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直兌日圓的成因影響及展望

鄭竹園
(美國印州博爾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


【一】前言

醞釀多時的人民幣規劃直兌日圓,於六月一日,在上海東京外匯市場同時啟動。這一最新的國際貨幣安排,不但使人民幣與日圓之間的兌換無需透過美元,其直接效果是降低企業換匯成本,擴大兩國經貿往來。而深遠影響,則是降低對美元的依賴,為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一大步。

由於兩國貨幣直兌既可節省換匯成本,又可避免美元匯率波動的影響,勢將引起其他國家的追隨。據大陸官方最新報導,由於堅持人民幣穩定不貶,受到各國的信任。在2011年全球貿易總額中以人民幣結算的約占10%。據匯豐銀行的估計今後三年,這一比率將達30%。將使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成為與美元及歐元鼎足而立的新情勢。

【二】日圓直兌人民幣的進程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圓等儲備貨幣地位動搖。中國順勢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展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2009年7月,推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允許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等城市共400家企業,與港、澳及東盟等地區的境外企業,進行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2010年6月試點地區及業務範圍都大幅擴大。到2011年2月。試點企業已增至67,300多家。比前年增加十倍。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功能,正逐漸為周邊地區企業所接受。

日圓直兌人民幣引起全球重視的原因,是中、日兩國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實體。兩國間貿易每年高達三千多億美元。過去雙方貨幣都需換成美元,才能進行結算。不但要付出30多億美元的換匯費。而且要受美元波動的影響。日圓直兌人民幣,將避免這些因素。勢將引起其他國家的傚尤。開創國際貿易的新局面。

【三】人民幣國際化邁出大步

從中國的立場觀察,日圓直兌人民幣,顯示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一大步。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國不但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也是出口貿易第一大國,和進口貿易第二大國。中國同時擁有全球最高的外匯儲備和最大的勞力資源,人民幣國際化,有其堅實的經濟基礎。第二、中國的外交方針,系以平等互惠為原則,深得亞非新興國家的信賴。第三、主控全球經濟的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經濟即一直進入衰退。國債不斷上升,美元大幅貶值,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已開始動搖。內外情勢的變化,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的新條件。

除作為貿易貨幣外,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目標,是作為國際儲備貨幣。要作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三種功能: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自從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先後和相當數量國家的中央銀行簽訂貨幣交換協議。最近國際貨幣基金也開始討論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的可能性。這些安排,都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重要進展。最近二年,計畫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的國家,包括泰國、智利、菲律賓,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表示持人民幣資產的缺點是不能自由兌換其他貨幣。但與持有美元相比,人民幣價值的中長期趨勢將隨中國經濟持續成長而升值。由於持這種觀念的中央銀行相當普遍,人民幣成儲備貨幣的機率也與日俱增。

【四】國際貨幣新情勢

日圓直兌人民幣,表面上雖只是中、日兩國貨幣的緊密合作,有利於雙方貿易的擴張。但深層的影響將牽涉到東亞金融區的建立,與對美元的挑戰。

東亞地區缺乏強勢的國際性貨幣,日圓即使強勢也難獨撐大局。沒有中國支持,很難與美元、歐元相抗。如果中、日雙方成為貨幣結盟,兩國加總經濟實力,有可能創造亞洲的本幣債券市場,使區域內企業與金融機構能在本幣市場籌資,降低對美元的依賴。

人民幣和日圓的直接交易,創造出東亞金融圈,對長期獨霸貿易與投資市場的美元構成挑戰。西方財經界對人民幣能否取代美元,曾展開辯爭。今年一月,英國財政大臣奧斯巴恩(George Osborne)建議將倫敦建成全球人民幣交易中心,英國另一經濟學家沙布拉瑪念(Arvind Subramanian)去年九月在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中,強調人民幣必將主管國際外匯市場,認為是事所必至。但美國大多數經濟學家,卻持相反意見。認為人民幣匯率升降和資金流轉,仍受政府控制。人民幣要挑戰美元,中國的金融市場必須變得更廣、更深、更有流動性,一如美國現有的金融市場。這些轉變,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徹底的改革。此時要挑戰美元,尚言之過早。照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孟岱爾(Robert Mundell)的分析,美元的主導地位將被由一籃子主要貨幣計價的特別提款權(SDR)所取代。

但綜合大多數財經專家的看法,在可預見的將來,國際金融市場,將是美元、歐元與人民幣鼎足而立的新局面。

2012年 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