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撤軍與庫德族

孫若怡
(元培科技大學共教會召集人兼通識中心主任)


2010年8月19日凌晨4點,駐伊拉克的美軍第四斯特賴克旅的最後一部軍車,自伊境駛入科威特,兌現了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要在今年8月31日以前將美軍戰鬥部隊自伊撤出的承諾。儘管駐伊聯軍發言人認為,暴力事件的發生率已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伊拉克的安全局勢也明顯好轉,但是,各類襲擊事件仍頻繁發生。就在駐伊美軍宣佈具體撤軍計劃的前幾小時,在巴格達城東的警察學院外,仍發生了自殺式炸彈攻擊;而其他地區也陸續發生數起襲擊事件。美軍撤離後在宗教派系衝突、種族利益糾葛的矛盾下,伊拉克政府要維持境內的安全秩序,依然是一項不可知的艱難任務;其中庫德(Kurd)族的動向尤其值得觀察。庫德族屬印歐(Indo-European)語系民族中,較接近古波斯人的一支,長久以來散居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擁有自己民族獨特的語言及生活習慣,傳統上以信仰祆教為主。西元前612年,庫德族曾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領域橫跨今日土耳其南部、伊拉克北部、敘利亞東北部、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南部等,一個俗稱「庫德斯坦」(Kurdistan)的地區。經二千餘年歷史的更迭,至二十世紀的1923年起,該地區分別被土耳其、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等國所瓜分;這些國家彼此間雖然衝突戰爭不斷,但對庫德族採取壓迫滅絕的政策則一致。致使現存約三千萬的庫德人,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從而激發了他們積極爭取獨立建國的意圖。以伊拉克境內的庫德族為例,他們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大多居住在北部地區。海珊(Saddam Hussein,1937-2006)執政時期(1979-2003)的1987-1988年間,曾對伊北的庫德族實施「安法爾(Anfal)計劃」,這個猶如種族滅絕的計劃,使近50萬庫德族人被處決或受迫害而死;1988年,伊拉克甚至使用毒氣攻擊,造成庫德族五千人死亡、一萬人受傷的慘劇。1991年,又藉推行所謂「阿拉伯計劃」(Arabian Plan),沒收了庫德人的土地,並將數千個庫德人驅趕至伊朗境內。在1991年1月17日爆發的波斯灣戰爭中,美國以代號「沙漠風暴」軍事行動對付海珊,並在伊北庫德人居住地區的上空設「禁飛區」,為此無形中保護了庫德人的安全。因土耳其政府於伊拉克戰爭初期,拒絕向美軍提供假道北方土、伊邊界開闢第二戰場,為了便利戰事的進行,美軍就把軍隊空投到庫德人的居住區。在伊拉克北部地區的戰鬥中,庫德人不但成為美軍攻城掠地的重要夥伴,美軍更有賴庫德人的民兵武力,維持地方安全與鎮壓叛亂。因此,庫德人取得了美方的高度信任,在伊拉克重建與政治權力再分配的過程中,獲得了超出其所佔人口比例的極大利益。除了多人在第一屆臨時政府產生前後,擔任要職主導伊拉克的對外交涉、國家安全與經濟規劃外;並在新憲法的制定過程裡,確立了國家「聯邦主義」的屬性與發展方向。在「聯邦主義」的基礎上,新憲法不但明文規定了少數種族在國家內部的利益與地位,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各省的地方權力。庫德人藉此不但擁有了自治權,可以選舉所屬地方政府的總統,庫德語還成為兩種官方的語言之一。庫德人近七年在伊拉克所獲得的一系列利益,無疑地是源自於美國人的支持;雖然庫德族的領袖也曾表態,要與其他族人共同建立一個統一的伊拉克國家,但作為一個歷史上長期與穆斯林對抗的少數民族,眼前的勝利到底能維持多久?會走向獨立嗎?美軍撤退後有幾個因素值得觀察。是否會爆發內戰?在戰爭中身受重創並遭到邊緣化的遜尼派,反對新通過的憲法;加以歷次重大爆炸案件,都有遜尼派的身影,他們對庫德人更是無比憎恨。新掌權的什葉派雖然與庫德族人分享了政治權力,但兩者如何合作以保有安定的秩序,實在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經濟利益的爭奪也是一個觀察指標,戰後庫德族大量湧入盛產石油的慕蘇爾(Mosul)與基爾庫克(Kirkuk)兩大城,並意圖將之劃歸於自治政府的管理之下,這引發了伊拉克人、土庫曼人及亞速人的集體焦慮。 什葉派在伊拉克的崛起,改變了伊斯蘭世界宗派間的權力平衡,一旦與遜尼派的勢力在伊境內引爆內戰,自然挑戰了建立統一國家的意願。但對庫德族的分離主義而言,最大的阻力則是來自鄰國政府的反對。試想一個獨立自伊拉克的庫德族國家,豈不是給伊朗、土耳其及敘利亞境內的庫德人,產生了一個最好的示範?長期以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庫德族人始終支持獨立運動,也反映出他們所堅持的政治立場。庫德人認為,早在1920年簽署的《賽佛爾條約》(Treaty of Sevres)中就已經承認了他們的獨立權利。根據NBC News的報導,約有一百萬新一代年輕的庫德人,已幾乎未學或不學阿拉伯語;而這種狀況並未有被導正的跡象。即使如此,在理想意願與現實困難的權衡下,受考驗的又豈止是庫德族的領導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