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琉球」到「沖繩」的歷史
琉球群島綿亙於日本九州與台灣之間,從台灣東北面向東北方向延伸,其最南方的石垣群島中的與那國島甚至位於花蓮的外海,形成一條大弧形,稱為琉球弧,其間包括了470多個島嶼,蜿蜒達800多海里,恰在我國東海的外緣。
從歷史上來說,中國對於琉球的宗主關係,遠在公元605年就已經存在(即隋煬帝初年),明清時代琉球與中國的冊封朝貢關係,史冊上斑斑可考。在政治、經濟、宗教風俗文化上,琉球也的確深受中國影響。最近《沖繩時報》曾經採訪了琉球考古學家安里嗣淳先生(他在名片上印上自己取的漢名「孫中路」),他表示:「琉球土著都有中國姓氏」,他堅持要保持「曾經與中國和日本雙方都保持友好關係的琉球歷史和文化傳統」。至於,對於最近出爐的沖繩縣民意調查中,有89%的人對中國有負面印象的問題,他表示:
「雖然縣民對現在的中國抱著批評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對中國都有歷史的親近感」,「就是這樣的琉球才可以成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前導車」。
19世紀以前,亞洲在中國與鄰近諸國維持的朝貢體系中,一直是一個和平的世界。小國寡民的琉球處於歐亞大陸的邊緣,在與中國的朝貢和文化貿易關係中維持一個和平的「守禮之邦。」從19世紀中葉起,英法美等帝國主義東來侵襲,再加上模仿西方的落後的日本帝國主義興起,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和亞洲便落入一個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戰亂、侵略、霸佔、剝削不斷。
這前後,日本和西方帝國皆曾先後覬覦琉球。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走上資本主義和向外擴張侵略的路線,開始對琉球採取了蠶食鯨吞的策略。1872年改琉球王國為「琉球藩」。1874年日本藉「牡丹社事件」,迫清政府承認琉球是日本屬國。1875年,日本強求琉球斷絕與中國的朝貢關係和貿易關係,至此,琉球王國君臣始覺醒,大為震驚,密派使臣向清廷求救,清政府為了應付帝國主義的入侵已自顧不暇,對琉球問題舉棋不定,日本遂於1879年悍然派兵強制接收那霸琉球政府,琉球國滅亡並「廢藩置縣」,琉球被迫改名沖繩,此為日本誆稱的「琉球處分」。
1880年,琉球國王派清求救使臣林世功義士,因挽救無功憤而在北平死諫,留一絕命詩曰:
古來忠孝幾人全
憂國思家已五年
一死猶期存社稷
高堂專賴弟兄賢
貳年定省半違親
自認乾坤一罪人
老淚億兒雙白髮
又聞噩耗更傷神
從此之後,日本對琉球進行了徹底的皇民化同化政策,這成了16年後(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的樣本。日據台灣時期,就有許多被日本同化的琉球人到台灣來擔任教師、警察等基層殖民者。如果說,朝鮮是日本西侵亞洲大陸的跳板,那麼,琉球就成為日本南侵東南亞的橋樑。對我國來說,琉球實是我國海防的天然屏障,對意欲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來說,掌握了它即等於打開了中國的半扇大門。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軍國主義把琉球當作其本土防衛的「棄子」,「玉碎」琉球,在慘絕人倫的80天琉球激戰中,有四分之一的琉球居民慘死戰火。
太平洋戰爭有強盜和強盜之間戰爭的一面,美國打倒了日本後便霸佔了日本及其權益,琉球成了美軍的基地島。
二、琉球美軍基地—東亞冷戰的樞扭
二戰後,世界唯一的戰勝國美國,一直軍事佔領琉球,1972年雖然「歸還」了日本,但仍然以日美安保條約駐軍琉球。
