菁英,尤其是外省菁英(將軍、大使、富商等)其一生榮華更是與「中華民國」難以割捨,更何況中國傳統之「投降、出賣」等舊思維之影響,……。其次,深綠獨派標榜「台灣第一」、「台灣優先」、「台灣主體論」等說法之威懾,動則祭出「賣台」「台奸」,致使心向統一者之思維不無受其感染,甚至難以招架。後者例如去年星雲法師語稱「中國人」即遭獨派圍剿言塞,郭冠英則因為文有欠嚴謹致遭獨派圍剿整肅,寒蟬效應,莫此為甚。影響所及,公開堅定主張統一之理念更加不易擴張,贊同兩岸復歸統一之民調更是下降。
值此「後ECFA時代」的來臨,兩岸關係勢將進一步發展之際,兩岸文化交流勢將進一步深化之際,台灣統派當立足於經李扁二十年分離主義教化的島內「台灣意識」現實情境,藉「台灣主體性」之歷史表述,連結祖國意識和台灣意識,並排除「台灣意識」內的分離意識,恢復「台灣意識」內原有的強烈祖國意識內涵。如此論述方能取得思想上的制高點,經得起獨派深綠之巨大政治壓力,經得起島內現實台灣意識的考驗,也才能為廣大台灣同胞接受。
台胞認同祖國化的星星之火
關於兩岸終極統一,島內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認為破除拒統迷思,才能和平發展。教授王曉波認為要先有贊成統一的選民,才有贊成統一的政客。學者毛鑄倫認為只有台灣支持統一的民眾超過百分之五十加一,兩岸才有可能統一。……,以上各種表述,筆者認為其前提就是台灣同胞的認同祖國化。
然而,面對贊同兩岸復歸統一民調頗低的情勢,台灣統派不乏憂心忡忡者。但筆者卻信心滿滿,以史為鑒,且是以當代歷史為鑒,君不見五十年前1958年8月,「台灣獨立聯盟」在紐約聯合國大會前向訪美的台灣省主席陳誠從事示威活動,參加人數連同小孩僅七、八人而已,但經由改變認同經由選舉終而台獨執政。如今兩岸贊成兩岸復歸統一勢力,遠遠超過1958年之獨派勢力,更何況吾人又站在正確歷史的一方,只要有毅力,台灣同胞「祖國認同」的星星之火,必可燎原。
短期長期、近利遠利、政府機器與民間社團
喚起或恢復台灣同胞的祖國認同,是一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等全面開展,其方法事涉短期與長期、近利與遠利、具體與抽像、政府機器與民間社團之運作方式等方方面面。茲以台獨勢力由初始公開露面遊行示威的七、八人至藉改變認同奪取政權執政為例,試說明如後。
歷史是人類族群的集體記憶,其詮釋蘊含國族意識,形塑現代國族認同。故就長期深層的宏觀(Macro)戰略高度,獨派經由政權機器之強大行政資源,肆意曲解史實挑撥歷史怨懟,建構分離主義史觀,鋪天蓋地的不斷向群眾宣傳台獨內涵的「台灣主體意識」。就短期、近利、具體的微觀(Micro)行政舉措,諸如新聞局、文建會等文化主管單位的強力運作、大肆派任親綠學者出任歷史學界系所關鍵職位、……甚至以總統位階不時親自宣揚台獨理念(連台獨書籍出版的新書發表會也會親自出席)、政黨(民進黨)論述與選舉造勢、報紙、電視、電影運作以推廣台獨史觀。此外,外國美日政治文史勢力介入支?台獨論述。李扁二十年台獨執政,以滴水穿石長期執著毅力,以鋪天蓋地的短期近利行政,交叉強力推行分離主義教化,僅短短二十年,即改變島內一代人的認同;在此順便一提,事實上早在1937-45年間,日本殖民政府為改變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也曾動用國家機器暴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動「皇民化運動」,不但全然切斷台灣同胞的中國歷史記憶,為此甚至在部份地區強制拆毀中國寺廟。日本人並公開宣稱此一運動是從心與物的兩面,使台灣人認同日本。換言之,就是台灣人認同日本的思想改造運動。
反向思考,統派要恢復台灣同胞的祖國認同(一如李扁獨派執政經驗),在方法上也同樣的面臨長期深層遠利的宏觀佈局,與短期近利具體的微觀舉措,兩者並重,交相並用。就後者而言,各行政部門要建功立業攀比績效,勢多競相在短期、近利、具體的項目上下功夫,甚或認為抽像意識型態上的「歷史」不能解決政治問題,此乃人情之常。
誠然,「歷史」不能解決政治問題,「歷史」本來就不能解決政治問題,政治問題當然是經由政治途徑解決。但「歷史及其論述」卻是孕育祖國認同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統一的前提與基礎又是建立在國族的祖國認同,那是抽像的感性的感情的!誠如一代偉人民族英雄鄧小平所言(統一)「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統一是國族興盛的千秋大業,江山如此多嬌!相信二十一世紀初起,中華人才輩出,值此兩岸形勢前所未有大好之「後ECFA時代」歷史機遇,無論是執政之政府機構或在野之民間社團與學者,必有像前清盛世的有志兒女,以兩岸一統的國族使命感為己任,不但能在短期微觀舉措方面積極投入,也能以宏偉胸襟雅納宏觀的深遠戰略視野,重視並支持島內自發統一動力的「台胞認同祖國化」任何舉措,俾與經貿、宗教、文化、鄉情、警政、體育、……等各項具體成效,相互相補,相互感應,……功在當代,功在國族。◆
社論
國際視窗
保衛釣魚台
台灣光復
美國與台灣
兩岸關係
課綱與台灣歷史
特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