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上)
前 言
中西文化各有所本,各具淵源,其傳統亦有所異,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歷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各自延伸與發展,而今隨著時空的轉移,兩種文化間相異之處仍然存在,在相互容忍之下,也能在某種程度互為尊重,尤其在此交通發達,科技昌明之際,人們相互因應,往來頻繁,一個新的世界文明由是誕生,古文明面臨此排山倒海般的挑戰,是由而相互交流、互蒙其利,還是排斥推擠、累積衝突,這也可以說是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必然衝擊。
事實上,人們為因應此一大趨勢,不得不走國際化的路線,於是人才交換、資金交流、資訊互通,就成為人們今天行事的法則,一時之間似乎將不同的傳統與文明置之一旁,而努力地走向國際村,然而問題卻不是這樣簡單,因為在固有傳統社會中,人們對既有社會中的行事規範,均已有「知識性的意象」(perceptual image),或是「概念性的意象」(conceptual image),由於各族群對社會中之各種現象作著不同的解讀,是以這種概念也就反應在其對諸項事與物的價值判斷。中國人的人文思想與儒家很難「一刀切」分個清楚,這是因為中國人對觀念事物的觀察多以儒家所訂的標準,是以一個中國人很有可能否認他是儒家奉行者,然而在他的行事範疇中,卻有著儒家規範的巨大身影。
多年前訪問南非、肯亞、巴林、泰國、印度、尼泊爾七個國家,對一個研究歷史的人來說,這是一趟非常有教育性的旅程。沿途看到亞非文化古國的貧窮落後,在遙想當年傲視群倫的盛況和風光,兩相對比之下,不覺令人感慨萬端。
古埃及的神祕金字塔,不知吸引多少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遊客。可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民,如今卻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低落的所得與不景氣造成境內處處貧民。眼見及此,再參照他們曾擁有的偉大古文化,不由得深深疑惑,除了令人莫測高深的金字塔之外,埃及的祖先留給後代子孫的是什麼?
是金字塔內琳瑯滿目令人見了嘆為觀止的偉大古物?還是現今人民的災難?震撼之餘,心理覺得頗為不平靜,古代帝王集神權王權於一身,為了鞏固江山,不惜大量浪費資源,後代子孫是否為此而要付出代價受苦難?參觀名勝古蹟之餘,如能從深一點的層次去觀照,進一步瞭解幾千年來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將更能從中汲取經驗,接受教育。
中國和西方,事實上是地理名詞。可是這地理名詞由於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於是由此而延伸兩種差異景象。
有些事情中國人認為絕對是肯定的,但西方人不以為然。中國人喜愛的東西,到了西方人眼裡可能不會覺得有什麼美好。例如對顏色的分辨,觀點上就有些不同,華人喪葬時靈堂佈置都是白色的。可是在西方結婚時汽車上要掛白色的紙條,禮服也是白色的,象徵喜慶吉祥。同樣的顏色,不同的社會所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
另外,反映在建築物的風格上,房舍的設計也互異。中國人蓋房子要砌圍牆,牆內種漂亮的花讓自己欣賞,西方人喜歡空曠,不砌圍牆,花是種給人家看的。從這些生活表現上的差異,可發現雙方對事情的看法和價值判斷之不一致。
文化不同,思維差異
在精神層次上,儒家的大多數中國人講求心靈的滿足感。像陶淵明的人生觀深深影響後人,追求淡泊,不重視物質生活。反觀西方,他們採取的是功利現實的重商主義。在這種主義之下,優勝劣敗,競爭才能生存。於是帶來不斷的發明和創新,進步神速。而我們由於把精神提昇到超脫物質的境界,這在科學的發展上來講,造成各種研究落在西方之後,這種價值判斷上的不同,不但明顯的影響科學的發展,其他文化、生活方面也一樣深受波及。
例如對家庭觀念,西方注重個人發展,減少家庭成員間的互相依賴,彼此間的權利義務劃分清楚。但東方傳統則注重家族觀念,雖然現在進入工業化之後,小家庭紛紛成立,但基本上對家庭的看法和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認知,中西雙方的觀念還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同。
其他如金錢的使用,人際關係之間,我們常以花費多少表示誠意的輕重。因此,請客時可能主客有一位,而陪客坐滿一桌,上的菜超過實際吃得下的份量。在國外的情形正好相反,請客或送禮,西方人覺得表示心意不再花費多少,一件小禮物也可象徵禮輕意重,不像中國人送禮務求精緻隆重,以禮物的貴重表示人情味。這種待客之道,在西方人眼中看來是不必要的浪費,可是中國人樂此不疲,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我們雖然因為經濟發展提高生活水準,社會呈現繁榮富裕景象,於是飲食方面日趨豪華。其實,闊綽之餘,有些問題值得深思,豪華所花出去的錢不代表我們應該花出去的。傳統的中國美德崇尚勤勞節儉,為人處世講求中庸之道,可是當今的社會現象漸趨追求物慾的滿足,走向奢華和不節制,許多社會問題由此而衍生。所以,提高生活程度之餘,不可忽視要提高生活品質。如果再不注重精神文明的話,可能我們會比西方人士更重物質。而這種對物質和精神上的判斷價值之不同,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並不是千古永恆存在不變。所以,這是端視我們怎麼對這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另一種情況是中國的面子問題,事物以情面為重。這種根深蒂固的面子問題存在人心中,時時或隱或現,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而陰影擴大的結果,就變成以名為「重」,這重名的風氣充滿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父母為兒女取名字唯恐不慎重,女孩子多半要端莊美麗,男孩子則英武聰明,從名字的意義來表示孩子未來希望走的方向。