琉球成了美國在東亞冷戰中圍堵中國的軍事樞紐(礎石),美軍基地布滿琉球,就在中國門口直接軍嚇。越戰中,琉球美軍基地成了空中攻擊越南的起降地以及後勤中心,被稱為「惡魔之島」。冷戰後,除了美軍外,日本自衛隊也開始擴張在琉球的軍事部署,名為「西南防衛」,實為劍指中國。
從今天東亞戰略的角度來看,釣魚台或東海爭端表面上看似中日對抗,其實背後是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的世紀角力和博弈;而支撐美國在東亞霸權的基石(拱頂石)是美國在琉球的龐大軍事基地。從戰後到今天,60年來,經歷東亞冷戰和後冷戰,綿延兩千公里好像珍珠鍊的「琉球弧」就一直處於美國圍堵中國的東亞島嶼鎖鍊的中心位置。
從2011年美國「重返亞洲」以來,美軍基地的負軛更重壓在琉球人民的身上。從下面的數字就可以明白美軍基地在琉球的巨大存在。
1.駐紮在日本的美軍基地總面積的77%,集中在僅佔日本全國面積0.6%的琉球。從人口比來看,琉球僅有140萬人,而日本總人口有12,274萬人,可以說,日本政府把一半以上的美軍和77%的美軍基地不成比例的塞進了琉球。日本政府以琉球人民的犧牲,成就了日美軍事同盟。
2.美軍基地佔據了琉球土地總面積的18%。琉球幾乎成了美日軍事聯盟的「戰爭之島」。
三、台獨和琉獨兩相剋
1.台獨運動
台獨運動是戰後台灣各種反抗運動的一種。台灣的反抗運動,隨著戰後影響台灣社會歷史進程的基本結構──中國內戰和美國東亞冷戰,以及台灣資本主義發展等三種要素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反抗運動以70年代末(1979年)的中美建交和台灣國民政府與美國斷交(或者,從《台美軍事協防條約》轉換為《台灣關係法》)為分水嶺,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
前期(1980年以前)的反抗運動,以島內「反蔣反美」的社會主義統一運動和自由民主運動為主流。台獨運動則侷限在海外日美兩地,且才剛剛萌芽,它「反蔣又親美」,以民主、人權為主要訴求。後期(1980年以後),社會主義統一運動和民主運動逐漸消退,取而代之者,「親日、親美、反中國」為共同特徵的台獨運動蔚為主流,本地新興資產階級為其階級基礎。其政治總代表李登輝和蔡英文政治立場十分鮮明,簡單說就是:積極把台灣納入美日安保體系,扈從美日,作為美國反中國的工具,把台灣拉入戰爭陣營。
因此,他們一向主張:
▲台灣納入美日安保體系。
▲台灣加入TPP。
▲釣魚台是日本的。
▲增加對美軍購。
▲從背後支持反中國的反服貿騷亂。
▲從背後支持「美化殖民統治」、「否定慰安婦」、「反中國的高中生反課綱騷動」。
2.「琉球獨立運動」簡介
琉球獨立運動又稱為沖繩獨立運動或琉球復國運動。從日本併吞琉球王國後,琉球的獨立復國運動就不曾間斷。最早在1879年,琉球國遭日本併吞後有八百多名不甘屈服的琉球志士祕密東渡中國,從事獨立復國運動,被稱為「脫清人」。
1941年,就有琉球青年在琉球和台灣兩地成立「琉球青年同志會」,其宗旨是:「鼓吹革命,解放琉球,歸屬中國,並啟發琉球之民族思想,擊破日本之侵略政策」。戰後,該組織在1947年初改名「琉球革命同志會」,由赤嶺親助和喜友名嗣正共同領導,在琉台兩地積極展開琉球獨立運動,並尋求國民政府的協助。
日本戰敗投降後,在美國統治下琉球人的「非日本人」思想復燃,希望在美國信託統治後建立獨立國家。同時琉球也出現了「庵美共產黨」、「沖繩共產黨」(後改名「沖繩人民黨」)的組織,但很快就受到美國的壓制。1958年,喜友名嗣正(漢名:蔡璋)結合琉球本土力量,與原社會黨黨魁成立了「琉球國民黨」,主張「琉球自主獨立,並強調在美國支援下建設「新琉球」。
