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能有大作為嗎?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蘇貞昌贏了主席輸了雙北

民進黨第14屆黨主席選舉5月27日落幕。投票率為68.62%,突破了以往,包含公職提名的投票。蘇貞昌以55,894票、50.74%的得票率獲得勝選,為自1998年黨主席直選以來最低。蘇貞昌在其餘四個候選人蘇煥智、吳榮義、蔡同榮、許信良等四人圍剿下仍能以驚險過半當選,固然顯示其基層實力,但因低空掠過,大大降低了他當選的正當性和認受性,損及他在黨內的權威和領導地位。蘇貞昌當選之後即需面對民進黨改革及轉型問題,其中包括派系矛盾需化解,路線方針需確定,兩岸關係需調整。

蘇貞昌雖然順利當選,且系回鍋黨主席(2005年第一次當選,後因三合一選舉失利於同年辭職),但選舉時群雄並起,其中包括數度喊出「世代交替」自稱中生代的蘇煥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吳榮義、蔡同榮和美麗島系的許信良的挑戰,這不僅透露了各方勢力相持不下,甚至連台獨基本教義派也無法整合,更顯示蘇貞昌並不是大家信服的共主。選舉甫告落幕,黨內青壯派已準備「大鳴大放」。黨務改革小組成員,謝系立委趙天麟即表示,選舉期間只是「改革前的寧靜」,新主席必須允許黨員有「大鳴大放」空間,甚至應對兩岸、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各式各樣的「路線辯論」。同是黨改小組成員的立委鄭麗君則說,她「相信也期待」新主席不會再有過去派系紛爭的邏輯,而是能帶領黨自我改造。蘇貞昌在當選後,隨即呼籲要大和解、大團結。但派系平衡、青壯世代的出路仍是蘇貞昌上任之後煞費周章的難題。

挑戰蘇貞昌領導地位的是蘇貞昌的子弟兵在台北市和新北市黨部主委的選舉中均告落敗。在台北市,蘇貞昌力挺的李建昌(台北市議會民進黨黨團總召集人)以得票2,400多票輸給得票6,000餘票獲蔡英文以公開信力挺的謝系人馬莊瑞雄(與蘇貞昌同為屏東縣人,台北市議會黨團副總召集人,謝長廷北區服務處主任,第13屆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在新北市,蘇貞昌的子弟兵張宏陸(自1996年起即加入蘇貞昌團隊底下服務,一路追隨蘇貞昌,曾任台北縣黨部執行長,2010年11月以板橋選區第二高票當選新北市市議員)以得票6,000多票輸給得票近12,000票獲蔡英文支持的羅致政(2010年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競選新北市市長時,任政策部主任兼發言人)。蘇貞昌以連任兩屆的台北縣縣長的根基不僅不能護送其子弟兵順利當選,且得票率差一倍之多。最令蘇貞昌情何以堪的是,1997年11月蘇貞昌競選台北縣縣長,由於民進黨連任兩屆縣長的尤清任內爭議甚多,使得蘇貞昌的選情告急,時任立委,已罹患癌症的盧修一於投票前夕(11月28日),在蘇貞昌的造勢大會上下跪,懇請選民支持,使蘇貞昌最後以三萬票的差距,擊敗國民黨候選人謝深山。但在這次新北市黨部主委的選舉中,盧修一的妻子陳郁秀卻力挺羅致政。有人認為,台北市和新北市黨部主委的選舉是「代理人之戰」,而蘇貞昌失去了兩個重要的「橋頭堡」。未來蔡、謝在黨內的實力不可小覷。也有人認為,這次黨主席及各縣市黨部主委的選舉,是2016年台灣大選在民進黨內提前開打,若然,蘇貞昌能否在2016年獲得黨內提名,仍有待觀察。關鍵是2014年蘇貞昌能否帶領民進黨打贏(七合一選戰)。而2014年的選戰,對民進黨黨內各派系而言,卻陷入進退兩難的矛盾。如果與蘇合作,把這一仗打好,就是為蘇作2016年的嫁衣裳;如果打敗,2016年要勝選就難上加難。7月民進黨黨代表大會上,預計將選出30名中執委,10名中常委,各派系所掌握的黨代表、中執委與中常委的席次將決定黨內的權力生態。屆時蘇貞昌能否坐穩黨主席的領導位子將更明朗。