西方人就沒有這種想法,他們認為名字只是個符號,例如爸爸叫約翰,兒子也可以用約翰取名,甚至家裡面的狗用同一個名字也無妨。他們認為對一個人的判斷不是名字的好壞,重要的是他本人,某些中國人在這方面卻是很執著放不開的。
不但重視姓名字上的意義,更進而講求風水和筆畫吉凶。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名的漩渦裡打轉,一直轉不出去,好像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種觀念使我們日常在許多地方引起無謂的爭議。譬如說我們就認為大學的名稱比學院好,於是許多學校紛紛改制大學,可是在西方國家,有些世界知名的學校仍掛學院的名稱,如麻省理工學院就是個例子,他們並不認為有改制成大學的必要。因為學校好不好在於本身的素質與水準,而不是名稱所代表的意義。可是對我們來說,名稱至上,很多學院改制成大學,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儀式,放鞭炮寫賀文不一而足。
如今我們追求了幾千年已進入科學時代,還不能夠把過去遺留下來的面子問題和包袱放下,作一個正確的價值判斷,依舊跳不出名利束縛,找不出「名」和「面子問題」真正的價值所在,迷失之餘,深覺得西方對名和面子問題的看法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必要。
至於表現在生活上的,其實許多西方人的生活很簡樸,並不像某些國人善於炫耀,國人在這方面極為講究注重,認為使用名貴的東西是一個社會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可以顯示光宗耀祖的成就感。於是,馬路上各種歐洲進口的名牌車飛馳,不惜以購買一幢房子的價錢去換取一部車子,雖然房子會增值,汽車會折舊。然而,為了印證明自己在社會上達成某種地位和分量,各種名牌成為追尋的目標,用之顯示於人,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一言以蔽之,反而是注重物質了。
衝擊之價值觀念
歐美人雖然也注重物質,追尋財富。但是,他們獲得財富之後,並不是全然用來放在身上炫耀。他們重視自由競爭,追求事業上的發揮,社會責任感重。如果用錢來代表心態上的滿足,我們所作所為要比人家來得過分。國人往往以為大企業經商賺錢追求事業的擴充是貪財好貨的表現,這種觀念要修正。企業家經營事業,本質上和作家用心寫出好作品,運動員努力發揮潛能,創出好紀錄是一樣的,發展的結果並不以己為重,而是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樣才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否則,如果賺錢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自己和子孫,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這樣的做法才真正是個人主義的名利追求。企業家應該以回饋社會為己任,許多大企業家的經營觀念,認為取之於社會應用之於社會,成立各種基金會造福社會大眾。這種推己及人的行為,不但利人利己,使社會獲益,同時也贏得尊敬。
在迥異的文化背景中,人們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了另外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就是來自外域的文化。這種非本土以外的文化,帶來何種衝擊?本土文化走向何處?這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然而卻給予我們更多沉思的空間,那就是文化與傳統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文化是否即是傳統?抑或僅是傳統的表象?今日所面對的傳統與文化?是完全相異,還是互不連貫?
不論上述各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多元性的文化,在此一新環境中,看似單純的文化問題,變得更形複雜,而在各形各色外來文化中,更以歐美文化所帶來的衝擊最為強烈。事實上歐美文化已不單只是一項單一的外國文化,而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在強勢的政經勢力影響下,歐美文化在世界各個角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世人似乎在沒有太多選擇下,對歐美文化只好照單全收,而這也成為各國百思而仍未能解套的罩頂烏雲。
歐美文化就是先進國家之別稱,而美國就是這文化的領頭羊,其原因則在於美國是20世紀之頭號強國。時至今日,仍然如此,而美國文化經商業文化、強勢文化之階段,最後則以霸權文化之姿橫行世界。
自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雖然未能參加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the Nations),不能在國際政治上成為指標強國。然而其特有之文化則漸漸受人注意,尤其西歐人更是對美國人有強烈的好奇感,也就引導了自此以一波又一波的認識美國及欣賞美國文化的熱潮。美國也成為其他國家學習模仿的對象,美國文化於焉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有了一席之地。
【待續】◆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特別轉載
歷史課綱
選舉與台灣政治
敬悼丘棣華與林孝信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