二戰結束後,琉球被美國接管,在軍事殖民下美軍的野蠻和傲慢令居民極度不滿,引發多次暴動。其中最激烈的一次發生在1970年12月20日,琉球中部的吳屋市(Goza)。結果有70幾輛的美軍人車被燒毀,多名示威者死亡。以這次的吳屋暴動為契機,琉球人冀望脫離美國軍事殖民回歸日本的「復歸運動」一舉高漲起來,再加上美國與日本的祕密協商,促成了1972年美日私相授受的「沖繩返還協議」,把琉球「治權」交還日本,連同釣魚台治權也被美國「交給」了日本。但是,復歸日本後的琉球命運並沒有改變,只不過從由美國單獨統治的軍事殖民地,換成美日共同統治的軍事殖民地。
當年「復歸日本運動」的旗手,原吳屋市市長大山朝常,在歷經復歸日本的幻滅後對日本這個「祖國」也斷了念,因而寫了一本書《沖繩獨立宣言》,斷言「日本是不應該回去的『祖國』」。
70年代初,野底土南與竹中勞等有識之士成立了「琉球獨立黨」,希望藉參政改變琉球被殖民化現狀。當時是唯一一個以琉球獨立為政綱的政黨,其三星天洋旗被視為「琉球共和國」國旗。然而,在琉球社會錯綜複雜的變化中,該黨一直沒有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2006年的沖繩縣事選舉中,代表該黨參選的黨魁屋良朝助,只得到6,220票,得票率只有0.93%。
3.「琉球民族獨立研究學會」的成立
在日本政府紀念沖繩復歸41周年的5月15日,由一些琉球學者政治家和活動家成立了「琉球民族獨立學會」。參加的人數並不多,大約只有一百多人,但是它在琉球人之間引起的迴響卻不小。
台獨運動雖然以「獨立」為口號,但從其積極把台灣納入日美安保體系,本質上親美媚日,甘為美、日帝國主義附庸,作美日反中國的門犬,有「獨立」之名,行「附庸」之實。 琉球獨立運動卻與此完全相反,因為琉球人民有喪國之痛,長期受美日兩大帝國主義的支配和歧視,今天又處在巨大美日軍事基地的威脅下惶恐度日,有八成琉球人民反對「日美安保」,有六成投入「反美軍基地運動」,琉球獨立運動勇敢站出來,為琉球人民反對美日的軍事殖民,追求脫離美日帝國主義的支配,建立和平的琉球。
因此,台獨和琉獨,一個跪求納入日美安保,一個反對日美安保;一個親美親日,另一個是反美反日;一個追求扈從美日,另一個追求脫離美日,兩者完全相反,在本質上互為對立和相剋。
四、台獨運動概觀
1.前期的台灣反抗運動(1945-1980)
這時期的反抗運動,以社會主義統一運動和民主運動為主流,主要「反蔣也反美」,但大多數遭到反共戒嚴白色恐怖的肅清,被逮捕監禁的人數高達數萬人,遭刑殺無數。這時期,台獨運動才剛在海外日本、美國萌芽。二二八事件後,廖文毅於1948年在香港組織「台灣再解放同盟」,走「反蔣親美」路線,跑到日本搞「台灣民主獨立黨」,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倡導「台灣民族論」,主張美軍接管台灣,以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是台獨運動的前驅。1965年,他放棄台獨運動回台。其後,在日本還有王育德、黃昭堂等共組台灣獨立團體「台灣青年社」,史明的「獨立台灣會」等等。
70年代後,台獨運動的中心從日本轉到美國,由戰後受台灣完整教育的留美菁英主導。譬如,1970年由蔡同榮、張燦鍙組成的「台獨聯盟」,1982年由彭明敏、陳唐山所組成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等等,對島內的台獨運動影響很大。這時,島內民主運動開始蓬勃發展,以中壢事件和美麗島事件為標誌,把反戒嚴反獨裁的民主訴求推到最高潮。
這時期的台獨運動,主要的目的在反蔣,但是親美,在美國的卵翼下急速成長。雖然主張台灣獨立建國,但主要以民主人權為訴求,並沒有把反中國、去中國化作為運動的中心,亦即,這時它們還沒有把中國當作主要敵人。
2.後期的台灣反抗運動(1980-)
80年代後,台獨運動登上了島內政治舞台。一開始,它以黨外民主運動的外表,透過擴大省籍矛盾,以獲得大多數本省人的認同,建構台獨內容的「台灣意識」自此,所謂「台灣意識」、「本土意識」成為島內台獨運動的重要武器。一直到90年代初,還未有明顯的反中國、去中國化色彩,雖然在文化、歷史領域已開始出現「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之爭。
