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的修正能否寄望「12年國教」課綱

王仲孚
(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現在正在實施中的高中歷史課程,系根據高中歷史「九五暫綱」而來的。所謂「九五暫綱」則是為了銜接「九年一貫課程」,倉促、急就章擬定公佈的。這一「九五暫綱」的公佈和實施,都在民進黨執政,杜正勝院士出任教育部長時完成的,它的重要「特色」就是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離,台灣史單獨一冊,中國史也單獨一冊。中國史的教材大量縮減,例如魏晉南北朝四百年,稱為「漢唐之際」,大約只能用一節課講述,而且,由杜正勝聘請主導課綱的委員:張元(清大)、周梁楷(逢甲)、林麗月(台師大)等人,還計畫把自15世紀以後的「明史」及中國近代史,都列為「海洋時代」的世界史,由於太過荒唐,遭到各界質疑,在立法委員李慶華嚴厲質詢下,張元、林麗月自動退出課綱委員,由周梁楷繼任課綱召集人,草率地通過「九五暫綱」並立即付諸實施。(民國93年11月9日在網路上公佈「課綱草案」,13日(中、南區)、14日(北區)舉行「公聽會」,在大吵大鬧中,由周梁楷「挺直腰桿」「一肩挑起」通過。(見《自由時報》民國93年11月15日,第4頁)

「九五暫綱」原計畫實施三年後,於民國98年(2009)改用正式課綱,即所謂「九八課綱」。

「九八課綱」仍由周梁楷主持,大致因襲「九五暫綱」,沒有很大的改變。由於2008年3月總統大選,國民黨的馬英九獲得大勝,政黨輪替即將在是年五月實現,由杜正勝、周梁楷主導的「九八課綱」為免生變,搶先在五月前公佈。

2008年5月20日馬政府成立,任用政大教授鄭瑞城為教育部長,「九八課綱」由於歷史科存在許多問題,國文科也有不少的爭議,因此,教育部宣佈高中歷史課綱與國文課綱暫緩實施一年,進行修訂。據筆者略知,課綱修訂小組中的委員以綠色佔多數,他們像是在進行一場95/98課綱保衛戰,使修訂的過程極不順利,無法達到預定的修訂目標。其間曾三易「修訂小組」召集人,修訂的課綱尚未完成,教育部長鄭瑞城卻於2009年9月10日隨內閣改組而先行下台。繼任的吳清基部長,改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為召集人,並調整了部份委員,經過了約九個月的繼續修訂,終於在2011年6月7日由教育部正式在網路上公佈,過程也是草率的。總計歷史課綱的修訂,前後用了約近三年的時間。原來的「九八課綱」公佈而未實施,這也創了教育部空前未有的紀錄。

本來「課綱」公佈一年後,才接受書局、出版社申請審查教科書書稿,但教育部通令2012年9月即「課綱」公佈半年後就開始申請第一冊台灣史的審查,預計2012年9月(距今三個月後)、亦即民國101學年度開始實施,所以有人稱之為「101課綱」。到目前筆者撰此文時為止,據稱已有七家書局、出版社送審,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有二:高中台灣史課綱架構沒有很大變動,編者駕輕就熟;有些書局在課綱委員修訂討論過程中,就已同步進行編輯作業。這些不是本文討論的要點。

從95/98課綱到已修訂公佈正在實施的所謂「101課綱」,其間過程與「課綱」內容,均十分複雜,大致言之,「101課綱」把中國史的課時,從一學期增加為1.5學期,高三「選修」課程從「專題」改為包含中國文化史在內的「世界文化史」,算是較為重要的改變。但要以此「101課綱」達成馬總統「撥亂反正」的目標,將是難以實現。

因為課程修訂小組不曾依「撥亂反正」的目標去進行徹底修訂,原因是課綱委員會的結構以綠色委員佔多數,最初台灣史「專業」的委員幾乎佔了全體委員的半數,他們在保衛台灣史獨立成冊的基本架構不變之任務完成後,相率離去。但其後調整過的課綱委員之中,仍有隱性深綠綠委留守其中,似乎發生了主導作用,以致讓這樣的課綱誕生。更令人不解的是,這款綠委現在又繼續受聘為教科書審查委員。

事實上,依據「課綱」編輯的教科書,是沒有理由不通過的。本年6月11日《自由時報》頭版頭條報導,立委鄭麗君踢爆:馬政府要將高中歷史「去台灣化」,主要因為教育部要求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輯,要「以中華文化為主題」並規範「兩岸用語」,「避用台灣取代中華民國」等,擬掀起波瀾。做為立委,對課綱有意見,應在「課綱公佈」時提出糾正,現在事後一把火,無非想挑起民粹。果然,除了《自由時報》當日幾位綠營學者「嗆聲」之外,現有輔大歷史系台灣史教授陳君愷(主張台灣的近代化,全都是日本人的貢獻,95課綱審查委員)發起「網路連署」呼應《自由時報》的報導,現已有約3,000網友響應。據悉:又有藍營「勇士」要求教科書編輯,須依據憲法、中華文化等,而這類主張都是《海峽評論》早就說過的話了。以上這些都無助於教科書的正常化。

「101課綱」已經上路運作,許多書局已依據教育部頒布的「課綱」編寫的教科書送審中,暫已無可改變。憂心之士寄望實施「12年國教」時,制訂符合中華民國立場的歷史新課綱,一舉淘汰分離意識的舊課綱,達到「撥亂反正」的目的。

但是,這個寄望恐怕是不容易達成的。因為所謂「12年國教」,正式名稱是「12年國民基本教育」至今還沒有實施的法律依據,相關的法令,至今還在立法審議中,而媒體和社會大眾關心的是「免試」升學佔多少趴,是否采計國中成績?哪些才藝列入「比序」項目?是否以抽籤方式決定勝負?都是爭議的重點,也是教育部優先處理的重點。預計103年「免試升學」方案在爭吵、妥協中付諸實施後,也就號稱「12年國教」開始實施了,或問:這能叫做「12年國教」嗎?媒體如此稱呼,社會也就如此認為。

至於「課程與教材」問題 ,也就是新「課綱」的擬定,教育部說是要交付「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擬,說是要從103年起,逐年擬定,至108年完成。依照正常的想法,應該是先擬定「課綱」再依「課綱」逐年實施。現在這種「且戰且走」的所謂「12年國教」,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目前也有學界人士發起連署反對,以萬人連署為目標,著名學者李家同教授也公開為文批判,「12年國教」前途,實不敢樂觀。

其實,「課綱」的擬定或修訂,不在於何時何地來作,而在於由怎樣的理念或決心去作,如果仍由現在的「教育研究院」的一些人,來決定課綱委員人選,那12年國教的歷史課綱會搞成甚麼德行,也就勿待蓍龜了。歷史教育「本土化」是自李登輝執政以來20餘年經營的成果,已經與一群「台灣史專業」者,結成利益一體的關係,也是目前文化台獨的立足之地,要動這一塊,恐怕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20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