終極考驗在民進黨如何轉型

蘇貞昌的終極考驗在於民進黨如何轉型,也就是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兩岸政策。儘管民進黨在2012年大選失敗的檢討報告中不承認兩岸政策是民進黨登頂所差的最後一哩路,但民間咸認為,2012年大選國勝民敗是「九二共識」戰勝「台灣共識」。

蘇貞昌從政數十年來從未對兩岸政策發表過關鍵性談話。他在登記參選黨主席時曾經表示,「要積極、自信與大陸交往」。在當選主席之後宣佈將恢復「中國事務部」並創設「中國事務委員會」。他表示,「面對不斷變化的中國,要不斷變動的去瞭解他們」;兩岸議題「態度該放的放,方法要靈活」。

民進黨的「中國事務部」其前身是「中國事務委員會」,由許信良的文膽陳忠信提議成立,並由他負責。自成立之日起,就充當了民進黨與大陸有關涉台機構和研究人員進行交流的橋頭堡。2007年9月游錫?擔任黨主席時將「中國事務部」併入「國際事務部」,秉承陳水扁「一邊一國」的論調。不到一年,民進黨就在大選中敗北。許多人認為,比起馬英九積極發展兩岸關係的政見,民進黨在兩岸關係領域進退失據是敗因之一。因此,2008年6月4日,在民進黨再度成為在野黨的首次中常會上,時任民進黨中執委的段宜康提議恢復「中國事務部」,以因應日益繁雜的兩岸事務。這個提案得到包括蘇系人馬在內的眾多中執委支持。蔡英文就任黨主席之後,根據這個提案成立了一個「中國事務小組」。由此可見蘇貞昌的提法並無新意。

對於「中國事務部」的名稱,媒體曾經詢問蘇貞昌為何不用「大陸」?蘇回答稱:「中國是中性名詞」。許信良表示,蘇提到成立「中國事務部」可能是為了表達立場,對民進黨支持者有交代。許信良批評說,「中國事務部」這個名稱是在挑戰大陸,不是化解兩岸問題。他建議改稱「兩岸關係委員會」,避免敏感性稱呼,才能真正對大陸釋出善意。「中國事務部」名稱如果不改,蘇一開始就是在刻意挑戰中國大陸,就是在兩岸問題設下障礙。蘇提到要理性面對中國大陸,但「中國事務部」的名稱並非解決問題,而是引起不必要的爭議。民進黨立委蔡煌琅主張,名稱可改為「大陸事務委員會」,既與「行政院」「陸委會」相銜接,也可向對岸釋出善意。新系立委段宜康說,名稱可調整、可討論,關鍵是恢復專責單位,清楚界定與中國大陸往來方式,放寬與中國大陸交往的視野與範圍。他說,裁撤「中國事務部」後,兩岸學者互動的經驗與數據無法積累,影響非常大。蘇系立委吳秉叡說,兩岸互動,組織名稱「不會是鐵板一塊」,重點是發揮溝通、討論平台的最大效能。只要黨內凝聚共識,名稱沒那麼重要,可以討論,蘇不會在名稱上堅持。蘇系中常委蔡憲浩說,民進黨兩岸關係「該往前走了」,恢復「中國事務部」代表重視、面對兩岸問題,至於名稱要叫什麼都好,重點是務實。「一邊一國連線」核心成員陳其邁也說,名稱是否要改變,黨內可以進一步討論。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立委蕭美琴說,名稱不重要,兩岸互動障礙也不在名稱,關鍵是民進黨無法接受中國預設的政治前提,如一再要求修改黨綱;成立「中國事務部」、「中國事務委員會」代表黨要積極面對兩岸問題,但若要調整路線須經黨內程序確立,達成共識。可見民進黨無論哪個派系,政治光譜為何,甚至這一次參選民進黨主席最獨的吳榮義和蔡同榮都主張民進黨應與大陸交往。只不過他們的主張和看法存在著誤區和不切實際的想法。他們似乎都忘記了這樣一句老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甩不掉基本的台獨立場