90年代後,也就是台灣解嚴後的年代,政治的民主化快速進展;同時,50年代以來,台灣資本主義發展中形成的本土新興資產階級,已在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取得了統治性地位。作為其政治總代表的李登輝政權,以台灣人身分以及第一任直選總統的地位,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權力,他以這絕對的權力塑造了「反中國」台獨的大環境。
在他10年任期中,與民進黨和其他台獨黨派聯手推動反中國和去中國化政策。這時,在台灣資本快速西進中國大陸的熱潮中,他反動地推動南向政策,獎勵台資到東南亞,雖然最後南向抵不過西進熱潮而以失敗告終。他又任用一批御用學者,獨裁地推動歷史、社會、地理教科書的去中國化和美化日本殖民,建構台獨史觀;不唯如此,他積極鼓吹混合著去中國化、美化殖民以及台獨史觀的「台灣意識」,使這種「台灣意識」成為普遍的國民意識,形成了只以台灣意識為想像的國家認同。
總之,李政權以國家之力為台獨運動舖下了紅地毯。離開政權後,他仍然領導深綠政黨,繼續扮演反中、媚日、親美的台獨大老角色。
經過扁政權的擴大,還有馬政權的縱容,又有媒體的火上加油下,今天,「反中國」、「去中國化」還有台獨史觀,幾乎已成了政治正確的主流意識。這樣,成了統治性意識的台獨,已經失去了原本反抗運動的精神,其瘋狂的「反中國」與過去它們要打倒的「反攻大陸」的蔣又有何不同?可以說,已成了台灣進步的阻礙。
這種幾乎沒有任何制衡的力量,日甚一日席捲青年學生,去年春天爆發的反服貿騷亂,本質上就是一場反中國的運動。
在教育部前上演的高中生反課綱騷動,其實質就在爭取實現台獨史觀的教科書。譬如:
▲他們反對用「日本殖民統治」,只要用「日本統治」。這明明白白要否定日本對台灣的民族的壓迫和歧視的歷史,要正當化,要美化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他們否定慰安婦是「被強迫」的,淡化慰安婦問題。無知到與日本統治階級安倍同調,與普遍的人類倫理作對。
從上述兩項教科書用詞所顯現的史觀和倫理觀來看,反課綱騷動完全在正當化日本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歷史,表現了令人不恥的露骨的媚日。
還有: ▲他們反對用「光復台灣」,要用「接收台灣」。其目的在否定日本投降後台灣復歸中國的史實,也就是否定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他們要「荷西治台」,不要「荷西入台」。要「鄭氏統治」,不要「明鄭統治」。要「清代治台」,不要「清廷治台」。只要「大航海時代」,不要「漢人來台」。 從這些用語之爭,暴露了其「去中國」的皇民化台獨史觀。
再從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政治表現來看:
▲幾年來,她從不間斷地積極主張台灣要加入美國主導的TPP;且積極要求把台灣納入美日安保體系內。
▲以候選人身分就先跑到美國,謁見美國的新保守分子、好戰分子,談條件準備把台灣拉到美日的反中國陣營?完全暴露了其親美媚美本質。
▲兩度訪問以色列,讚美以色列。
▲要在台灣恢復徵兵制。
▲否定九二共識的兩岸底線,否定九二共識也就是否定兩岸的和平底線。
由此可知,堅持台獨綱領的民進黨或其他台獨黨派,親美媚日、「反中國」和對內「去中國化」,已是其共同的政治理念和行動,這只有使台灣進一步扈從美、日帝國主義。 2015年8月4日◆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特別轉載
歷史課綱
選舉與台灣政治
敬悼丘棣華與林孝信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