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陸生的思考
夏逸平
(輔仁大學哲學系陸生)
一位陸生的思考
夏逸平
(輔仁大學哲學系陸生)
將近一年的生活使得我褪去了最初的憧憬、期待,而多了更多的思考。無論是我們陸生還是台生,都對彼此有了更深的瞭解,而我也看到了其中的摩擦,甚至是陸生內部的矛盾與差異,在此僅想作為一名陸生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希望作為一名陸生能為兩岸盡一些綿薄之力。
初到台灣時,對台灣的印象非常好,也很想感受今日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譬如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然而當幾乎一學年快過去時,我並沒有否認這些價值以及台灣社會的先進性,只是我多了更多的思考,同時也對台灣的未來抱有擔憂。我們陸生來到台灣,有一個最大的感受,那就是今日的台灣不瞭解大陸,而大陸也不瞭解台灣,正是這種瞭解的缺乏,衍生了許許多多的誤解以及偏見。有時從台灣同學中聽到他們對大陸的認知真的令人驚訝,譬如有同學曾經問我「毛澤東是不是你的偶像?」這樣的問題就好像我們問台灣同學蔣介石是不是你的偶像一般的令人詫異。其實從這樣的問題中,可以看出許多台灣學生的認知思維,大多數人對大陸的認知依舊停留在一個過去的時代。來台灣總會被人問到習不習慣台灣的生活,其實在生活上、學習上我想對於大多數陸生來講是不會有太大問題的,真正會產生問題的是在觀念上、思想上。譬如就有陸生會和老師或是同學在課堂上產生一些爭議,當然有問題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因此,我想,當前對兩岸來講最重要的事便是交流,是減少彼此之間認知的隔閡,也許當那種隔閡減少、誤會減少,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之後,未來反而會更為明朗。這學期參加了許多活動,聽過蘇起老師的演講,參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兩岸青年交流論壇,見到了馬英九,也為陸生的權益爭取過,越發覺得兩岸關係實在太複雜,但我們並非不能有所作為。
兩岸如今的交流主要在經濟層面,現在也在文教方面不斷推動。經濟層面的交流帶來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經濟交流,而文化的交流、教育的交流才是更為深刻的,才是會加深瞭解並帶來認同感。兩岸之間的認知感、看待彼此的方式差異太大,而今日兩岸之間的最大障礙也未必是政治的不信,更多的似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差異,那種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前些天民進黨的遊行活動,人民對馬英九的謾罵,使得一些大陸人心裡不怎麼舒服。我們在台灣也的確看到了許多在大陸看不到的景象,有些景像甚至我們很難理解。於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不舒服、覺得奇怪,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同我們的認知產生了矛盾,主體與客體產生的衝突造成了我們內心的不適,那麼,究竟問題是出在主體還是客體呢?當我們看待一個問題或事件時,最難的是跳出自己的思維、甚至跳出自己的認知與過去來重新看待,而這恰恰是我們陸生與台生所共同需要的,我們都需要反求諸己然後重新認識彼此。一個社會的優劣或是評價往往是在比較的基礎上發現的,而我們陸生卻正好可以充當兩岸之間比較的一個媒介。如果我們對彼此沒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那我們有什麼充分的理由來指責或是評價對方呢?無論陸生還是台生,都有必要清除我們腦海中那些零碎的意見、片面的觀點,來重新認識彼此。而對於陸生的赴台,我相信是會有巨大意義的,我們如台灣人一般地生活,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好也看到這個社會的不好,而真正的喜歡是看到了對方的缺點與不足卻依然喜歡。
今天的台灣對中國大陸有著一種優越感,我理解這份優越感,可是我還是要說這份優越感會害了台灣。當我身邊許多同學在說喜歡台灣而對大陸觀感不好甚至批評大陸時,究竟有多少人想過「我究竟能為台灣做些什麼?」今日台灣那些寶貴的價值是由上一代人歷盡艱辛所創造出來的,如果這一代的台灣人不加以珍惜,那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淡江大學楊景堯老師在《聯合報》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位陸生指責兩岸同樣官僚化,其實兩岸之間真的有一些不可理喻的相似之處,而台灣如果繼續有著對大陸的那種優越感,那必然會自取其辱。
今天的中國大陸,雖然整個大環境並不開放,也有著許多的缺點,可是我能夠看到許多大學生在努力、在進步,他們知道自身的不足,他們願意向美國學習,向台灣學習。可是如果台灣不開放、不反思,那未來還能走多遠呢?4月份新加坡副總理批評台灣的封閉不開放,希望新加坡不要重演台灣故事。我想我不會否認台灣的價值與優點,譬如那種人情味、文明,還有台灣民間巨大的公民力量。我自己就遇到過很令我感動的事,可是在這一代人中,我看不到反思,看不到批判,有的只是對大陸的嘲諷或是無感。所謂的溝通與交流當然是雙向的,而我們現在需要的並非是相互的批評與指責,而是相互的認識。
台灣有台灣的優點與缺點,中國大陸有它的優點與缺點,我真心希望兩邊都能共同進步,但這進步的前提便是我們能夠站在一個新的起點重新思考彼此,形成一些理性客觀的認識,並對各種認識做出反思。什麼樣的認知就會帶來什麼樣的行動,而有了一些相對正確的認知,我們方能繼續前行。◆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崛起與中國文化
主體與台灣教育
林毅夫及其家書
民進黨主席選舉
李登輝與兩岸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