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為了選舉,扁政權今年拿蔣介石紀念館開刀,全面否定蔣。不論在大陸還是台灣,做為一個領導人,不怕歷史不給機會,只怕有了機會抓不住。當年會有西安事變,緣於蔣介石不抗日,而今紀念七七抗戰七十周年,誰也不能抹殺蔣介石領導全民抗戰這筆功業。本期封面形象說明蔣介石終於還是抓住了歷史給他的機會。

沒有七七這場中華民族自主解放的聖戰,不會有台灣的光復,但今天在台已少有人知,七七抗戰軍興,多少台灣愛國先輩奔赴祖國戰場,參加抗日。今逢七七抗戰七十周年,本期戚嘉林先生大作特予介紹,同時翻出珍貴史料,指出連當今所謂「台獨大老」彭明敏都因「受邀」從軍而逃離東京之際,二十三歲東京帝大一年級生「岩里政男」(李登輝)以「血書效忠皇軍」,「光榮入營成為若櫻(初綻的櫻花)」。當年的「若櫻」,在皇民化運動的欺騙下,成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工具,或可諒解,但今天為日本軍國主義餘孽張目,就罪無可逭了。雖皇民當道,對李登輝領取「後藤新平賞」與參拜靖國神社,輿論噤聲,本刊仍要為歷史留下紀錄,請看本期社論與王曉波、陳光宇、瘦叟、金人四位先生的評論。

香港即將回歸十周年,當年反華勢力與西方媒體一片看衰的「一國兩制」,經過十年的實踐,並未如「反華勢力」的意,為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張麟徵與紀欣兩位女士特為文分析一國兩制對台灣的意義。張麟徵更以越南、德國統一的經歷與香港回歸對比,說明「一國兩制」的「過度安排」有其必要,是解決分裂國家和平統一的最佳模式。

本期江蘇師範大學碩士生葛飛(主修台灣文學)與王華(台灣政治)大作,翻出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當年「雙重國號」的設想(「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華民國」),「釜底抽薪」徹底解決台獨。用心良苦,值得深思。

于宗先院士大作下期刊出。◆