蘇貞昌或許也想與大陸建立交流平台,為此,技術上、策略上可以做些調整,但其基本立場是否可能改變?

蘇貞昌認為民進黨本來就有中國政策,不必因為2012年這次敗選,連中心思想、基本價值都放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原則不變,但態度方法可以靈活運用。」

蘇貞昌所謂的民進黨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價值不外乎1991年10月的《台獨黨綱》、1999年5月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2007年8月《正常國家決議文》中有關台灣現狀和兩岸關係的論述。在這些文件中,民進黨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國號應正名為台灣」,「應以台灣名義加入包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應盡速制定一部台灣『新憲法』,破除『憲法一中迷障』」。但在「台灣主權獨立」、「一邊一國」的條件下,民進黨也不反對與中國交往。《台灣前途決議文》第七條主張,「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瞭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正常國家決議文》第六條主張,「應積極與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並致力於台、中關係正常化」。

准此以觀,蘇貞昌的基本立場不可能改變。基本立場不改變,技術上、策略上做些調整,態度更開放,方法更靈活,不僅是捨本逐末,而且無法落到實處。在這樣的前提下,大陸不會與民進黨公開接觸,民進黨與大陸的交流只能是個人、個案處理,並且不能以民進黨的身份進行。比如這次在雲南騰沖舉行的第十屆兩岸關係研討會,羅致政為民進黨發言人,仍以東吳大學副教授身份參加。應邀參加會議的綠營人士還有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克文以及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兩人,分別以警察大學副教授及專欄作家身份與會。

固然民進黨現已瞭解,台灣有和大陸交往尤其是經貿往來的必要,但是只要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政治定位上,無法與大陸取得一定程度的交集,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就無法正常化,協商就無法固定化,往來就無法制度化、機制化。以所謂「一邊一國」為主軸的以上三個文件,實際上就會和大陸爆發政治衝突。「一中框架」不接受,蘇貞昌講兩岸相互瞭解、經貿合作、文化交流、追求和平,只是空話。

至於蘇是否能以民進黨主席的身份訪問大陸,許信良認為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民進黨與大陸還有很多障礙,大陸不可能為了蘇貞昌放棄前提,而大陸提出例如放棄「台獨」等前提,蘇又要如何化解?許信良說,民進黨要和大陸交流,不可能只靠靈活的態度。民進黨應該處理與大陸之間的障礙,蘇到現在都沒有提出具體的兩岸政策,沒有想法怎麼化解民進黨和大陸的障礙,兩岸問題不是蘇說釋出善意就可以。以謝長廷「憲法共識」來看,至少謝提出一個具體、務實,陳述可能化解兩岸障礙的主張。但蘇的主張在哪?許信良認為,這一屆黨主席就要有處理爭議性政策的決心。如果蘇貞昌為了2016年,為了不讓自己受傷,選擇不處理民進黨與大陸的問題,那「最後一哩路」永遠是「最後一哩路」,跨越不過去。

主觀上,蘇貞昌不可能放棄「台獨」的基本立場。客觀上任何的兩岸政策大調整都涉及到黨內各派系的鬥爭,尤其是(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死纏爛打。蘇為了維持黨內的團結,會避免檢討敏感的政治路線。因此寄希望於蘇貞昌會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大調整和大突破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主客觀的形勢都限制蘇貞昌不可能有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